詞牌沿革
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見唐《教坊記》。明胡震亨《唐音統簽》云:“唐曲有《三台》:《急三台》、《宮中三台》、《上皇三台》、《怨陵三台》、《突厥三台》,《三台》為大曲。”馮鑒《續事始》曰:“漢蔡邕三日之間,周曆三台,樂府以邕曉音律,為制此曲。”劉禹錫《嘉話錄》曰:“鄴中有曹公銅雀、金虎、冰井三台,北齊高洋毀之,更築金鳳、聖應、崇光三台,宮人拍手呼上台送酒,因名其曲為《三台》。”李氏《資暇錄》曰:“三台,三十拍促曲名。昔鄴中有三台,石季龍常為宴遊之所,而造此曲以促飲。”《樂苑》云:“唐《三台》,羽調曲。”
格律說明
定格:三段,一百七十一字。前一段九句,五仄韻;後兩段各八句,五仄韻。以万俟詠詞《三台·清明應制》為代表。此調只此一詞,無他首可校。 按舊刻亦有作雙調者,《詞律》改為三疊,今從之。
格律對照
定格
格律對照詞:《三台·清明應制》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苑春、不禁過青門,御溝漲、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非霧。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簫鼓。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 。
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近綠水、台榭映鞦韆,鬥草聚、雙雙游女。餳香更、酒冷踏青路。曾暗識、夭桃朱戶。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典範作品
宋·万俟詠《三台·清明應制》
明·俞彥《三台·詠南都》
清·樊增祥《三台·正東風芳草盡綠》
清·陳維崧《三台·春景用万俟雅言清明原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