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緵布

古代的一種粗布。

詞語簡介

詞語讀音

qī zōng bù ㄑㄧ ㄗㄨㄙ ㄅㄨˋ

詞語解釋

漢代織物(漢代的布,主要以麻、葛織成)。

詳細解釋

文獻記載發現有七緵布。《史記·景帝紀》:“後元二年(公元前161年)令徒隸衣七緵布。”漢制每緵(宗)含八十根紗。七、八緵布較粗疏。九、十緵布較細密。用八十縷、九十縷來記算布的粗密等於現在所稱的二十支、四十支紗名目意義相同。漢代的布和帛,有一定規格質量,通常用縷為布的粗細計算方法,布八十縷為緵。布帛的幅寬和長度,《漢書·食貨志》:“太公為立九府圜法,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四丈為匹。”《說文》也解釋:“匹,四丈也。”居延木簡上稱布為匹,敦煌所出任城亢父縑題字,幅廣二尺二寸,長四丈,與《漢書》記載相符合。參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