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三仙台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蕭縣,東靠津浦鐵路,西連淮北、永城,南接宿州,北鄰徐州,連霍高速、合徐高速公路橫穿其境,距徐州觀音機場60公里,總面積2273.33公頃。地理位置東經117°03′—117°06′,北緯34°—34°06′之間。
歷史文化
相關詩集
羽客緣何不問名,獨余衰草漫空坪;
仙家棋局千年換,石屋松蘿幾月明;
戍壘高低銷劫火,漁歌遠近入孤城;
登臨此際雲門寂,天半惟聞鐘磬聲。
數百年前的一天,一位詩人登上了這個不高的山頂,夕陽映襯下的點點戍壘令人倍感蒼涼,遠處漁人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回家的漁歌聲越來越近,這時寂靜的山上傳來了招集僧人晚課的鐘磬聲,一水相隔的古城華燈初上,炊煙漸起,不知是宦遊在外對家鄉的思念,還是這個古老的孤城帶來的滄桑感慨,詩人心緒難平,寫下了這首七律。這個詩人叫莫麟,浙江人,明朝嘉靖年間曾在這裡擔任一個小官。這個古城叫蕭城。這座山就是三仙台。
古人旅遊勝地
三仙台在今三仙台村和盛村之間,與故蕭城 隔水相望,山高不過百米,因為靠近蕭城,再加上三仙的傳說,明代這裡曾是遊人雅士匯集的流連之所,那么三仙台什麼時候成為當時的旅遊勝地的呢,我估計最早不過明初,因為據嘉靖[徐州志]記載三仙台相鄰的白茅山元末時還有老虎出沒[沒想到吧,蕭縣還有過老虎,我想邊上就有老虎出沒,可能沒幾個人還有心情在那吟詩作賦了,另外現在所見資料碑文提到三仙台都是明以後的事了。明代定鼎以後,社會漸漸安定,通過三仙的傳說,再加上僧人信士修祠建廟漸漸把這裡變成一處勝境,到最興盛時有七十二廟之說[很多地方大多有此說,不足為信,只能證明多罷了]
三仙台是距離古蕭城最近的制高點,山上樹木繁茂,登臨之下又可遍覽全城風貌,相當於徐州的雲龍山,的確是個好去處,明代中期因此入選蕭縣八景之一[和清康熙縣誌所評八景略有出入],名為‘層台仙跡’。明中後期,文人彭縉隱居於此,依山築宅,著書自娛,時任徐州戶部分司主事的姜士昌[江蘇丹陽人,官至陝西提學副使江西參政]到此一游,十分羨慕彭縉的隱士生活,作詩相贈。據說隱士彭縉至今還有後人生活在三仙台村。明萬曆五年[1577年],古蕭城湮於大水,搬到今地,當時老城內一部分人因愛此風物,又不願隨遷,就在三仙台村南住下來,取村名‘落縣村’以示不忘故縣之意,後兩村合而為一,落縣之名遂不為人知。古城遷走後,三仙台慢慢沉寂下來,到清代,山上建築屢有興廢,終究沒有明代興盛了。
景點
三仙台山不高,面向古城的一側地勢險要,中有條石台階可通山 頂,半山處有平石如台,上刻‘三仙台’三個大字,下有古棋盤,山上建有三賢祠,玉皇廟,禹王廟,古戲台,聖泉寺等建築.
傳說
三仙台傳說
相傳“八仙”中的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曾于山上停憩,在山上留下三雙足印,故名三仙台。
仙台棋跡
聖泉寺的北面有一排東西走向的山脈,據《徐州府志》和《一統志》記載:其東為鸚哥山,其西為白茅山,山之巔石壁峭立,古木參天,傍有石刻日“三仙台”,乃為“仙台棋跡”的聖泉五景之一。
早年白茅山上有座古廟,名玉皇閣,站在閣上能俯瞰古蕭城全貌,茫茫汴河從西北滾滾而來,沿著城郭奔流東去,往來船隻載著商賈行人,在蘆葦叢中時隱時現。靠近汴河兩岸住著一些窮苦的漁民,汴河南岸的拐彎處有個小村莊,名叫“汴河頭”,住著20多戶人家,趙二爺經商務農,家道殷實,可算是汴河頭的首戶。趙二爺的本家孫子——趙春,自幼窮苦,父母早亡,年近半百尚無妻室,他在玉皇閣下半山腰間蓋了一間小茅屋。每年過了清明,山草漸綠,他便到二爺家中放牧羊群。入冬後則以刨山藥、打柴為生計。趙春雖窮,但為人耿介,從不貪小乞憐,凡有窮苦親鄰患病央他進山刨藥,從不拒絕。有一年,黃水泛濫,沿河決堤,汴河居民紛紛逃往山林,不料傾盆大雨十日不止,窮苦親鄰大多缺糧少食。趙春慨然將家中存糧全部拿出,送給缺糧的窮苦親鄰分食。大水過後,進山避水的人們紛紛回家,不料有一女孩失腳落水,洶湧澎湃的汴河水頓時將女孩捲入浪中,女孩全家驚惶萬狀。這時趙春奮身跳進汴水搶救。他順著水勢向下游一路尋找,終從數里外將女孩撈救上崖,而趙春從蘆葦岸邊爬出來時累的已不省人事。後經眾人抬送家中,但他從此得了一身水鼓黃疸病,無力下山再給二爺放牧羊群,只好在白茅山上早晚刨點山藥,賣給藥鋪餬口。一日,在一壘大岩石下刨到一段樹根,皮黃色潤,帶到茅屋中,在床上權當枕頭。三月後,趙春漸覺水鼓消失,黃病痊癒,山下親鄰見到後都大為吃驚。二爺聞訊命人前往探視,果見趙春面色紅潤,不像往日那種面黃肌瘦憔悴的樣子。趙二爺也覺得奇怪,懷疑趙春一定吃了什麼神丹妙藥,於是多次派人到趙春茅屋內尋找,聽回來人稟報,趙春茅屋僅有一些破舊家具和少量野草粗糧,別無他物。趙二爺的妻子毛氏叫老頭子親白上山到趙春的茅屋裡仔細尋找。於是,二爺尋到趙春的床上有一段樹根,約有碗口粗,一米多長,油亮發光。二爺覺得稀奇,當下許給二斗紅糧換下帶回家中,後經縣城幾個老中醫鑑定,一致認為是世上稀有的千年何首烏,能治百病。常枕頭下,可返老還童。
忠厚老實的趙春老人,自從何首烏被二爺拿去後,沒過半月,舊病復發,身體漸漸消瘦。這年春末,趙春為了生計,抱病進山挖菜打柴。忽見山頭上有兩位老人,鶴髮童顏,正在古柏樹下盤棋對弈。趙春悄悄走到跟前,恭立觀看,只見周圍樹葉和山草時青時黃,兩位老人不時從竹籃中拿出幾顆山果遞與趙春食用。不知過了多久。看看日已西沉,兩位老人即忙站起拂袖而去,一向北一向南,轉眼不見。這時,趙春俯身欲拾柴斧回家,不料斧柄和柴繩已化為灰塵。趙春不勝驚愕,忙尋路下山。自己所住的一間茅屋,不知何時已變成一片荒丘;來到汴河頭,只見村落蕭條,蘆葦蒼蒼,已不是先前的熱鬧模樣,尋至二爺住處,殘垣斷壁,面目全非。尋到幾個老人,老人告訴他:300年前,趙春老人進山採藥得遇仙人,後隨南極仙翁和北斗星君成仙去了。趙春聽罷,自念自己已作古人,隨轉身重入山林,從此失蹤。
後人為懷念趙春老人,一身孤苦捨身救人,遂將白茅山頭稱為“三仙台”。草坪上設定巨石棋盤名曰“仙台棋跡”,後被志書列為蕭縣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