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賢店村

七賢店村位於臨朐縣城南7公里、東城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8公里處,東(營)紅(臨沂紅花埠)公路東側。東與牛山西頭村相望,南與羅家樹村毗連,西界初家莊村,北與小北店村接壤。聚落東高西低,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800米,村莊占地面積1801畝,主街東西向。一個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文史之源,文化興盛,人才輩出! (供稿 李學俊 李學通)

建制沿革

相傳,晉代“竹林七賢”阮籍、阮鹹、山濤、向秀、劉伶、王戎、稽康曾雲遊此地。至明初,趙姓遷此定居並設客店,故得名七賢店。明永樂年間,李松自李家崖頭村遷入;趙姓衰,村名沿稱。全村共李、馬、曹、劉、張、傅、朱、盧、呂、侯、王、孫12姓,李姓占全村人口之90%以上。共680戶,2300口人,皆為漢族。有11戶30人信奉天主教。

明至清宣統二年(1910)屬孝慈鄉七賢社;1930年屬第二區七賢鎮;1952年屬第三區(盤陽)七賢鄉;1956年區劃調整,屬辛寨區七賢鄉;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屬南流人民公社;1959年12月組建七賢人民公社,屬之;1984年4月社改鄉(鎮),屬七賢鄉;1993年6月撤鄉設鎮,屬七賢鎮;2007年8月鄉鎮合併,屬東城街道。

解放前,全村耕地1850畝,慣稱東坡、東嶺、南坡、小窪、東北崖、西北崖、西坡等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農業靠天吃飯,遇旱年,糧食減產過半,口糧難保。解放後,耕地1730畝。20世紀50年代,經濟作物主要栽植黃菸,面積200餘畝,從育苗、移栽到烘烤、銷售,全部由生產隊集體操作。1958年,在村東修水庫1座,命名為“牛山溝水庫”,容水量3萬立方米。1964年,修“五四塘壩”1座,時各生產隊都打水井。1973年,縣水利局幫助,村投資13餘萬元,在村南修跨路高架揚水站1座,高架水渠長約500米,三級揚水3000餘米,控制灌溉面積1000畝。桑蠶生產曾聞名鄉里,1980年全村產繭超過1萬斤。1984年,在東北溝修築塘壩1座。80年代,栽植山楂樹50餘畝,桃樹100餘畝,戶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1990年後,有200餘戶建蔬菜大棚,戶均收入2萬餘元。

1985年後,規模飼養興起,養殖數量劇增。10家建養雞大棚、30餘家建養鴨大棚,建豬圈400餘間,飼養膘豬2000餘頭,戶均年收入4萬餘元。

村集體時有磚窯廠、油坊、針織廠、掛毯廠、維修店,全村28拖拉機1輛、50拖拉機2輛、125拖拉機1輛。1981年後,村民從事建築、動輸、外出勞務者居多。村設百貨商店8家、理髮店3家。全村轎車110輛,農用車90輛,拖拉機、脫粒機、粉碎機26台。2008年,民營企業發展到20餘家。李文亮創建臨朐天晟科技有限公司,年產值6000萬元;李效慶建立臨朐宏恩橡膠製品有限公司,年產值3000萬元;李敏建起路通有限公司,年產值過億元。200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4300元。

1973年,全村通電,戶戶電燈照明,家用電器與日俱增。現戶戶有彩色電視機、電風扇,80%的戶有電冰櫃、洗衣機,電腦260台,空調80台,家家有固定電話,成年人都有手機。1996年,投資22萬元,實行電網改造。全村安裝變壓器5台、330千瓦。

過去,村民吃水全靠肩挑人抬,大旱之年井水緊張,吃水困難。1970年後多戶在院內自打壓井,方便人畜用水。1987年,大隊融資23萬元,在村東嶺打深井1眼,鋪設管道4000多米,戶戶用上自來水。2008年,縣政府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村民重新安裝自來水,水源為冶源海浮山供水廠。

1953年後,隨著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村民居住條件逐步改善。1984年,始行新村規劃,每戶規劃面積266平方米。傾全村之力,修建8米寬東西大街1條、南北大街2條。1988年,村民全部入住磚瓦標準房。2001年,村投資10萬元,村民與在外工作人員共捐款5.8萬元,在濰坊市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李文國爭取資金11萬元,水泥硬化村內道路1800餘米,安裝路燈32盞。2005年,李達源第一個蓋起樓房,現有10戶村民入住高樓。

民國初年,村設私塾,教書先生李興廷,學生15人。解放後,新建國小1處,分4個班級,教師巨同科、楊瑞雲,校長巨同科;1957年,學校改為完小,設1?6年級,分6個班,教師10人,劉西范、張立星、張恆文先後任校長;1968年,成立七賢店聯中,設4個班,共有公、社辦教師22人,校長魏守琴;1994年,聯中併入七賢中學,保留七賢店國小,林召堂任校長。

村有大學本科以上畢業生87名,其中碩士7人:李軍輝、李男、李榕(女)、李振爽(女)、李海光、李榮榮(女)、李紅娟(女);醫學博士李偉。

解放前,村無醫生。解放後,村醫李達源坐診;20世紀50年代,七賢鄉在七賢店成立聯合診所,醫生5人;1968年,實行村辦合作醫療,村“赤腳醫生”李文年、馬玉芝;1972年,設衛生室1處,衛生員5人。2002年,80%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村文藝生活活躍。20世紀50~80年代,村有文藝演唱隊,呂劇、歌劇、革命歌曲、快板書、三句半等豐富多彩。70年代,演出的歌劇《農奴戟》曾到多村送演;文藝節目數次參加公社匯演。近年,村人自發成立秧歌隊,逢喜慶佳節演出。

1951年村設中共黨支部。歷任黨支部書記及任職時間:李一滿(1951?1953)、李學忠(1954?1957)、李安元(1958?1983)、李時元(1984?1989)、李子祿(1990?1991)、李學太(1992?1994)、李學通(1995?)。

歷任村長、大隊長、革委會主任、村主任及任職時間:李仲元(1955.1?1959.12)、李漢三(1960.1?1980.12)、李記峰(1981.1?1989.12)、李成林(1990.1?1992.12)、李學通(1993.1?1995.12)、李玉德(1996.1?2001.12)、張文山(2002.1?2007.12)、李學道(2008.1?)。

行政區劃

七賢店村位於臨朐縣城南7公里、東城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8公里處,東(營)紅(臨沂紅花埠)公路東側。東與牛山西頭村相望,南與羅家樹村毗連,西界初家莊村,北與小北店村接壤。聚落東高西低,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800米,村莊占地面積1801畝,主街東西向。

歷史文化

據民國《臨朐續志》記載:“僧忠親王廟,在城南二十里七賢店。王名僧格林沁。當清鹹豐十一年,捻匪入境,王躡跡追擊,曾駐節朐山。與賊戰小?,復追擊,度穆陵而南挫之,縣賴以安。同治四年,王戰歿曹州,邑人思王之功,醵資為廟祀之。同治十年創建。廟制疊石為台,台上正殿三楹。歲時里社致祭。民國二十一年,廟前院作第二區公所,將王塑像拆除,用駐聯莊會丁,廟祀遂廢。”

七賢店遺址。位於村北一高台地上,面積約3.5萬平方米。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文化堆積層暴露在溝邊斷層上。第一層為耕土層,厚約0.2米,內含陶片、灰坑等;第二層為漢代文化層,厚約0.3米,內有漢瓦、夾滑石、雲母的陶缸碎片、盆罐口沿及底部殘片、灰坑、小型墓葬等;第三層為東周文化層,最厚處近3米,內含較多的灰坑及大量東周及漢代陶片、獸骨等,還有小型土坑豎穴墓、大片的紅燒土遺蹟、小型瓮棺。採集的標本有鼎、鬲足及豆、盂、罐口沿和底座等。陶質分泥質、夾砂兩大類。紋飾為弦紋、繩紋等。遺址保存較好。1991年1月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民國《臨朐續志》記載:“七賢店義集序,碑嵌廟前壁上。歲進士馬益著撰。乾隆二十五年立。序曰:‘考之市者恃也。恃以備緩急濟缺乏也。國市、都市、郊市、野市,異之以其地也。大市、朝市、夕市,別之以其時也,至若市之以物分者,則隨時隨地而無一可缺也。不集則不備,故曰集也。《易》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集之說也。集者集也,集諸市以通交易也。然集者利藪也。見利則爭,裁之以義而後定,故曰義者利之和也。集而以義名者,治市者各司其事而不征其俑也。不征其俑而利得全,其為利然後商賈皆悅,而願藏於其市也。城東南有七賢店,僻地也,亦勝地也。欲效地靈須憑人傑。眾紳士等具呈設集,善事也,亦義舉也。倡義議,列集肆,約□□金備贏缺也。或為司?以御亂也,或為司稽以防奸也。執事者各司其事不征其俑。夫是之為義也。集義既成,稟之於官而後行之者,示奉公而不敢私也。勒諸石以記其事者,恐後之司事者見利而忘義,借市以罔利也。罔利則害義而集不能保也。余嘉其集之義大有造於一方,而且可垂永久也。是以為之序也。序之者誰?集西南村之梅溪氏也’。按梅溪為益著別號,故云”。

據光緒《臨朐縣誌》記載:“王氏別業,在七賢里,明萬曆中,新城王象乾所築,村之東嶺及南北隧壑遍種松柏,彌望蒼然,名‘萬松園’。明季地歸衡藩,易名‘牛山山莊。’”

1916年,七賢店周圍居民鬧搶糧均糧事件。

1940年春,偽臨朐縣“清鄉”大隊長潘樹勛部第一中隊駐七賢店。1943年,潘為“滅共建國”第四團團長,其屬下劉鳳岐率匪繼續駐紮,並大動土木,修築各種防禦工事,設兵工廠,妄圖長期駐屯。1945年夏曆五月十一日,八路軍剛進村東嶺,劉匪聞風鼠竄。

1963年4月16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七賢公社特大火災事件中,村幹部李信元、李炳文、李玉鳳不幸遇難;村幹部李興禹受重傷。

1968年,青島知識青年8人(3男5女)回響黨的號召,到七賢店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按照規定,1974年,全部返回青島。

解放七賢店

1945年6月19日,下午1時許,魯中軍區二團副團長葉蔭庭、政治處主任金石秋指揮二營和三營從盤陽區蔣市村一帶出發,奔赴七賢店外圍,分兵三路包圍了七賢店偽軍二大隊據點。夜間進行政治攻勢,向偽軍喊話:“放下武器,繳械投降”!每次喊話,招來的是偽軍的槍聲,連續三夜,敵人惶恐不安。八路軍採取夜圍晝撤。偽軍大隊長劉鳳歧,上午龜縮在據點裡,下午竄入城裡,命中隊長憑壘、壕死守。22日下午,劉鳳歧走後,偽軍丟掉重武器,向臨朐城裡逃命,逃到西竹寺溝,丟盔棄械,換裝後鑽進村內柴堆、豬圈、床下等,被八路軍追上,40餘名偽軍被俘,繳獲偽軍機槍12挺,時不足1小時,兵不血刃,解放七賢店。

資料整理 劉傳黨

風景名勝

村東明代古槐2棵。其一樹高10米餘,胸徑1.2米,冠幅約8米;一樹高8米餘,胸徑1.5米,冠幅約6米。

著名人物

村中不乏名人。

據光緒《臨朐縣誌》載:“李亘,字元貞,清康熙四十一年舉人。李世模(亘曾孫),乾隆五十三年鄉試中式第二名舉人”。

李廷樞(1769?1831),字慎夫,杏村,號巨平。生於書香世家,八歲入塾,讀書甚刻苦。雖文藻華麗,然其人外表樸拙,故在初次院試時,主試者懷疑試卷不是他自己所做,故未被錄取。此後他“不入場屋”。授徒之餘治學不輟,對聲律、經史、古文等廣泛涉獵,並學有所成。命筆行文頗多。去世後,其門生整理其遺文、遺詩一部,因其號而命其集曰《巨平詩文集》,廣為流傳。光緒《臨朐縣誌》“人物”篇稱“其記事之文演迤磅礴,洋洋乎溫雅在孟堅、蔚宗之間,可謂奇土矣”。1991年版《臨朐縣誌》“人物”篇有其簡介。

據光緒《臨朐縣鄉土志》記載:“李傳先,字紹亭,七賢店人,國學生。性孝友好施。光緒二年,朐大飢。傳先奉知縣命,董理七賢鋪粥廠。鞠躬盡瘁,不憚煩勞。明年春,江蘇賑捐局來邑助賑,亦幫辦盡力。又時出己粟,以周鄰族,全活甚眾。知縣詳獎九品功牌。邑紳士公舉為鄉飲大賓。既而教諭李道凝額其廬曰:‘一鄉善士’。邑人遂稱為李善士雲”。

清代,秀才李建邦、李儒孝。

據康熙《臨朐縣誌》“貞烈傳”記載:“李氏,家邑七賢莊羸族也,父緒芳。年十七,歸其南村林試,試家貧甚,母先沒矣,獨與老父轉粥自存,兼晨而食。無一夕之積,父子?頷相對。烈婦每餐,常自節口,庋其餘以時羞(饈)翁。不兩月,以清明節,試出遊梨花阜(埠),烈婦亦寧歸母家。方蹙繩相樂也,俄傳試墜鞦韆死,婦便從架投地,擲妝碎之,祖(散)發叫天曰:‘復為誰容’!良久方蘇,亦不復入家,急趨收夫屍。烈婦以頭觸棺,大呼曰:‘少待我,當偕葬也’。息漸微,有間絕,竟以其明日及試同堋牛山下,年十有八矣,萬曆癸丑二月之十九日也。”

據民國《臨朐續志》記載:“七賢店李廣禎妻謝氏,十九歲于歸,未滿二年夫病歿。父母憫其孀而無子,欲令改醮,謝聞之誓不歸寧。又以李門無嗣及勸舅納側室,果生子三人,謝撫之成人以延宗祀。民國十一年旌”。

李文明,1913年生,1938年參加革命,曾任貴州省人委招待所所長。李紀禹,1924年生,曾任解放軍獨立營教導員,轉業後歷任天津財貿五、七幹校校長,天津市化工原料公司經理,天津儲運公司經理,1991年離休。李文國,歷任臨朐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濰坊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濰坊市政法委副書記。李奎,現任山東省公安廳宣傳處副處長。李永升,曾任營子鎮鎮長,現任縣人民防空辦公室副主任。

解放戰爭中為國捐軀的英烈4人。李文志,1921年生,1945年入伍,1946年在章丘縣犧牲。李學元,1923年生,1946年入伍,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犧牲,安葬於江蘇省邳縣。李士元,1922年生,1946年入伍,1947年入黨,1948年11月犧牲於淮海戰役,安葬於江蘇省邳縣。李鸞林,1925年生,1946年入伍,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犧牲,安葬於江蘇省邳縣。

李達源,書畫頗有名氣。

李廣譽(1900?1941),歷任七賢鎮長、聯莊會長、保全第一旅第一團團長,1939年率部在辛寨抗擊日軍,後駐石佛堂一帶,1941年病逝。

李光玉,曾任國民黨某部團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