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仙居三十六行說唱表演,是歌頌勞動、讚美勞動以說和唱為主體的曲藝表現形式。主要流行分布在仙居縣的廈閣鎮、安嶺鄉。說唱與扮相基本保持著原始韻味和風貌,為仙居所特有。三十六行陣容龐大,氣勢恢弘。情感強烈,情趣橫生,語言生動活潑,風格熱烈明快。表情動作誇張傳神、滑稽可笑。色澤絢麗斑斕,陣式變化多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現已列入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史料記載,“三十六行”是公元605年至618年隋末唐初的一種文化生活。大約公元805年,“三十六行”從金華方向引入到仙居縣安嶺鄉,從此之後,安嶺(原稱安仁)一代接著一代把“三十六行”這種文化生活繼承下來,從古至今一直把“三十六行”作為一種神聖寶物,受村民尊崇。清中晚期,仙居的藝人們始說唱、扮演三十六行。民國時期,曾一度鼎盛。
基本內容
主要內容,是以三十六種人物組合成一體的文娛活動,突出每種人物性格和作用,也能體現出社會平安、穩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的內容。在表演活動中這些內容都能真實地表現出來。2009年,安嶺鄉“三十六行”說唱被納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十六行”表演人數至少30人以上,多則200餘人,“三十六行”開始時,先到本寶殿敬佛後才可到各村活動,途經佛殿都得進殿三跪三拜。“三十六行”是歌頌勞動、讚美勞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三十六個行業的職業形象進行表演。如竹木行扮演木匠,水果行扮演水果販子,絲綢行扮演賣布商販。各行各業的代表組成了一個盛會,這個盛會往往吸引了人山人海的觀眾,所以俗名叫“人會”。
基本特徵
“三十六行”的說詞和唱詞一般是方言俗語的順口溜,通俗易懂,幽默風趣,朗朗上口。唱詞和說詞多為方言和地方小調,有濃郁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徵。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深受百姓喜愛。說、白、唱、詞幽默風趣,膾炙人口,深含哲理和諷刺。陣容龐大,氣勢恢弘。情感強烈,情趣橫生,語言生動活潑,風格熱烈明快。表情動作誇張傳神、滑稽可笑。色澤絢麗斑斕,陣式變化多端。
主要價值
“三十六行”歌頌勞動光榮,鞭撻不勞而獲,諷刺社會萬象。內容豐富多彩,表演五花八門,氣勢之浩大,陣容之齊整,均為罕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三十六行說唱,是仙居民俗活動的載體,和喜慶佳節或廟會水乳交融。豐富了民間生活,是民間生活鮮活的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