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丁澤周(1865~1926),字甘仁,江蘇省常州市孟河鎮人。學有淵源,先受教於族兄丁松溪(費伯雄之徒),繼受業於圩塘馬仲清,又從巢氏習外科,後從馬培之游,故通曉內、外、喉各科。丁甘仁先行醫於蘇州,學習吳門溫病學,後徙居滬上,又從經方大家汪蓮石游,後得巢崇山提攜,先後設診所於仁濟善堂及鳳陽路等處,臨證多佳效,聲譽日隆。1915年始,與夏應堂、謝利恆等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及女子中醫專門學校,又興辦滬南、滬北廣益中醫院,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又為學生實習奠定基地,從此各省求學者聞風而來,年有增加,因之門牆桃李,遍及全國。他還出任上海中醫學會會長,並發行《中醫雜誌》 。丁甘仁臨證能注意融合傷寒溫病兩大學說,化經方時方為一爐,每每傷寒方、溫病方同時採用。治內科雜病,也能不執一家之見,既兼採金元以來各家之長,又盡力避免其片面性。在外瘍的治療方面,多從整體觀出發,把內科理論與外科處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善用和胃健脾之劑;當潰膿以後,經常套用益氣托毒、助陽托毒等法,使正氣充足而托邪外泄。治喉證,“行道數十年,診治爛喉疳痧不下萬人。”當時西醫藥逐漸傳入我國,丁甘仁有正確的觀點,他說:“醫為仁術,擇善而從,不分畛域。”又說:“中醫以氣化擅勝,西醫以跡象見長。論其理則中學至精,論其效則西人亦著。”但他看到,很多見異思遷的人,由於中醫基礎差,醫術水平低,因而棄中就西,甚至學了一些西醫的皮毛,反過來攻擊中醫為不科學,他曾這樣批評說:“土苴聖言,膚附西學,致令新知未啟,舊學已荒”。晚年多有善舉,在上海先後創設南北廣益中醫院,更廣辦慈善事業,如仁濟堂、聯義善會、義渡局、救生局、養老院等。民國十三年,孫中山總統親頒“博施濟眾”匾額,對他嘉勉。
著名作品
丁甘仁生前著述有:《醫經輯要》、《藥性輯要》、《脈學輯要》、《喉痧症治概要》、《思補山房醫案》、《診方輯要》。其子丁仲英於1927年將《思補山房醫案》充實改為《丁甘仁醫案》出版,共八卷。後人整理的有:《百病醫方大全》、《醫學講義》、《丸散膏丹圍藥配製法》、《丁甘仁家傳珍方》、《丁甘仁晚年出診醫案》、《丁甘仁家傳內外科實用經驗神效秘方》、《沐德堂丸散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