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2月至1947年4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為保衛南滿根據地,在安東省(今吉林省南部、遼寧省東部地區)臨江、通化地區和松花江以南長春、吉林以北地區對國民革命軍進行的防禦和進攻相結合的作戰。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戰役介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1946年10月10日,東北國軍被殲和起義者已達3個師,但東北保全司令長官杜聿明仍調集兵力向臨江地區大舉進攻,企圖消滅南滿民主聯軍,爾後再轉兵北上,完成其“先南後北”的戰略計畫。為粉碎國軍這一計畫,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林彪決定採取堅持南滿、鞏固北滿的方針和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北密切配合的戰法,打破國軍的進攻。1946年12月17日,東北國軍除以2個師守備後方外,集6個師對臨江地區發動首次進攻,企圖首先打通通輯線,圍殲南滿民主聯軍於長白山區。南滿民主聯軍採取內外線相互配合,追敵分散,尋機殲擊的作戰方針。
1946年12月18日,第4縱隊主力由通化輕裝插入敵後,在本溪、撫順、桓仁地區轉戰10餘日,攻克鹼廠、田師付等據點20餘處,殲滅國軍3000餘人,迫使其從進攻方向調第91師等部回援。擔任正面阻擊的第3縱隊乘機反擊,殲第52軍一部,並收復通化以南地區。北滿民主聯軍為配合南滿部隊作戰,集中主力3個縱隊和3個獨立師,於1947年1月5日向松花江以南出擊,首先包圍其塔木要點,吸引和殲擊國民黨援軍於張麻子溝、焦家嶺等地,同時攻殲其塔木守軍。先後殲滅國民革命軍新1軍2個團和保全團隊一部。
北滿民主聯軍的這一行動,迫使國民革命軍停止對臨江的進攻,並由南滿抽調兩個師北援。此時,由於氣溫聚然降到零下40攝氏度,作戰行動受到妨礙,北滿民主聯軍遂撤回江北。國民革命軍為擺脫兩面作戰的困境,急於解決南滿問題,於1947年1月30日,又集中暫編第21師、第195師、第2師等部共4個師,再犯臨江。
1947年2月5日,民主聯軍第3縱隊與第4縱隊第10師,對進至高力城子且戰鬥力較弱的第195師發起反擊,殲其2000餘人。6日黃昏,新賓之國民革命軍第207師1個團趕至三源浦增援,被第3縱隊主力殲滅大部。與此同時,深入南滿國民革命軍後方的第4縱隊一部,在本溪、撫順、桓仁三角地區攻克據點多處。至此,南滿民主聯軍再次挫敗國民革命軍的進攻,並吸引其1個師由北滿南援。國民革命軍第2次進攻臨江失敗未及一周,又於2月13日集結暫21、第91、第2、新22、第195師共5個師的兵力,分4路向臨江發動第3次進攻。第3縱隊與第4縱隊一部乘其於運動之中,首先於通溝殲其側翼暫21師1個團,22日又於大北岔地區殲滅第91師1個團,隨後乘勝收復輝南、金川、柳河、輯安等地。其間,第4縱隊一部,再次向撫順、本溪間進擊,吸引國民革命軍3個師於自己周圍,有力地策應了內線作戰。在國民革命軍第3次進攻臨江時,北滿民主聯軍於2月21日再次越過松花江,向吉、長地區展開進攻。第6縱隊主力一舉圍殲城子街的國民革命軍新30師1個團,隨後轉兵北進,與獨2師共同圍攻德惠。國民革命軍為解德惠之圍,急由南滿、西滿抽調新22師、第87師等部,會同長春地區的第88師和新1軍主力分路並肩北援。由於援軍不易割殲,民主聯軍對德惠又久攻不克,乃於3月2日回師江北。國民革命軍趁機沿中長路向北進逼。據此,民主聯軍又於3月8日第3次跨過松花江舉行反擊作戰。國民革命軍見勢全線後撤,民主聯軍勇猛追擊,先後於靠山屯、郭家屯地區殲滅第87師一部和第88師全部,3月12日又包圍農安,迫使國民革命軍從熱河抽調第13軍之第54師,協同南滿第22師一部、長春新1軍主力再次北援。北滿民主聯軍遂轉回江北休整。 
3月26日,國民革命軍調集20個團的兵力,分3路向臨江地區發動第4次進攻。南滿民主聯軍決心以部分兵力牽制其兩翼,集中主力殲滅較弱且冒進之中路第89師。4月1日,民主聯軍以小部兵力且戰且退,將第89師誘至主力設伏的三源浦西南紅石砬子(今紅石鎮)地區,趁其立足未穩,突然發起猛攻,全殲第89師等部,其他各路懼殲紛紛撤退。國民革命軍對臨江的第4次進攻又以失敗而告終。

戰役背景

新開嶺戰役後,敵繼續集結重兵,進攻我南滿的臨江地區,企圖殲滅我南滿主力,或壓迫南滿我軍北撤。此時,南滿解放區僅剩長白山麓的臨江、靖宇、撫松、長白四縣比較完整。兩個縱隊主力集結在這一狹小山區,處境極為不利。為加強南滿的領導,中共中央東北局於1946年11月派陳雲、肖勁光主持南滿分局和南滿軍區的工作。對於要不要堅持南滿根據地的問題,當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南滿處於敵重兵包圍之下,根據地日益縮小,加以山區貧瘠,供給困難,大兵團難於堅持,主張將第三、第四兩縱隊北移,與北滿主力會合,僅以游擊武裝堅持南滿的鬥爭;另一種則主張主力堅持在南滿地區作戰,以利牽制敵人,並為爾後的反攻創造條件。12月上旬,由南滿分局書記、軍區政治委員陳雲主持的有縱隊以上領導幹部參加的七道江會議上,作出了堅持南滿根據地的決策,並得到了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的批准。中央軍委也於12月13日指示東北民主聯軍首長:“南滿方面應集中主力各個殲滅敵人,收復失地,於拖延敵對北滿進攻必有幫助。”
為了迫使敵人兩面作戰,破壞其先南後北、各個擊破的計畫,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確定在東北戰場採取如下方針和部署:堅持南滿,鞏固北滿,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北滿密切配合,集中優勢兵力,主動打擊敵人。以南滿部隊在臨江地區迎殲進犯之敵,保衛解放區;以北滿地區的主力視機南渡松花江,在長春、吉林以北地區尋殲分散之敵和由長春、吉林出援之敵,策應南滿我軍作戰,以求改變東北的形勢。東北我軍依據這一方針,從1946年12月中旬起,在南滿、北滿兩戰場,與敵人展開了歷時三個半月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
我軍在南、北滿兩個戰場的作戰,受到天候、地形和民眾條件的很大制約。在北滿,由於松花江的阻隔,只能在1至3月江面冰封,人馬輜重能通行無阻時,才能遂行大兵團機動作戰。但由於我軍禦寒裝備不足,嚴寒季節,受凍傷的威脅很大,難以堅持長時期的作戰活動。在南滿,不僅根據地的面積狹窄,迴旋餘地小,而且敵後廣大地區偽滿遺留的反動勢力較強,民眾基礎較差,部隊偵察敵情、安置傷員、補充糧彈,均有一定困難。東北的鐵路、公路較發達,交通幹線多為敵人控制,有利於敵人的迅速機動。東北我軍決心克服重重困難,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逐步扭轉東北戰局。

戰役經過

1946年12月17日,東北敵軍集中新編第一軍、新編第六軍、第七十一、第六十、第五十二軍各一部共6個師的兵力,由輝南、柳河、桓仁、寬甸一線向臨江地區發起進攻,企圖第一步打通通化、輯安(今集安)線,爾後將南滿我軍消滅或困絕於長白山中。鑒於敵人兵力上占優勢,南滿我軍決定實行內外線配合作戰,先求分散敵人,爾後尋機殲滅部分進攻之敵,以粉碎敵之攻勢。據此,第三縱隊在臨(江)通(化)地區進行運動防禦;第四縱隊於18日深入敵後,在本溪、撫順、桓仁地區轉戰10餘日,攻克敵據點20餘處,殲敵3000餘人,迫使敵人從進攻方向抽調兩個師回援。第三縱隊即乘機反擊,殲敵第五十二軍一部。1947年1月5日,北滿我軍為配合南滿的作戰,集中主力第一、第二、第六縱隊和3個獨立師共12個師附3個炮兵團,冒零下40℃的嚴寒,越過冰封的松花江,向長春、吉林以北之敵進攻。第一縱隊首先以一部包圍吉林以北其塔木要點,主力和第六縱隊分別在張麻子溝、焦家嶺殲滅自九台、德惠來援之敵,最後乘勝攻殲了其塔木守敵,先後殲滅敵新編第一軍的兩個團和保全團隊一部。第二縱隊攻克伏龍泉等地。敵被迫暫時停止了對臨江地區的進攻,從南滿調兩個師北上增援。同時,由於寒流侵襲,北滿我軍凍傷減員日益增多,遂於1月19日轉回江北休整。
1月11日,中央軍委就東北和全國作戰形勢致電東北民主聯軍首長,指出:東北各戰場作戰獲勝的經驗證明,“只有採取勇敢進攻方針,才是勝敵之道”,“圍城打援是殲滅敵人重要方法之一。”同時指出,關內幾個主要戰場,我軍開始取得主動,殲滅戰規模日益擴大。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不可能向東北增兵。“只要你們能用一切方法..一年內殲敵十二個師以上,就可使自己轉入有利地位。如此打兩三年(因敵被殲後又可補充),就可從根本上轉變敵我形勢,並建立鞏固根據地。”依據軍委指示,東北民主聯軍首長決心進一步加強南北滿配合,力爭更多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以求根本改變東北戰局,配合其他戰場我軍的作戰。
1月30日,敵人集中第五十二、第六十軍及新編第六軍各一部共4個師的兵力,再次向臨江地區發起進攻。南滿我軍於2月6日向敵發起反擊。第四縱隊主力再次深入敵後,於寬甸、輯安間殲敵一部,並襲入桓仁城,牽制與迷惑了敵人。第三縱隊及第四縱隊一部向進至通化以北高麗城子地區孤立突出之敵第五十二軍第一九五師出擊,殲敵2000餘人,並攻克三源浦要點。敵又被迫停止了對臨江地區的進攻,並由北滿抽調1個師回援南滿。
2月13日,南滿之敵在獲得增援後,又集結第六十、第七十一、第五十二軍及新編第六軍各一部共5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向臨江地區發動第三次進攻。18日,南滿我軍主力乘敵在運動中發起反擊,在通溝殲左路之敵第六十軍暫編第二十一師1個團,並乘勝收復金川、輝南、柳河、輯安等城。第四縱隊一部於16日向撫順、本溪挺進,21日,於鹼廠殲敵1000餘人,吸引敵第十四師等3個師於自己周圍,策應了正面主力的作戰。
2月21日,北滿我軍以3個縱隊、3個獨立師共12個師第二次越過松花江,向敵出擊。第六縱隊和第一縱隊一部以遠距離奔襲手段,攻殲九台以北城子街要點守敵新編第一軍1個多團。獨一師於德惠南之拉拉屯殲保全團大部,第一、第二縱隊於布海以南中長路兩側,殲援敵1000餘人。在北滿我軍強大攻勢威脅下,敵被迫再次從南滿、西滿抽調兵力北援,第三次進攻臨江又告失敗。
當北滿我軍結束二下江南的作戰行動北撤休整時,敵集中新編第一軍、第七十一軍等部,在空軍一個大隊的配合下,大舉北犯,揚言與我決戰於松花江兩岸。北滿我軍主力立即反擊,於3月8日第三次越松花江南下。敵人迅速後撤,我軍勇猛追擊,於郭家屯、靠山屯地區殲滅敵第七十一軍之第八十八師全部及第八十七師一部,敵又被迫從南滿及熱河抽兵北援,我軍即撤回江北休整。
3月27日,敵集中新編第六軍、第五十二、第十三、第六十、第九十三軍各一部共約20個團的兵力,分三路向臨江地區發動第四次進攻。南滿我軍以部分兵力牽制其兩翼,集中主力殲擊其較弱之中路。4月3日,中路之敵第十三軍第八十九師被我軍小部引誘至三源浦西南紅石拉子(今紅石鎮)地區,我預先設伏在該地的第三縱隊主力和第四縱隊一部突然發起攻擊,全殲該師。其餘兩路敵軍迅即撤退。至此,敵對臨江地區的進攻宣告徹底破產。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影響評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之戰,東北我軍共殲敵約4萬人(含東西滿的配合作戰),削弱了東北敵軍的機動力量,迫使敵由攻勢轉入守勢。通過這一階段作戰,北滿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南滿的局面獲得顯著改善,這就為東北我軍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戰役的全過程中,南、北滿我軍在戰略上注意了密切配合,在戰役上強調了獨立自主、積極主動地殲滅當面之敵。每戰力爭主動,抓住敵之弱點,先發制人,以戰役上的積極進攻達到了戰略防禦的目的。
經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4個月作戰,我軍共殲敵正規軍折合34個旅,連同非正規軍共約41萬餘人,沉重地打擊了敵人對解放區的進攻。我軍損失約12萬人。在此期間,敵侵占我城市87座,我收復和解放城市87座,得失相當。
這4個月的作戰,與戰爭初期的4個月相比較,具有許多特點:殲敵萬人以上的殲滅戰為前4個月的4倍;俘敵正規軍少將、旅級以上高級軍官為3倍。敵人損失的兵力為前4個月的1.37倍,而敵我攻占城市對比數則由3.2:1下降為1:1。敵我兵力損失對比,已由2.45:1增至3.45:1。敵人損失的兵力中,被俘、投誠、起義與傷亡對比,已由1:1上升為2:1。這些數據生動地說明了,我軍遂行的殲滅戰役規模越來越大,戰鬥力明顯提高;敵軍則士氣低落,戰鬥力明顯下降,戰略上的主動地位正在逐步削弱,戰局正在向有利於我軍的方向發展。

戰役小檔案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小檔案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108天

戰役地點:吉林省北部和南部地區

戰役手段:運動戰、伏擊戰、阻擊戰、圍殲戰、攻堅戰

經典戰鬥:張麻子溝伏擊戰、焦家嶺圍殲戰、清溝子伏擊戰、城子街攻堅戰、靠山屯圍殲戰、紅石砬子伏擊戰

林彪職務: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

林彪年齡:39歲

雅號別稱:解放戰爭初期在東北一退再退,得了個“撤退將軍”的名聲

所轄部隊:東北民主聯軍為我軍主力中的主力,精銳中的精銳

戰役特點:我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鬥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伏擊戰已退居次席,作戰樣式多元化

殲敵情況:殲滅國民黨軍4萬餘人,收復城鎮11座

我軍主要將領:林彪、劉亞樓、譚政、肖勁光、陳雲、肖華、李天佑、萬毅、劉震、洪學智、賴傳珠、韓先楚、梁興初、梁必業、楊國夫、吳克華、彭嘉慶、胡奇才、羅舜初、莫文驊、程世才、李作鵬、陳光、鍾偉

敵軍主要將領:杜聿明、廖耀湘、孫立人、鄭洞國、陳明仁、侯鏡如、石覺、李濤、潘裕昆、劉玉章、向鳳武、曾澤生、陳林達、梁愷

戰役戰鬥經典理由: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採取“南拉北打,北打南拉”的戰術,徹底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計畫。國民黨軍隊的機動力量在民主聯軍的不斷打擊下遭到嚴重削弱,轉主動進攻為被動防守。東北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