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合堂村

七合堂村位於內古赤峰市林西縣南部,全村總面積32320畝,其中耕地面積6108畝,水澆地不足200畝,其中絕大多數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區。

基本信息

七合堂村  

 七合堂村位於內古赤峰市林西縣南部,新城子鎮北端,204省道西側,全村共228戶村民,902口人,集中在3個自然村內,全村總面積32320畝,其中耕地面積6108畝,水澆地不足200畝,其中絕大多數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區。自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充分的調節器動了廣大民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到90年代初,全村農戶自發的掀起了養羊的高潮,全村僅羊的飼養增到3000多頭只,全部是散撒亂放的粗放經營,致使全村的近2萬畝的山杏林和良好的生態植被,在人為與牲畜的踐踏下所剩無幾,到處是禿山光嶺、亂石縱橫,為此造成了乾旱少雨、大風、冰雹以及洪水泛濫的嚴重的自然災害,致使宵業生產及畜牧的發展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1990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00元,人均持有糧不足300公斤的現狀。成為吃糧靠反銷,花錢靠貸款的典型國家貧困村。當時的村黨支部一班人苦苦思考反覆探討,七合堂村要擺脫貧困出路在哪裡?經濟的增長點在哪裡?經過反覆探討,從本地實際出發,壓縮劣勢畜牧業的發展,封山禁牧,恢復植被造林還草的生態建設,制定出了第一個十年長遠規劃,到2000年人均穩步實現:一口豬、一頭牛、兩隻羊(小尾寒羊)、4畝耕地產噸糧,三畝果、十畝杏、八畝松、收入2000達小康的奮鬥目標。十幾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協助下,經過全村廣大黨員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基本建成了三個基地加莊園的產業示範區,形成了“陽坡滿山杏,陰坡儘是松,山下野果滿地紅的生態景象,夕日的光山禿嶺,亂石縱橫的慘狀一去不復返了。青山綠水、花香鳥語,盡收眼底。下決心調整畜牧業發展結構,積極封山禁牧,恢復植被,植樹育草戰略,從80年初開始,由於受傳統的經營方式和市場經濟影響,農民自發的掀起養羊熱,在短短的幾年裡,羊存欄就到3000隻,其中80%是山羊,這些山羊天天的散撒在近2萬餘畝的荒山坡上,春天吃的是山杏,夏天吃的是樹葉,冬天吃的是樹枝,近萬餘畝的山杏林殘遭無幾,致使生態環境嚴重損壞。到1992年末,全村一舉砍掉山羊2400多隻,從而七合堂畜牧業發展實行了舍飼圈養,1996年又引進了小尾寒羊種羊200餘只進行繁育,根據小尾寒羊的生理特性繁殖快、生長旺、愛粗飼等特點實行模式化養殖,規模化發展及肉羊改良等措施全村養羊戶198戶,存欄母羊2000多隻,年出欄優質小尾寒羊種羊和肉用羊各在2000隻左右,建起全縣每個小尾寒羊繁育基地。自1992年全村實行了封山禁牧的舉措,全村萬畝山杏林得到了充分的恢復,年產山杏核近40萬斤,全村農民又看到這是一筆財富,致使沒等杏核成熟就開始採摘搶青,行政村制定各種辦法,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為此積極的推行《山杏樹有償承包》及荒坡和山杏林找到自已的主人,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承包治理荒山、荒坡的積極性。從而,荒坡得到有效的治理,山杏林得到有效恢復與管理,年產山杏核50萬公斤左右,建起了全縣第一萬畝山杏核生產基地。按著全村的實際,在典型示範的帶動下,對發展吉紅“123”小蘋果進行全方位周密細緻的考察論證,根據水土氣候等條件,確定了發展果樹業是本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大亮點,為此多方籌措資金,引進苗木,並聘請有關的技術人員,跟隨指導,定期培訓,栽培果樹等技術,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全村共建小果園156處,面積3600餘畝,品種現有幾十種,主要品種:“123”、黃太苹、K九等品種。現年產水果100萬公斤(現有50%在初果期)創出了內蒙野果的知名品牌,遠銷廣東、深圳、澳門等地,是上等的小蘋果類之首。為此在全縣第一個建起了果樹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品質最佳的內蒙野果基地。[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