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如果你只想看一本經濟學的書,那應該就是這一本。
一部暢銷半個多世紀、全球銷量100餘萬冊的經濟學入門讀物。
一部備受哈耶克、弗里德曼等眾多經濟學大師讚譽的經濟學經典之作。
這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這本書以罕見的勇氣和正直,準確地寫出了最需要寫的東西。我還沒有見過其他任何一本書,能讓初學者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學到如此多經濟學基本規律。
——哈耶克(F.A.Hayek),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如果為簡單明了的經濟思想設立諾貝爾獎的話,黑茲利特先生的書會獲此殊榮……對於這些年的經濟失調,胡寫亂說的經濟著作充斥市面,而黑茲利特行筆猶如熟練的外科醫生做手術一般,對症下刀,徹底、客觀,且不偏不倚。
——約翰·黑尼斯(John W.Hanes),前美國財政部前副部長
亨利·黑茲利特對價格體系運作解釋,真的是精彩絕倫:久經驗證、正確無誤,且一目了然。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他是人類歷史上僅有的幾個真正會寫作的經濟學家之一。
——門肯(H.L.Menchen),美國語言學家、知名新聞記者
內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著名經濟專欄作家亨利·黑茲利特專為社會大眾撰寫的經濟學入門讀物。全書包括三大部分26章,以一堂課的形式,深入淺出地討論了涉及現實社會經濟生活的諸多問題,例如公共建設工程、稅收、政府信貸、就業與失業、關稅、最低工資、進出口、價格體系、房租管制、工會、最低工資、利潤、儲蓄、通貨膨脹等,以最簡單的闡述方式,向讀者逐次解讀這些複雜的經濟問題背後的真相、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
同時,針對那些廣為流傳的經濟理論或學說中存在的謬誤,黑茲利特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批駁,從而幫助社會大眾更了解經濟世界運作的法則。
本書以淺顯的文字取代了高深的經濟學術語與複雜的公式,為經濟學入門提供了一種最為迅捷和有效的方式。
作者簡介
亨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
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專欄作家,《福布斯》雜誌總編輯斯蒂夫·福布斯尊稱他為“20世紀最傑出的經濟新聞人”,當代“自由至上主義者”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重要成員。
他曾供職於《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後來又為《紐約時報》撰寫經濟方面的文章。1946~1966年,他在《新聞周刊》開設固定專欄,撰寫經濟學普及文章,引導數百萬讀者了解經濟學基礎知識,傳播自由經濟理念,影響力極為深遠。
《一課經濟學》是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這本書1946年一出版即成為當時的暢銷書,至今已被翻譯成8種文字,在全球銷量早已突破百萬。他一生勤於寫作,撰寫了18本專著和無數的評論文章。其重要著作還有《道德的基礎》、《凱恩斯經濟學批判》等。
圖書目錄
新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部分 主旨
第1章 關於這堂課
第二部分 課程的套用
第2章 破櫥窗
第3章 戰禍之福
第4章 公共建設工程與稅收
第5章 稅負抑制生產
第6章 政府信貸扭曲生產
第7章 詛咒機器
第8章 分散工作機會的企圖
第9章 遣散軍隊和裁減公務員
第10章 盲目崇拜充分就業
第11章 “關稅保護了哪些人?”
第12章 積極出口
第13章 “平準”價格
第14章 拯救×產業
第15章 價格體系如何運作?
第16章 “穩定”價格
第17章 政府管制價格
第18章 房租管制的後果
第19章 最低工資法
第20章 工會真的有辦法幫助勞工提高工資嗎?
第21章 “有足夠的錢買回商品”
第22章 利潤的功能
第23章 通貨膨脹的幻景
第24章 抨擊儲蓄
第25章 課後回顧
第三部分 30年後的這一課
第26章 30年後的這一課
後記及參考書目
注釋
書摘插圖
第一部分 主旨
第1章 關於這堂課
在所有學科中,充斥經濟學的謬論是最多的。這決非偶然。這門學科內在的難度原本就高,再加上人在經濟活動中追求私利的特殊天性,使得對經濟規律的研究更加複雜艱難,以至於謬論層出不窮。而對於物理學、數學、醫學等其他學科而言,對於私利的主觀追求對學科本身的影響無關緊要。我們將在本書中看到,儘管每個群體都有某些經濟利益和其他所有群體完全一致,但各自又都存在私利,不同群體的私利彼此牴觸,有時甚至形成衝突。儘管有些公共政策從長遠來看對各群體都有利,但也有相當多的政策只對某些群體有利,甚至以犧牲其他群體的利益為代價。能夠從那些政策獲利的群體,會在利益的驅使下不遺餘力地主張積極實施相關政策。他們會雇來一流的人才,要這些人專心致志,力陳利益集團自身的見解。最後,他們要么是讓大眾接受自己的主張,要么就乾脆把水攪渾,讓人無法認清其中的真相。
除了對自身利益無止境的要求外,還有另一個導致新的經濟學謬論每天都在產生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人們有著天生短視的傾向,總是只關注某項政策的即時影響,或者只關注政策對某個特殊群體產生的影響,而不去探究那項政策對所有群體造成的長遠影響。忽視那些不那么即時和不那么明顯的後果,本身就是一個謬誤。
這些差異正是壞的經濟學和好的經濟學的區別所在。壞的經濟學家只顧及眼前所見的利弊得失,而好的經濟學家則看得更長遠;壞的經濟學家只觀察經濟政策提案中的行動產生的直接結果,好的經濟學家還會考察更長遠的閬接結果;壞的經濟學家只關注某項政策對某個特殊群體已經產生或者即將產生的影響,好的經濟學家還會去探究該政策對所有群體產生的影響。
兩者的差別似乎很明顯。同時,儘可能地探討某項政策對每個人可能產生的所有影響,又似乎應該是起碼的常識。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的個人生活中,貪圖一時的縱慾享受往往會招致不幸的後果。小孩子們難道不知道糖吃得太多會不舒服?喝醉酒的人難道不知道酒醒之後必定會難受頭痛?酗酒成癮的人難道不知道酒喝多了會有損健康?風流成性的人難道不知道,此種荒唐行為勞命傷財不說,還容易患上性病?最後再回到個人生活中的經濟問題,遊手好閒、揮霍無度的人在盡情享樂時,難道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是債務和貧困?
然而,當我們踏進公共經濟學的領域時,這些基本的真理卻往往被人忘得一乾二淨。有些被認為是當今傑出經濟學家的人,為了避免國家經濟蕭條,竟然抨擊儲蓄,鼓吹大肆消費。當有人對這些政策的長期效應提出質疑時,他們卻像敗家子譏諷父母的忠告那樣不屑一顧地說:“何必看得那么遠呢?要知道從長遠來看,我們都是要死的。”這么一句輕率的戲言,卻被人當做至理名言和大智慧,並被奉為經濟生活中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