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七
山七鎮。地處王母山麓,萬佛湖之濱,距縣城54公里,省道舒岳路,縣道山河路,縱貫全境,交通便捷,商貿繁榮。全鎮轄14個行政村,1個街道,248個村民組,6759戶,27188人,9936畝耕地,總面積75.3平方公里。
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山七鎮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山鄉勃發生機,成為舒城西南山區重鎮。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效益顯著,已初成規模;鄉鎮企業和個私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毗鄰鄉鎮人流、物流集散中心;小集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空前;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文化古蹟處處,民間傳說多多。
自然環境:山七鎮東接五橋鄉,西依曉天鎮,北至五顯鎮,濱臨萬佛湖,南連燕春鄉。屬淺山區,平均海拔310米,境內有“一山三寨三尖”,即王母山、火龍寨、三尖寨、桃園寨、柴頭尖、七寶尖、蜈蚣尖,最高峰王母山海拔544米,最低處雙桂村碎石灘,海拔71米。氣候為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季風顯著。年平均氣溫16.3℃,年平均降雨量780毫米以上,無霜期272天。境內淡水資源豐富,有二條主要河流。一是曉天河,源出岳西縣主簿園南界嶺頭;二是山七河,源出本縣洪廟鄉。兩河於本鎮的大河沿處匯合後,至本鎮雙桂村的碎石灘流入萬佛湖。
人口民族:山七鎮總人口26842人,6759戶,其中:農業人口25895人,占總人口的96.5%,集鎮人口約5000人,占總人口的18.6%。民族為漢族。
市政建設及規劃:山七鎮轄14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近幾年,山七鎮的面貌發生著翻天復地的變化,集鎮建設日新月異:除原有的一條老街外,三條新主街呈輻射狀伸向東、南、北三個方向,新建歐式風格的步行商貿街,貫通東、北、兩條主街,構成鎮區循環通道;鎮區內近1500戶居民,新建住房、廠房2000餘間,占地面積5000m2,70%以上的居民住上了樓房,區內路面全部硬化,排水等配套措施齊全;建成日供水300噸的自來水廠;開通1500門程控電話;做到組組通電話,用戶量占總數的20%,建成地面衛星接收差轉台和甲級調頻廣播網;新建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農貿市場一處,內建商業店鋪40多家,交易大棚1000多平方米,新建4200平方米公用停車場一處。
對外交通
山七鎮主要是公路交通,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是舒城西南山區的重要交通樞紐站;鎮內通車裡程達150公里,擁有各種機動車280 多輛;開闢了山七至蘇、滬、杭、京及深圳等長途客運專線,年客運量達30多萬人次。
經濟狀況
明顯的區位優勢,使山七鎮自古以來商貿繁榮。特別是近幾年來,山七鎮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致力築巢引鳳,已初步形成了貿工農齊發展的經濟格局。據統計,1999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470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900萬元,農業總產值1630萬元,財政收入1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80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19萬元。
目前,全鎮初步建成25000畝用材林基地,20000畝板栗基地,3800畝茶葉基地,5000畝毛竹基地,2000畝油茶基地,200畝優質獼猴桃科技示範園。全鎮現有企業176家,其中集體23家,個私153家,目前已形成造紙、建築建材、制茶、棉織、服裝、糧油加工、竹製工藝、木材加工、食品製造、食用菌培植、機械采砂、車輛運輸、特種養殖等13大行業系列。
文化狀況
山七鎮現有初級中學2所,國小15所,幼稚園1所,在校生為4400人,教職工208人;1999年又投資近120萬元,建起兩所教學樓。衛生院2所,村衛生室12個,有效解決了山區人民缺醫少藥問題。鎮計生服務所1處,村服務室15處;正規化書店3處,娛樂場所2處。極大豐富了民眾的業餘生活,促進了全鎮兩個文明發展。
文物古蹟:龍華庵:建於1801年,位於山七鎮俞河村麻沖村民組,原此庵四面環山,坐北向南依山而建,由5間前殿、5間後殿、東西廂房、四合院、妮姑居住的兩層木樓和6間招待客人居住、吃飯用的瓦房構成,占地約1000平方米。庵內有妮姑3人,其中叫寬和的妮姑於1991年在俞河村病故。庵毀於1966年破“四舊”運動中。
民間傳說
王母山,位於山七鎮梅沖村,為天柱山的支脈。此山怪石嶙峋,險峻挺拔,氣勢宏偉。
據民間相傳,唐、宋、明、清、山中小景,頗為壯觀。如魏徵塔、將軍墳、飛來石、雙峰石、煉丹池、萬年井、煙雲洞、觀音洞、普靈庵、園國庵等。
傳說“小唐王游地府”就跟王母山大有淵緣。唐太宗李世民,一日午休,赴陰司。眾小鬼向其索銀,李當時無銀付。適逢一老母自稱家住小夭王母山願借銀予李,李借銀付眾鬼,抬回陽間。於是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唐王派魏徵、尉遲敬德來小夭王母山還債,探知王母已西遊,遂在此山建“王母娘娘”廟,當時香火旺盛,聞名遐邇。
魏徵塔,在山之東。初建時宏偉壯觀。清末,塔內一株栗樹,漲開塔體,塔毀。塔下有冢,相傳為魏徵墓。魏於貞觀17年(公元643年)病逝。他輔佐李時,秉性忠直,疾惡如仇,死後恐仇家掘其墓。在出殯時,數口棺材出門,一口便運至他曾到過的小夭王母山安葬。文革期間,有好事者,掘其墓,得一碑。碑身長1米,寬0.6米,厚0.12米,碑文共15 行半。每行35字。因年久,字跡不清,唯下款依稀可辨者為:“夭順癸未歲冬重修魏徵塔”等字樣。
將軍墳,在山之西。明永樂年間。西域叛亂,皇上出榜招賢,住大河班畈村班氏二世祖班開基揭兵領書,平定西域。後又領兵平匈奴,永樂大喜,封班為護國將軍。班謝世後,葬於此。
其他,如飛來石、雙峰石、煉丹池、萬年井、煙雲洞等景觀,均有趣說,在此不一一贅述。
特產
名業:豆製品製造業:全鎮從事豆製品製造業40多家,產品有白乾、臭乾、清水豆腐、千張、豆皮、豆皮棍等。特殊的工藝、特殊的水質,使山七的豆製品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同類產品。因此暢銷周邊鄉鎮,遠近聞名。
竹製工藝業:利用野生小竹編制工藝竹籃,年產值近20萬元。利用豐富的毛竹資源,機械加工製造竹涼蓆(麻將蓆)。產品遠銷本省各地。
木材加工業:以個私企業為龍頭的木材加工業,目前,已擴展到省內40多個縣(市)和江浙沿海一帶市場,年淨收入達200多萬元。
名產:板栗:分布於全鎮14個村,年產64噸,產品質優價廉。
茶葉:分布於全鎮14個村,年產67噸,產品以手工製作的蘭花茶為主,尤以高山、山畈兩村的蘭花茶最好,色、香、味均屬上乘。
茶油:屬無污染木本油料,主要產於梅沖、山畈、牌坊三村,年產油茶籽56.5噸,年產優質茶油7噸。
豆腐:由於水質優良,工藝精湛,生產出來的豆腐,細膩滑嫩。聞名縣內外的楊柳灣豆腐有100多年歷史。
溫泉:位於集鎮區內,萬佛旅遊線——舒岳路邊的湯池畈中,水量豐沛,日流量300噸;水溫偏低,天然出水水溫為39.2℃;水清澈透明,富含多種礦物質。
砂石:曉天河、山七河穿境而過,帶來了豐富的砂石資源,僅兩河交匯處附近的儲量就超過2億噸,質優價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