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能做幾件事

《一輩子能做幾件事》以不拘一格的散文筆法,詳盡記述了作者陳元魁本人從出生到老年的整個人生軌跡,忠實回顧了個人曲折的成長過程。通過對個人學業、親情、友情、愛情、婚姻、事業、文學追求的體驗、反思、自醒,折射社會生活大背景的演變和發展;從社會發展中生活方式、生存理念、價值觀念的變革,折射出個人從幼稚到成熟的生命成長過程,著重突出了陳元魁在文學上的執著追求,形象地印證了一個文學愛好者是如何成長為一名受讀者尊重的多產作家,尤其是強調了作者是如何加強思想修煉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內容簡介

陳元魁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是一名受讀者尊重的多產作家,他把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文學創作實踐揉在一起,以《一輩子能做幾件事》為題出版。
全書不僅忠實回顧了作者個人曲折的成長過程。尤其是強調了作者是如何加強思想修煉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更重突出了陳元魁在文學上的執著追求。

圖書目錄

童年時代
出生
爺爺和奶奶
避難
青青幼稚園
父親
文化啟蒙
童趣
大姐出嫁
二分部
也是樂園
天分初露
官兵捉賊
過河
藝術的種子
少年時代
假日
大南門與王炮手
趙家井與王擔水
過失
上墳
醜姨
夜生活
過年
我的老師
同桌
兩個男同學
消滅四害
校醫
報考藝校
學畫的日子
噩耗
父親彌留前後
回城
相依為命
奔喪
算命
青年時代
閒散少年
當小工
磨坊臨時工
雜役
再進磨坊
騷動
多餘人
新兵連
初下連隊
固疾
變相警告
特殊使命
低迷
探親
舞台前後
復員
失重
終身大事
並非浪漫
沉潛
應聲蟲
雙面人
執拗
落點
夙願
跑偏
作繭
天使
依賴的代價
隱憂
放棄天使
中年時代
暗漩
磨擦
彼岸
公差
深淵
碎裂
伸縮
突圍
清醒
夙緣
萌發
痴迷
浮升
家居三遷
如日是年
弱妻
攜妻游江南
哭二姐
大紅袍
讀書創作班
以不變應萬變
《麒麟河》後記
閒看半條街
進不去的城市
老年時代
花甲告妻女親友書
《麒麟河》作者告讀者書
含飴弄孫
《麒麟河》發行前的答謝酒會
第二次旅遊
《玉樹臨風》研討會
也是剖腹產
《民生街》的幾點說明
第三次旅遊
出版《民生街》的準備
《民生街》後記
游泰山、青島
《民生街》獲獎感言
游黃山
參加評獎及見解
周末閒了喧
《花兒怨》後記
《花兒怨》出版前後
花兒青春期
方言長篇廣播劇《麒麟河》問世
安度晚年

文摘

另一方面,我無緣像很多書上描敘的那些孩童,從祖母或者外婆的溺愛關注中得到一些粗淺的文化啟蒙。我外祖母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自然不能給我講什麼“狼外婆”的故事。我的被鴉片煙毒害的奶奶,也不會有興致在月明風清的夜晚摟著我坐在一棵大樹下,指著天上的星星月亮啟發我問這問那。如果說我幼年畢竟多多少少受了些文化啟蒙,我認為應該歸功於我的母親。
我母親沒文化,跟所有百姓家的婦女一樣,她用有意無意記住的那些民間諺語兒歌來充實我稚嫩單純的心靈。她這樣做,完全出於做母親的本能和天性,就像聽見孩兒哭鬧必須抱起來餵奶一樣,她用她僅有的那些樸素的文化養料充實孩子的思維空間。她的動機很簡單:把哭鬧的孩子撫慰安靜,把無所事事的孩子惹逗高興,把孩子送進夢鄉。然而,自然天成,母親無意識的精神愛撫,同樣產生了啟蒙的效應,正如一個人無意間扔進土裡一枚桃仁,數年後居然長成了一株桃樹。
母親熟記的諺語兒歌(或者稱為搖籃曲)似乎並不多,卻足以滋潤我的像白色海綿一樣吸水性強的大腦。母親依據我的接受能力,從簡單到複雜,從一兩句到數十句,循序漸進,直至把我送進幼稚園接受最簡單的漢字教育。
最初,也就是在我一兩歲的時候,母親一定是這樣逗我的:在炕上,她讓我坐在她的對面或者懷裡,用一隻手握住我的右手或左手的四根指頭,讓手掌最大限度地亮在她的眼前,然後用另一隻手的食指蘸點唾沫,然後用那潤濕的指尖一下一下點搗我的手心,邊搗邊念:“點點窩窩”,或者“點點窩窩,海棠羅羅。”手心的神經十分敏感,往往點搗幾下,我就會因心裡愉悅和手心痒痒而咯咯咯地笑起來。當然,作為一兩歲幼兒,當時我不會知道這些的。但是後來,母親在看顧親友家的小孩兒,再後來當保姆照看別人家孩子時,總要重複這種最簡單的遊戲。顯見在我小時候,母親不會不這樣實踐。
於是,每當母親逗惹鄰居親友的嬰幼兒,或者摟抱著大姐出嫁後生下的外孫哄惹逗笑,我就像看到了母親往昔愛撫我的情景:她一定像摟抱著外孫那樣甜蜜地摟抱著我,讓我的頭枕著她的左胳膊,臉頰貼著她的胸脯,屁股坐在她蜷起的右大腿上,她一邊緩緩地搖晃自己的身子,一邊用右手輕輕拍我的後背,邊拍邊誦唱:“娃娃悄悄兒,買給個刀刀兒,刀刀割手哩,買給個老草驢,老草驢叫哩,一頓鞭子打著跳哩。”母親溫軟的搖晃的身子勝似搖籃,那背上輕淺有節奏的拍擊又似漿片落在水上,攪出細微水花的進濺聲以及迷朦的水氣,涸散成一片朦朦朧朧的夢境……
倘若我不肯睡,母親也不堅持非要把我送進夢鄉,就再度用諺語兒歌哄引我的熱情與活潑,她會用左手托起我的一隻手,又用右手一根一根扳我的五根細嫩的指頭,每扳一指說一句:“大拇指,二拇指,中三郎,四寶弟,尕拇指兒馱馱子。”反覆幾次。
到了能記事的年歲,母親說給我的諺語兒歌具有簡單形象的生活內容。無論在院裡或者炕上,母親與我面對面坐好,她用兩手分別托握住我肉肉的左右手,一推一拉搖晃著我的身子,抑揚頓挫地念誦道:“打羅羅,餵面面,阿舅來了撒飯飯,你一碗,我一碗,吃上肚子疼了我不管。”有時為了加強效果,母親把最後的我不管三個字重複著說幾次,一次比一次緊張,同時用手癢搔我的肚子,直把我逗惹得笑得前仰後合了才罷手。
一旦我的肚子真的因為受涼或者飲食不適而鬧病,母親就把手掌在熱炕上焐熱後輕輕地揉我的肚子,同時不忘念上一段:“肚兒肚兒再甭疼,我給你請個肚司工,吃點藥,打個針,一泡稀屎送出門。”
諺語兒歌的內容隨著句子的拉長而漸漸豐富起來,我的認識能力也同時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求轉化,也就是說,我已經感受到一種趣味,一種引誘力,每當跟母親在一起,要么請求母親說一段新的諺語兒歌,要么自己重溫已經熟記在心裡的那些段子。我當時最喜歡掛在嘴上念的是這一段:“古今兒古今兒噹噹,貓兒跳到缸上,缸扒倒,水倒掉,貓兒跳到鍋里烙饃饃。饃饃烙下了八十八半個,你半個,我半個,給擋羊娃留下少半個。擋羊娃來了要饃饃,饃饃來?狼抬(註:方言,即叼)了;狼來?上山了;山來?雪蓋了;雪來?消水了;水來?和泥了;泥來?抹牆了;牆來?豬毀了(這裡的毀同拱);豬來?豬家爺兒打死了,豬尾巴兒來?頂了門了。”
起初聽母親說出這個“古今兒”,覺得十分有趣,跟著念。記熟了就向母親提出一串自己無法理解的問題,如:“貓兒怎么會烙饃饃?”、“狼到家裡抬饃饃,大人見了不害怕嗎?”、“狼是啥樣?”、“豬尾巴兒那么軟那么細,能頂住門嗎?”等等。有時問姐姐,問父親,大人的回答總是不能讓我滿意,或者當時滿意,過後想想又不滿意了。
多少年以後,我才明白當初為什麼會偏愛這首“古今兒”。一段不長的俗語順口溜,竟然包容了那么多生活內容,體現了那么多的描敘手法,讓我形象地領略了民間口頭文學的藝術價值和流傳意義。當初,不懂得從生活現實到自然法則,再從自然法則回到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轉換規律;不懂得人與饃饃,饃饃與大山,大山與狼,狼與雪之間,也就是人與大自然與野獸之間的某種內在聯繫;不懂得寫實與虛擬,具體與誇張等等描敘手法。然而,順口溜里的貓兒、饃饃、擋羊娃、山、雪、狼、泥、豬、牆……畢竟有效地充實了我的幼稚好奇卻又空洞的心靈,使我對自身以外的客觀世界產生了興趣,朦朧意識到客觀世界的浩淼與繁雜。
還有一首民謠順口溜我也喜歡反覆地誦說。那時候還不懂得什麼是風趣、詼諧,只因為說起來琅琅上口,內容古怪,心理上能得到某種滿足,因而說起來格外賣力:“喜鵲喜鵲嘎嘎嘎,你們家裡來親家,親家親家你坐下,吃了煙了再說話。親家你的丫頭擔水不擔水,擔子擔上了溜瓜嘴;你的丫頭揉面不揉面,坐在案板上揉尻蛋;你的丫頭掃地不掃地,掃帚夾上一溜屁,你的丫頭鋪炕不鋪炕,被兒裹上了當和尚……”常常說得忘形,接連反覆好幾次,尤其說到“揉尻蛋,一溜屁”的時候,還要加重語氣,手舞足蹈,覺得發泄了什麼,很是得意。每當見到這般情景,一向縱容我的母親就會板起面孔制止我,不許我津津樂道。成人後,才明白母親當初制止我的用意。民間口頭流傳的謠歌、諺語,有精華也有糟粕,常常是詼諧風趣中包含著粗俗甚至下流成分。我當時樂意重複那些自認為很過癮的句子,完全是無意識的惡作劇,僅僅為了最大限度地體現自己的某種情緒,而絕非出於什麼下流動機。母親制止我,體現出她的見地,容忍或放縱自己的孩子把興趣和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粗俗的、飽含嘲諷挖苦意味的生活現象上,畢竟是不對的,母親顯然是對的。P16-18

序言

凌晨突然清醒,通常,趁我清醒,進入腦海的必然是寫作的事,構想情節或者安排當天的寫作內容,並成為催我起床的最佳理由。今天卻怪,腦海空洞著,而且潛意識裡陶醉著這種空洞,能讓自己充分體會偎窩子的愜意,進而覺得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去構想不去計畫不去追求,讓自己庸常地度過這新的一天甚至餘生,沒什麼不可以,並且認為一直被我視為生活甚至生命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學,其實是可以缺少的,可以丟手的。周圍那么多那么多的人不看書不關心文學,不是照樣活得像模像樣自得其樂?
這種念頭這種情緒要是出現在十年前,哪怕五年前,都會令我懼怕並痛恨自己,可此刻我卻承認它出現得合情合理,不但不令我警惕,反而讓我覺得輕鬆,因為我得尊重一個事實。這事實是,這種念頭這種情緒不是外部因素造成,比如一粒從遠處濺進來的火星擊中並燙傷我的皮膚,並把灼燒的疼楚傳導入我的心靈,而且從我生命內部最深的某一處生成,並纏附著神經向身體外部大面積擴散,以至於讓我感應到它的到來和形成,已經無法用慣常的意願可以阻止和改變,至少是不那么輕易地阻止和改變。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熱衷於奔跑,並吸引那么多追隨者的阿甘,奔跑途中突然停步回身永遠放棄奔跑,我想我在此刻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作為小說家的村上春樹,在跑完百公里超長馬拉松途中形成的“跑者藍調”,讓我更為感同身受。
阿甘是由於懨倦,村上春樹承認其中包含“心灰意冷”的成分,那么我呢?
已往也出現過對寫作意義的懷疑,並導致情緒上的低迷,產生放棄寫作的念頭,但時間很短,好像是生命自然循環周期中某個不可短缺的環節,很快就能過去,接著而來的是又一輪的創作衝動和寫作實踐。現在想來,對寫作終極意義的懷疑並由此產生的創作激情的低落,多半是受到客觀因素的乾撓,比如作品不被重視,寫作實踐遇到不公平對待,諸如此類干擾產生的寫作熱情的低落,往往會因為自我證明而出現新的暴發和沖高,一如受壓的彈簧,在壓力鬆動時彈力會更足,但如果彈簧的強度在自身的結構中出現問題,其性質只能另當別論。
那么,我自身結構中究竟出現了什麼質的裂變?是才思枯竭還是熱情減退?我以為是後者。
那么,又是什麼造成我的文學熱情的減退呢?這種不知不覺地熱情減退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回顧自己的創作實踐,尤其是近十數年創作中的情緒起伏,至少有兩件事可以重提。其一,在設計《民生街》裝幀扉頁時,是否在扉頁印上“風流河湟三部曲”第三部的名稱,頗費了一番思量。第一部《麒麟河》,在《雪蓮》連載五年,單行本刊行三年,獲得讀者好的口碑。第二部《民生街》已進入印裝階段。在行將面世的《民生街》扉頁印上計畫創作的第三部《花兒怨》,最樸素最明確的用意是提前告知關心我的讀者,我還要創作第三部長篇小說,而最真實最本質的用意是,給自己製造一種動力,以便促使自己完成第三部的寫作,這個動力是給讀者或者社會的承諾,必須要遵守,我用“不能食言”來鞭策自己實現承諾,所以要這樣,是因為我發覺我對文學的熱情已經變瘦變薄,而我的心靈卻還澎湃著創作的意願,我清楚,沖涮和淹沒我創作激情的那些外力來自何方;我更清楚,自己體內還儲藏著怎樣的創作能量。在願望不能指靠激情的時候,我只能指靠自己的諾言。其二,早在十數年前,也就是在我的文學熱情逐日上升的那個階段,我有了撰寫自傳的念頭,以“我的青少年時代”為總題,陸續撰寫並發表了數十篇記敘童年、少年、青年生活經歷的文章。綜合起來,可以視為自傳的前半部分,我一直在等待某個適宜的時機,開始自傳後半部的寫作,計畫寫作的後半部分,是從我調進報社擔任副刊編輯直至退休後的生活,核心是我的文學創作。我把這一階段視作生活乃至生命的華彩階段,覺得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生存體驗和寫作感悟需要寫出來與人共勉,事實上,我卻在尋找各種理由說服自己放棄這個打算。文學被社會實踐逼往邊緣,腐敗的惡氣瀰漫進文學殿堂,抹殺和改變著她的崇高和神聖,更多更多的人在淺俗的娛樂中自我陶醉,誰還在乎某個文學園林中踽踽獨行者的吟喔與嘆息。我自以為有意義的事情,對別人未必真有意義,如何提升我的創作熱情,從而讓內心澎湃的創作激奮得以充分渲泄,是我今後必須面對的最實際問題,當然,這取決於心情。
如今,我的“風流河湟”三部曲第三部《花兒怨》已完成定稿付梓出版,此後能不能再寫長篇小說?眼下難以絕決地說個“不”字。這種前提下,盤點一下自己的文學求索道路,倒成為必然或者必要。通過盤點,至少明確了一個事實,文學對我個人是有意義的,她引領我走了最適宜我的一條道路;她充實了我的生活乃至生命,培養並鞏固了我的自信,為我贏得了尊重;她讓我證明了自己的生存價值,讓我逝去的歲月清晰得可以檢視,可以重新品咂重新觸摸,讓我留在世上的足跡永葆鮮活的生命氣息和思想色彩。基於這點自知之明,我把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文學創作實踐揉在一起,以“一輩子能做幾件事”為題出版。
於2011年7月1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