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中國現代女作家]

丁玲[中國現代女作家]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共黨員,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1936年11月,丁玲到達陝北保全,是第一個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來,給陝甘寧抗日根據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藝運動增添了新鮮的血液。她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作出過無法取代的貢獻。 代表著作有處女作《夢珂》,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記》,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民國七年(1918年),丁玲就讀於桃源第二女子師範學校預科。

丁玲[中國現代女作家] 丁玲[中國現代女作家]

民國八年(1919年),丁玲轉入長沙周南女子中學。後入岳雲中學就讀。

民國十一年(1922年),丁玲趕往上海,在陳獨秀、李達等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學習。在長沙等地上中學時,受到五四運動思潮的影響。  

民國十二年(1923年),丁玲經瞿秋白等介紹,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習。次年夏轉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學旁聽文學課程。處女作《夢珂》於1923年底發表於《小說月報》。

民國十三年(1924年),丁玲來到北平,在一個社交場合結識了青年編輯胡也頻。

民國十七年(1928年),丁玲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引起文壇的反響,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

民國十八年(1929年),丁玲與胡也頻、沈從文在上海合辦《紅黑》雜誌。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丁玲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韋護》。

民國廿十年(1931年),丁玲出任左在線上關刊物《北斗》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成為魯迅旗下一位具有影響的左翼作家。

民國廿一年(1932年),丁玲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廿二年(1933年)5月,丁玲被國民黨特務綁架,拘禁在南京。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羅曼·羅蘭等國內外著名人士,曾發起抗議和營救活動。

民國廿五年(1936年)9月,丁玲逃離南京,奔赴陝北,成為到達中央蘇區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同志的歡迎。

民國廿九年(1940年)十月十九日,延安舉行魯迅逝世四周年紀念大會;同日,丁玲、舒群、蕭軍發起成立延安文藝月會。

民國三十年(1941年初),文藝月會的會刊《文藝月報》創刊,丁玲、蕭軍、舒群輪流主編,共17期,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9月終刊。  

在蘇區,丁玲歷任“中國文藝協會”主任、中央警衛團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戰地服務團主任、《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陝甘寧邊區文協副主席等職務。創作出《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等許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鼓舞下,投身於根據地的革命鬥爭,用文藝形式積極反映我黨我軍和人民民眾火熱的鬥爭生活。

民國三十八年(1948年),丁玲寫成著名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丁玲 丁玲

1951年6月,丁玲回響抗美援朝總會的號召,捐款1200餘萬元(舊幣)。

1952年6月,《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蘇聯史達林文藝獎金,並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各國讀者中廣泛傳播。她將榮獲史達林獎金二等獎共5萬盧布全部捐給了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兒童福利部。

1955年和1957年,丁玲兩次遭受極“左”路線的殘酷迫害,被錯劃為“反黨小集團”、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龍江墾區(現今湯原農場、寶泉嶺農場)勞動12年,期間創作了《杜晚香》。“文革”中又被關進監獄5年。粉碎“四人幫”後,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

1975年春,丁玲獲釋後被安排到山西農村。她和丈夫陳明將補發的工資捐獻出1萬元,用於農村生產建設。  

1984年,中央組織部頒發《關於為丁玲同志恢復名譽的通知》,徹底推倒多年來強加給她的一切不實之詞,肯定她是“一個對黨對革命忠實的共產黨員”。丁玲在晚年,不顧體弱多病,勤奮寫出了《魍魎世界》、《風雪人間》等100萬字的作品,創辦並主編《中國》文學雜誌,熱情培養青年作家。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歲。  

主要成就

創作風格

前期的文學創作

丁玲[中國現代女作家] 丁玲[中國現代女作家]

三十年代初期,丁玲就完成了從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文學向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轉變。  

丁玲發表小說的時間要晚一些,《夢坷》和《莎菲女士的日記》發表的1927年和1928年,冰心、廬隱、馮沅君諸人早已名聲聞達於世,但是後來者異軍突起。以表現五四落潮時期一種時代的苦悶和刻畫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的複雜性格而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是別人沒有能夠寫出,而新文學史上也無可替代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還有《夢坷》《暑假中》等一批作品,好似在這死寂的文壇上拋下一顆炸彈一樣,大家都不免為她的天才所震驚了,一舉成名的丁玲寫作十分勤奮,短短兩年間她就有了《在黑暗中》《自殺日記》《一個女人》三個小說集出版。這些作品題材內容不盡相同,,思想藝術水平有高有低,但都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一種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苦難中尋求出路的社會反叛情緒和社會批判意識。尤其是,其中那些表現青年知識女性生活的作品,透過五四以後到五卅前夜凝重的時代,氛圍的描寫,楔入主人公心靈的深處,開掘出一種深深的時代的失望和痛苦。表現出熱烈的個性,解放精神,和對於未來的朦朧,而熱切的憧憬。    

丁玲沒有辜負時代的厚望。她從描寫知識,女性的苦悶和,痛苦的狹隘天地里掙脫出來,開始正面描寫社會革命鬥爭,表現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1930年初發表了長篇小說《韋護》,接著,又以《1930年春上海之一》和《1930年春上海之二》作為參加左聯後向讀者的獻禮。這些作品誠然未能擺脫早期革命文學革命加戀愛的公式,但是,放在左聯時期,許多同類性質的作品中作一比較,小說對於革命者心理的描寫和性格的刻畫卻是比較真實自然,也比較具有生活氣息的,作家對於自己筆下的生活和人物,並非僅僅有理性的認識而沒有生活的真實的體驗,兩篇《1930年春上海》,尤其如此。這說明作者陷入戀愛與革命的衝突里去了,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現實主義的藝術描寫超越和突破了既有的創作模式,對於丁玲來說,這種創作上的轉變,無疑是宣告了她的創作將和時代一同前進的可喜信息,宣告了丁玲對於創作危機的超越。丁玲從此跨進革命文學作家的行列。

解放區時期的文學創作

從《田家沖》《水》到《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丁玲的文學創作在追求民族風格方面也有新的發展,丁玲是一個文學興趣廣泛的人,對中外文學具有寬闊的容受性。她喜愛莫泊桑、福樓拜、雨果和巴爾扎克,也喜愛狄更斯。還喜愛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高爾基,而《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是她更愛讀的作品,因此我們在她的創作中感受到一種熔各種藝術方法技巧於一爐的恢弘境界,但是,無庸諱言,她早期的作品是更多地汲取了外國文學,特別是法國文學的滋養,《莎菲女士的日記》,更容易使人想起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而三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她便在努力克服靜態的心理分析,而較多地從行動中去刻畫人物的思想性格,到解放區的小說創作,細膩的心理描寫為展現動盪時期人物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服務,為繪製錯綜複雜的階級鬥爭的歷史畫卷服務,作品有了更完整的故事情節結構,作者也就更多地運用人物的行動、語言,更多地運用小故事和細節烘托人物的心理。《紅樓夢》對作者創作的影響充分地顯示了出來,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中,作者一貫善於以委婉綿密的筆觸對人物作深刻的心理描寫的藝術特色仍在。然而因為動態的描寫多了,靜態的心理分析少了,環境的刻畫突出了,情景交融的描寫增多了,便沒有了某種外國心理分析小說式的酣暢淋漓,卻有了中國文學固有的耐人尋味的含蓄的蘊藉的神韻和情致。丁玲尋求民族特色的努力,和作者為工農兵服務,為革命鬥爭服務的思想傾向是一致的。因為民族風味濃郁的作品能夠更好地吸引自己民族的讀者,更好地發揮團結人民、教育人民。  

晚年的文學創作

1979年丁玲獲得平反,回到北京。她立即又充滿當年的熱情投入到文學事業中。她除了創辦大型刊物《中國》,還常常出國到西歐北美訪問,在這短短數年間,她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散文。其中《杜晚香》不僅以其清新、秀麗而又極為樸實的描寫,給人以極強的魅力,而且成為作家一生探索婦女解放道路的一個藝術答案;而《訪美散記》更是情溢於辭,美妙無比,既是作者散文創作上的又一高峰,又是中國新散文苑裡的奇葩;《魍魎世界》回憶了自己被國民黨特務機關綁架並囚禁於南京的經過,人們從中既可以感受到一個特殊時代的腥風血雨,也能夠聆聽到一個真正共產黨員的正氣歌;《風雪人間》和《牛棚小品》都是“傷痕文學”,但它和一般的“傷痕文學”不同,不只是沒有哭哭啼啼,悲悲切切,而且還塑造了一個倔強的靈魂。它們的謀篇布局、人物和場景的描寫,還有語言的藝術光澤,都是文學創作中的珍品;另外作者緬懷瞿秋白、魯迅、宋慶齡、賀龍、史沫特萊、茅盾、柯仲平、馮雪峰等人的系列散文,也是情真意切、感人極深,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除這些文章外,丁玲還寫了不少評論和理論文章,並以此闡明自己復出後的文藝主張,對後進的青年作家勉勵有加。她還出版了《丁玲散文集》《丁玲近作》《風雪人間》《魍魎世界》《生活·創作·時代靈魂》《我的生平和創作》等作品集和理論批評集。    

主要作品

創作時間作品名稱出版社
1927-12《夢珂》小說月報
1928-10《在黑暗中》上海開明書店 
1942-3-9《三八節有感》解放日報
1942-7《十八個》
1944-6《田保霖》
1930《莎菲女士的日記》小說月報
1941 《我在霞村的時候》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3 《也頻與革命》 詩刊
1928-7 《阿毛姑娘》 小說月報
1928-2 《暑假中》 小說月報
1948-8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人民文學出版社

 

親屬成員

丈夫:陳明,與丁玲在延安相識相愛。丁玲逝世後,一直致力於丁玲遺稿的整理。  

兒子:蔣祖林,高級工程師,著有《我的母親丁玲》。  

女兒:蔣祖慧,新中國第一代著名芭蕾舞劇編導,代表作有《紅色娘子軍》《祝福》等。
孫女:胡延妮,現為美國摩托羅拉電子有限公司駐中國代表。 

人物爭議

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家中被國民黨特務秘密綁架。

1933年5月17日,上海《大美晚報》登載訊息《丁玲女士失蹤》,接著上海、天津、北平一些報刊相繼報導,此事成為社會熱點。經過追蹤探尋,事件經過漸趨明晰。5月23日,蔡元培、楊杏佛、胡愈之等38人聯名,向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法務部長發出營救丁、潘的電報,呼籲“尚懇揆法衡情,量予釋放,或移交法院,從寬處理”。

1933年6月10日,文化界成立丁潘營救會,並發表《文化界為營救丁潘宣言》稱:“迄今丁玲何在,尚在秘密之中。”6月19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發表《為丁潘被捕反對國民黨白色恐怖宣言》稱:“現在丁玲,或許已被埋葬在國民黨劊子手們經營的秘密墓地中。”

魯迅一直在密切關注,6月28日寫了《悼丁君》,8月1日致科學新聞社信中說:“至於丁玲,毫無訊息,據我看來,是已經被害的了……”9月21日又致信曹聚仁,將《悼丁君》抄給他,刊載於9月30日出版的《濤聲》。

魯迅並建議良友公司儘快出版丁玲的《母親》,出版時要在各大報上大登廣告,大事宣傳。在此期間,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主席宋慶齡致電行政院長汪精衛要求援救,巴比塞、瓦揚·古久里、羅曼·羅蘭等國際友人也發起強大的抗議和聲援。

上海警方對於丁玲遭綁架一事始終緘默其口,上海市長吳鐵城在6月1日答覆胡適的電文中稱:“報載丁玲女士被捕,並無其事……”後來,“屠坤範女律師及吳凱聲律師曾往上海市公安局查詢,公安局中承認曾捕潘梓年,但否認亦捕丁玲,而對於潘之被捕地點則拒絕答覆”。

丁玲去世後,陳明曾在1986年10月11日偕王增如探訪沈醉。談到國民黨特務抓捕丁玲一事,沈醉說:“丁玲同志未被殺害,絕不是因為她自首、叛變。她如果自首叛變,我們這些人不會不知道。她沒被處死,完全是因為她的名望。  

軼事典故

與毛澤東關係

毛澤東與丁玲 毛澤東與丁玲

民國廿五(1936年)十一月十五日,在毛澤東和張聞天等中央領導人的支持下,丁玲主持召開會議,籌備成立文藝協會。11月22日,文藝協會舉行成立大會,大會由李伯釗同志主持,丁玲報告籌備經過。會上,毛澤東提議協會的名稱應該是“中國文藝協會”,與會的全體會員一致通過。在成立大會上,毛澤東、張聞天和博古都發表了講話。

民國廿六年(1937年),毛澤東支持和指導丁玲率“西戰團”上前線,並送丁玲《臨江仙》詞。

民國廿九(1940年),毛澤東在審查丁玲歷史的結論中,寫上“因此,應該認為丁玲同志仍然是一個對黨對革命忠實的共產黨員”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毛澤東在高幹學習會上保護丁玲。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毛澤東高度讚揚丁玲的《田保霖》,他不僅給丁玲寫了信約丁玲到他的住處談話、吃飯,而且在高級幹部會上還表揚了丁玲,他說:“丁玲現在到工農兵當中去了,《田保霖》寫得很好;作家到民眾中去就能寫好文章。”毛主席的信和高幹會上的講話為丁玲以後的寫文、作人、為文藝工作都鋪了一條平坦、寬廣的路,並且為丁玲在民眾中恢復聲譽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使丁玲終身佩服和感激。丁玲與楊開慧(毛澤東夫人)在長沙讀書時是同學,又都是湖南人。  

投入真情

丁玲與胡也頻 丁玲與胡也頻

1924年,丁玲來到了北平。在一個社交場合結識了青年編輯胡也頻。此時的丁玲正在為親弟弟的夭折和命途艱辛而痛苦,她離開北平,返回到湖南老家。胡也頻居然借了錢追到湖南,蓬頭垢面出現在丁玲母女面前,丁玲緊閉的愛情大門終於被打開.。

1931年2月7日,年僅29歲的胡也頻被槍決於上海的龍華司令部。悽厲的槍聲震撼了中國,也擊碎了丁玲最初的愛情。  

無限遺憾

馮雪峰當時在北大自修日語。丁玲第一次見到馮雪峰的時候,感覺非常失望,她本來認為一個北大學日語的年輕人應該是很英俊瀟灑的,而他看上去像一個鄉下人。然而他們談談文學,談談時事,關係無意當中就改變了。

於是在與胡也頻相愛的同時,丁玲又愛上了文學天才馮雪峰。性格開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兩個男人共同生活,他們真的在西湖邊共同相處了一些日子。結果胡也頻堅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從文。沈從文告訴他夫妻之間應該怎么相處,胡也頻第二天就回到了杭州。最終,馮雪峰離開了杭州,胡也頻與丁玲就和好如初了。丁玲心如刀絞地看著馮雪峰離去,重新回到了胡也頻的身邊。  

噩夢一場

胡也頻犧牲以後,史沫特萊採訪丁玲,需要一個翻譯,這個翻譯就是馮達。丁玲跟馮達認識了,他們於1931年的11月住在了一起。馮達柔柔的關懷令丁玲無法拒絕,他們結婚了,並一起度過了長達三年的平靜生活。

1933年5月14日那天,馮達出門時告訴丁玲“12點鐘要是我不回來你就趕緊離開”,結果馮達一出去就被特務盯住了,一直到12點過了以後才回到家中。他回來一看丁玲還在,倆人就這樣一塊兒被捕了。在監獄中,馮達含著眼淚向丁玲賭咒發誓,說他沒有出賣丁玲,丁玲相信了他。性格剛烈的丁玲準備以死來抗爭,請求馮達幫助她自殺。她把頭頸伸進繩套,一腳踢翻了凳子,馮達實在看不下去,把已經失去知覺的丁玲救了下來。在浙江莫乾山的監獄生涯漫長而又陰森,丁玲在獄中懷孕了,並於1934年9月生下了一個女嬰。此後她義無反顧地離開了馮達,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  

摯愛深沉

陳明著與丁玲回憶錄 陳明著與丁玲回憶錄

1942年,38歲的丁玲與25歲的陳明在人們的嘲諷和挖苦聲中正式結婚。他們沒有舉行婚禮,也沒有請客吃飯,兩人手牽著手在延安的街頭快樂地散步,心中洋溢著無限的幸福。

但沒想到,1955年,丁玲作為“丁玲反黨集團”的主謀遭到批判,隨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長達8年;以後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監獄。5年出獄後,再被送到山西長治老頂山漳頭鄉村。

直到1979年平反為止,陳明一直陪伴著她,他們的愛情經受了最嚴酷的考驗。  

人物評價

毛澤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人民網:丁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延安時期的丁玲,經歷的正是從雲霄沉入海底的過程。起因之一就在於她以女性的生命體驗,洞察到以男性為主體的革命陣營內部,既有著兩性間在階級、民族利益上的一致性,還存在著男性以革命的名義對女性的歧視。她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大膽而犀利地揭示出被革命外衣遮蔽的性別歧視問題,從而挑戰了革命群體內依然固有的父權-夫權制性別秩序。    

孫犁:一顆明亮的,曾經子夜高懸,幾度隱現雲端,多災多難,與祖國的命運相伴隨而終於不失其光輝的星,殞落了。  

林賢治:一個具有巨大文學才能而為政治所吞噬的作家,一個忠實文學事業並為之苦苦掙扎的作家,一個未完成卻受到意外打擊而幾近碎裂的作家。  

王蒙:她並非像某些人說的那樣簡單。在全國掀起張愛玲熱的時候,我深深地為了人們沒有紀念和談論丁玲而悲傷而不平。我願意愚蠢地和冒昧地以一個後輩作家和曾經是丁玲忠實讀者的身份,懷著對天人相隔的一個大作家的難以釋然的懷念和敬意,為丁玲長歌當哭。  

陳子善:丁玲能在作品中提出女性的地位。  

後世紀念

丁玲紀念館

丁玲[中國現代女作家] 丁玲[中國現代女作家]

丁玲紀念館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溫泉屯村,2015年9月下旬,的改造新建了《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書雕、文化牆等設施。  

紀念丁玲誕辰110周年座談會

2014年10月12日由中國丁玲研究會、清華大學中文系等單位聯合主辦的“丁玲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湖南常德舉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