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村[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紫陽鎮一都村]

現一都村民委員會為村民自治機構,有下村,六房,店前,明安,荊源,湖坑,王林 7個自然村,屬紫陽鎮管轄。為江西省婺源縣紫陽鎮一都村委會。 一都村南北地勢狹長,東西兩山加峙,與景白公路之間橫亘一條山脈,自古以來,交通不便。至 20世紀70年代才築起一條簡易公路。 道路改造工程於 2009年1月 31日動工,同年 11月 18日竣工。總投資 128萬元。 一都村以葉姓,程姓為主。

地理位置

1.位於浙江於潛縣北部,在東西兩天目山之間,楓柿成林,秋時紅葉滿目。

2. 江西省婺源縣紫陽鎮。

一都概述

“都”是地方行政區劃名稱,一般稱“都里制”,從元代到民國初期一直實行。縣之下設鄉,鄉之下設都,都之下設里,即縣—鄉—都—里。婺源亦不例外。據汪發林收藏的明代木商《行業記事珠》抄本所錄,明代婺源共分萬安鄉、浙源鄉、來蘇鄉、丹楊鄉、冉湯鄉、懷金鄉、游汀鄉共7個鄉。全縣分為50都,但十五都、二十都、二十二都、二十六都、二十九都、三十二都、三十七都、四十都、四十四都、四十八都均“坐空”。其中萬安鄉松岩里,管轄一都明堂里、殷家溪,二都被下村、橫坑、張村,三都白石、朱非塘、武口、香田、未溪,四都金盤、長田。但“都里制”的準確實行年代則無法考證,故一都何以被稱“一都”亦無法考證。

一都行政建制始於何時,無法考證。民國時期,一都隸屬梅林鄉第二保;1949年屬城關區梅林鄉;1950年屬一區,1950年改屬九區;1958年屬梅林大隊;1979年從梅林大隊析出置一都大隊,駐地六房村,1984年改為村委會;2003年歸紫陽鎮管轄。

一都村委會現有總人口約1580人,轄六房村(全部為葉姓,約210人)、下村(主姓葉、程,約580人)、店前村(主姓王、程,約220人)、明安村(全部姓程,約210人)、胡坑村(主姓江、劉,約100人)、荊源村(主姓程、王,約150人)、王林村(全部姓王,約150人),共7個自然村。

明堂里與六房村

明堂里是兩個葉姓為主的鄉村聚落,俗稱“上村”與“下村”,但現今兩村幾乎連成一片,已無明顯分界線。

其中,下村古稱“明堂里”。村落分布於小河兩岸。據葉義昭先生稿本所載:唐代中葉,為躲避戰亂,邑內江灣中平村葉東遠率家人遷居於此。東遠公生四子:長子景椿公,號松軒;次子景和公,號柏軒;三子煥成公,號竹軒;四子仲成公,號梅軒。後又有齊家岸程姓遷入下村,遂並居。今下村河岸仍存有重修後的葉氏宗祠,氣派巍峨。

上村系下村東遠公之四子梅軒公一支分居而來,後繁衍發達,分為六個房派,故稱“六房”。上村也分為“上段”(俗稱“汪村段”或“汪人段”)與“下段”(俗稱“葉村灣”)。此六個房派中,長房、二房、四房居“上段”,三房、五房、六房居“下段”。

據葉關德等老人口述:下村古時河道上建有三座石橋,像個“日”字;上村六房處於一個山坳里,像個月牙;而兩村均為葉東遠之後裔,同宗共祖,不可分割,故將原名“橫堂里”改為“明堂里”,寓意“日月同輝”,並沿用數百年。

還據葉關德等老輩人講:六房村現今居所,在六房遷入之前,其實有汪姓居住,這些汪姓人都是大畈汪天官的族人,村內有地名“汪村段”便是例證。

據有關史料查證,汪鋐(1466-1536),字宣之,號誠齋,婺源大畈人,明弘治二年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任廣州按察使時以“師夷制夷”策略打敗葡萄牙入侵軍,收復澳門。累官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太保,人稱汪天官。

既然此地的“原著居民”是汪天官的族人,那來頭就不小,勢力就不弱。但世事難料,汪天官一死,六房的汪姓族人也跟著衰敗,遂被葉姓“反客為主”,終成“一統天下”。

六房從樟塢、井塢“發業”(引用水源)。六房名稱自清初即一直沿用。文革初(1966年),六房曾“順應時代”而更名“紅星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婺源全縣恢復鄉鎮制時,重新復名為“六房村”。

一都村現狀

"一都"之稱謂,由來已久。據《婺源縣誌》記載,歷史上“都”作為行政區劃,元朝以前無考,明初定坊都制。婺源縣劃定:城廂為 8坊:農村為 6鄉,統 30里。50都。一都為50都之一,因序號為一,故稱一都。初隸屬萬安鄉松岩里,以後隨時代變遷隸屬有所不同。

現一都村民委員會為村民自治機構,有下村,六房,店前,明安,荊源,湖坑,王林 7個自然村,屬紫陽鎮管轄。為江西省婺源縣紫陽鎮一都村委會。 一都村南北地勢狹長,東西兩山加峙,與景白公路之間橫亘一條山脈,自古以來,交通不便。至 20世紀70年代才築起一條簡易公路。 道路改造工程於 2009年1月 31日動工,同年 11月 18日竣工。總投資 128萬元。 一都村以葉姓,程姓為主。

有 一都國小一所,一年級到三年級學生在此就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