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佛寺[荊門市沙洋縣三佛寺]

三佛寺是位於湖北省沙洋縣後港鎮境內,坐落在長湖之濱,橋河東岸的一座歷史悠久,氣勢宏偉的佛教道場。

三佛寺 位於湖北省沙洋縣後港鎮境內,坐落在長湖之濱,橋河東岸,是一座歷史悠久,氣勢宏偉的佛教道場。 據古碑文獻記載,楚懷王因上官大夫和鄭袖等佞臣的離間疏遠了三閭大夫(屈原),屈原被免去左徒官職,放逐漢北(漢江之北)。一天被差役押解途徑鄆城郢城東北雷鼓大湖,只見一片水域,南連洞庭,北接雲夢澤,碧波蕩漾,無邊無垠,屈原一行人上船。船到湖心,忽然烏雲遮天蔽日,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頃刻間船覆人翻,幸好幾個漁夫見狀,急忙施救,將屈大夫救起一息尚存,差役已溺水身亡。漁夫們把屈原背上岸,放在一座破廟裡,生火取暖,灌湯餵粥,經過幾天調養,身體漸漸恢復,屈大夫感激涕零,戀戀不捨地告別漁民上路去漢北。數年之後,楚頃襄王繼位,啟用屈原,恢復官居職。屈大夫為報救命之恩,率領官員侍從來到故地破廟,請來工匠,增其舊制,重塑金身,廟宇煥然一新。楚人尚風,取名為“落鳳祠”,從此四方香客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後幾經興廢,至元末明初初毀於戰亂,幾次夷為平地。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更名為“三聖庵”,明末清初又遭兵焚。清道光九年(1828年)大孝子、大善人熊義瑾居士為實現母親夙願捐出全部家產後又走遍大江南北化緣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在原址上重建而成。當時占地面積56畝,建築面積二萬二千平方米,有殿堂、樓閣六十餘間,供奉佛像600多尊,分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王彌羅殿、藥師佛殿。中間分三層藏經閣飛檐閣樓,氣勢宏偉。它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佛學魅力吸引了荊州、江陵、荊門、沙洋等十里八鄉的香客。

民國初期(公元1928年)在佛協會李邦榮會長、孫德本副會長的倡導下,由佛協會員王記炳、文然清、付尚青共同出資,進行全面修茸,直到新中國成立,香火十分旺盛,昔日的韓場人稱“小香港”。隨著歷史的變遷,風雲變化無窮,三佛寺在1958年因興修水利被拆掉,三塊古碑上有上述文字記載。石碑後用於修建橋河梅林大閘所用。

雖然歲月的流逝,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名族宗教文化政策得到了復興和完善,文物古蹟獲得了又一生機,為了尊重歷史,弘揚愛國佛教文化,繼承佛教傳統,於1994年由李成貴老居士、鄭連登居士、李學剛居士牽頭。在韓場村黨支部的支持下,在佛教信徒們的積極參與,以原址為中心的廟基地上重建並恢復了三佛寺,建立了大雄寶殿,重塑了佛像,香火開始了延續。

2007年底,由管委會周金聖主任,董志雲副主任組織擴建復原了念佛堂、客堂、長廊及主殿左側的觀音殿,右側的關公殿。

2010年陳昌林主任為了警醒、教化時間名利客,喚醒苦海迷路人,在李學剛居士的支持下重建了地藏王殿(復原了十殿)。

2011年李學剛居士任三佛寺榮譽主任,周金洪先生任管委會主任,董志雲副主任期間,未完善和提升寺院環境,他們提出了一年辦一件事的規劃。

2012年修建復原了山門,從此解決了有廟無山門的狀況。

2013年由李學剛居士倡導,他的四個子女郭君安、李曉東、郭安菊、郭安香共同出資,對三佛寺第二次重修後以來進行了全面裝修。拆除危房,重建和裝飾了新的齋堂。硬化了寺院內場地,解決了雜草叢生,破爛不堪的局面。在周金洪主任、董志雲副主任的組織下,同居士、義工們發菩提心,丟下家裡的農活,冒著三伏天的酷暑炎熱堅持到寺廟裝修建築工地做義工,激情高昂。

年過古稀的李學剛居士,懷著一顆對家鄉故土無限熱愛和對佛寺的一顆佛心。他家住武昌,為了讓工程保質、保時完成,將鋪蓋搬到現場住下。他不但是三佛寺2013年全面裝修工程的倡導者,投資者,而且是親臨現場的指揮者,也是把關質量技術的負責人。三佛寺2013年建設裝修共耗資二十九萬餘元,歷時五十二天,工程圓滿,功德無量。

2014年,在主任張清珍、韓家森居士捐出土地600平方,主任張清珍、副主任陳志祥的組織下,由李學剛居士出資98000元修建了廟前廣場和連結山門的佛心橋。

2015年,在董志雲主任、張清珍副主任、王遠福副主任的盡心策劃和組織下,由李學剛居士出資24.8萬元建設沙洋縣三佛寺德昌疏遠籌備處,耗時48天主體工程正籌資中。深得信眾讚揚。

目前,三佛寺總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房屋40餘間,佛像180尊,大雄寶殿佛像全是樟木金身。 在今後的歲月里,我們將不懈的努力,在廣大居士和施主的支持下,按照規劃逐步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