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井山

七井山

七井山蜿蜒於石台縣東北部,海拔500-1100多米的崇山峻岭上,方園74平方公里,滿目皆山,群峰競秀,怪石嵯峨。近千個自然村,星星點點的散居在山山嶺嶺之間。

歷史傳說

在這樣的高山之巔,為何有似平原地帶的“七井”之名呢?相傳漢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歲次庚寅,七井山大旱,籽粒無收,山民祈雨無驗,適逢羅里先生來到此地,羅里,漢初隱士,<史記,留候世家》:“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日東園公,羅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羅里先生姓周,名術,字元道,太伯之後。<清統一志,蘇州府》:“今太湖中洞庭山西南中有祿里村是。即羅里先生在洞庭山村。”今為江蘇吳縣西南人。他博學多才,精通天文、神仙方術,一生輕視功名,藐視權貴,漫遊神州赤縣南北各地。適逢羅里先生漫遊此地,腹肌求食,眾與,先生見此旱情,設雨壇,造七旗,親於雨壇前山頂周圍半里許山腰處,以傘柄杵地七穴,將七旗插入七穴之中,口誦經咒,七穴即流出清泉,故而得名“七井”,這就是傳說中的“七節"來源 。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山上寶剎林立,焚香頂禮,經聲佛號,暮鼓晨鐘,古人曾將七井山與九華山並列頌讚,聯云:“七井佛國傳千古,九子東南第一山”o民國二十五年《石埭縣誌》記載“七井山為九華山之祖”,它具有著異常濃重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其主要內容及其特色則是有關金地藏游七井山和寶剎林立的佛教文化現象。
相傳七井山與佛教文化結緣伊始於唐玄宗開元七年(719)o新羅國(今韓國)王子金氏近族高僧金喬覺攜帶一條名叫諦聽的獨角獸航海來到中國遊學。他初入唐時,先雲遊四方,曾到七井山仰山見此地群峰競秀,奇山怪石,形似蓮花,石頭和尚,石頭尼姑,石頭羅漢形象逼真,恰似天然佛國,故選定在此建庵修道。一天他獨自打禪頓覺群峰搖動,大山後仰,於是大徹大悟,便知此處非他久居道場,故而改往陵陽山(今九華山)o後人為紀念金地藏在此禪定,大山後仰,而命名為“仰山”,並在此處建造寺庵,供奉大佛,此為七井山第一座寺廟,是佛教文化傳人七井之伊始,也是“七井山為九華山之祖”的由來。
至明清兩代,七井山的佛教已發展到歷史上鼎盛時期,山上寶剎林立,多達50多座,著名的寺庵有西華禪寺、金華庵、銀華庵、蓮華庵、華藏庵、三龍庵、龍華庵,有僧尼300餘人,香火極旺,這些寺庵民國期問兵亂始毀,少數尚存,後文革期間拆除。20世紀80年代後又逐年復建,復建的禪院有西華禪寺、華藏庵、三龍庵、金華庵、蓮華庵,每逢佛教節日,焚香頂禮,進香者絡繹不絕,佛教氛圍很濃,所以七井山素有“九華山之祖”的美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