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灣將軍第

三口灣將軍第

古將軍第位於祁東縣太和堂鎮溝龍村六組,為磚木結構三進四合院,建築年代不詳。六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末,這裡曾設有三口灣完小並短期附中。

歷史由來

清代將軍張國林(1842.1~1899.9),字維茂,號春園。清鹹豐7年(1858)投效江誠恪麾下,同治初隨征兩廣、貴州、江西等省,屢立戰功,超升至參將。光緒元年(1875)在兩廣督標學習,以參將游擊儘先補用。3年(1877),擔任廣東廣州協永靖營部司。8年(1882)調任江西饒州營參將。11年(1885),在中法戰爭中,以浙江鎮海縣海防抵禦之功,升授副將。15年(1889)誥授振威將軍,贈三代如其官,誥命四軸。17年(1891),升任提督。20年(1894),率領忠信五營出山海關征倭,併兼轄衛遠、控遠各炮台。22年(1896),改任江蘇揚州參將兼統忠信等三營。24年(1898),任山西太原總鎮,朝廷在國史館為其立傳。經兩江總督劉坤推薦,下旨任通判。

國林公傳
李馥撰
(原載民國丙寅譜卷首)

清代將軍張國林

三口灣將軍第 三口灣將軍第
三口灣將軍第 三口灣將軍第

公諱國林,字春園,父彬文公以其為兄見用公後。
公少孤貧,而有大志。清鹹豐七年,奮起戎行,勇捷善斗,所殺獲“匪”首財物多。

而性好博,三五日輒罄。諸統兵者未之奇也,而“匪眾”群指目之,乃遺悍賊素手誘公,而欲擒之。公持矛直進。悍者以手握矛刃,公執矛柄而不能前卻也,但悍者能推公而前卻之。公乃釋矛柄而擲向上,悍者適上視,公乃手小刃而刺之殪。將兵者知公不徒勇,而能臨機應變也,乃使長十百千人,援剿安體貼入微之青陽,江西之崇仁、東鄉、宜黃、南豐、雩都、南安諸州縣,戰輒有功。又剿廣西之山澤游匪。同洽年間,率兵援黔,進逼苗巢為所陷,手腕足腿均中彈丸,眾成失度。公日:“男兒戰死義也。進而殺敵而獲死,忠吾素志也。日吾與若,不可不死中求生,有不力者齒吾刃!”眾乃從公奮力鏖戰,直出重圍,一日下數十餘寨,軍聲大振。黔疆載寧,此戰基之也。
諸帥知公能用眾,其忠勇可任也,以公補江西參將。
光緒九年,歐陽利見以法夷將犯寧波,調公赴浙。公料夷必名犯炮台,而隱從海口進。乃審要害,築暗炮台,多挖地道,且布魚雷,設梅花樁于海口。夷果迭犯迭敗。其孤拔提督中炮死。夷乃乞和。
諸將兵者,知公智勇足恃也,奏公堪任提鎮。然公廉於財。凡營虛數,而公不虛。士卒之病故也,必棺殮而歸之。至於各將兵者之親友嬖倖,不與為緣。故嬖人多問之。而將兵者又以公營所在民不知兵,而滬上華夷錯處,欲假公威,重以忠、信、智三營鎮之,而彼得以自雄,故實任不補。光緒甲午,倭人起釁,張之洞益公仁、義兩營。旋劉坤—調公,以五營赴煙臺、威海衛、埕子口、山海關。公謂“手握五營可攄我報國之志,倘值前敵而獲惡戰,死亦為榮,況不死乎!”乃倭不我犯,朝與夷和。公為之憤惋不舒者屢日。
旋以和議罷兵,乃仍統三營兼揚州參將。
先是中日之役,皇太后問我兵之能否智勇?有無紀律?眾皆默,使近臣察之。劉軍北上,公軍容整肅,市肆不驚。己亥年,太后電兩江總督劉坤一,咨張國林現況,不久遂補太原鎮實任。而公已歿旬日矣。
公生父於公初從軍時,中途倏遇,相持對泣,不能多談,僅脫衣與父,遂致生離死別。每言及此,泣零如雨。
兄維發早座,公為置嗣。從叔及從子,鹹以金粟給之,俾有世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