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集(蔣子龍散文精選集)

一見集(蔣子龍散文精選集)

本書系著名作家梁衡應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新聞出版部署,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聯合主辦“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特別選編

編輯推薦

散文是智慧的結晶,哲理是升化,歷史的記錄。它“是在一個民族擺脫了自然純樸狀態而進入更為自覺的人為的文明生活的時候”出現的,是人類進入文明期的一個顯著標誌。
現代散文一方面從不同側面描繪出時代的風雲,社會的動向,由此促成了體式的豐富多樣;另一方面又顯示出作者獨特的藝術個性,從而釀成千姿百態的風格流派。《一見集(蔣子龍散文精選集)》精選名家經典散文佳作,他們包括從維熙、韓少功、蔣子龍、張海迪、梁衡、陳忠實、張煒等著名作家經典作品。品味名家佳作,讓思想與文字的艱深變得親切輕鬆,陪伴讀者開始一段愉快的彩色讀書之旅。
本冊為品讀名家系列之《一見集》(蔣子龍散文精選集)。

作者簡介

蔣子龍,1941年出生於河北滄縣。1960年中技校畢業,同年又考入海軍製圖學校,畢業後當製圖員。1965年復員,當過廠長秘書、生產班長、車間主任。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天津作家協會主席。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76午以短篇小說《機電局長的一天》引起社會強烈反響。1979年以《喬廠長上任記》再次轟動文壇,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次年又以《一個廠長秘書的日記》獲獎。1982年的《拜年》,再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同時以1900年的《開拓者》、1981年的《赤橙黃綠青藍紫》、1984年的《燕趙悲歌》,連獲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陸續出版了長篇小說《蛇神》、《子午流注》,以及小說集、散文集等40餘種,1996年出版了8卷本的《蔣子龍文集》。此外還獲得過天津魯迅文藝大獎,以及當代、十月、芙蓉、中篇小說、特區文學等多種獎勵。

圖書目錄

- 一見集(蔣子龍散文精選集)

穎影

武夷靈人

“錦秀”風光

陳國凱“發燒”

慈祥的火

賽里木湖畔

翰墨緣

佛緣

喜喪

龍隱洞記

老人的昧道

紅軍墳

秦征素描

末代聖人家

巴老是金

無冕之王

楊麗萍“映象”

樹精

大編輯

美國的中國作家之家

幽默冰凌

不掩藏自己的瘋狂

越南人的性格

日本的地震性格

日本的行走作家

泰國“李屁”

爵士的婚禮

日中文協的辦公室

總統需要神話

懷念楊乾華

塘沽精英錄

滄州戴族

後記

精彩書摘

日本的地震性格
你看過日本電影《東京大地震》嗎?我以為那是至今世界上對地震的恐怖表現得最為慘烈的一部災難片。但它並非出自虛構,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是世界著名的一震,頃刻間將東京都化為廢墟,死亡近30萬人。那個時候的
東京都總共才有多少人呢?
如果沒有看過那部電影,現在你隨時去東京,還照樣能感受得到那次大震的餘緒。我於2003年11月中旬在東京停留了五天,五天裡竟趕上了兩次五級左右的地震,真可謂三天兩頭的就要晃悠一下。
一次是剛到東京的第二天下午,我們正在一個日本作家的客廳里聊天,房子突然唏里嘩啦地搖盪起來,我身後有個精緻的柜子,感到有小東西落到後背上。但對面的主人面帶微笑,紋絲不動,只是怕柜子倒了會砸傷我,請
我站起來用後背頂住它。搖盪結束後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繼續我們的談話。
第二次是在隔了兩天之後的夜裡,睡得好好的猛然被驚醒,門窗亂響,床鋪搖晃……我住在新大谷飯店的15樓,是潔淨舒適的套房,廳倒是靠里,臥室則貼近窗戶,不晃的時候看東京都的夜景很不錯,碰上鬧地震懸在這樣的高度就不好玩了。要知道我是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夜裡抱著一雙兒女向外跑,赤腳踢上了木頭,竟把右腳大拇指的指甲掀掉了……你想想,在異國他鄉又這樣被晃悠醒了,還能再睡得著嗎?開燈看錶是凌晨四點,外面很安靜,飯店的總服務台也沒有通知或壓驚之類的電話打來我只好打開電視機,日本的新聞播報倒很及時,通報了剛才的地震是五級,震源是哪裡、震中是哪裡我已經記不住了。
之後我離開東京都去關西,在大阪又趕上了一回地震。這些是我感覺出來的,我沒有感覺到的還不知道有多少次,據日本的統計資料顯示,他們全國每天平均要發生四次地震。不然也不會被稱為“地震之國”。我在日期間一直想一個問題:這么頻繁的震盪,對這個國家以及這個民族的性格不可能沒有影響,這是些什麼樣的影響呢?外人說的不算,先看看日本人自己是怎么說的。日本著名思想史和文化論學者、日本思想史學會會長源了圓,在《日本文化與日本人性格的形成》一書中說:縱斷日本本土的中央山脈,由此派生出的眾多支脈和與之交錯的
無數火山,把日本分割成幾個部分,在氣象上兼有熱帶性和寒帶性雙重特徵。突發的颱風,頻繁的地震,又帶有很強的季節性和突發性,這就培養了日本人“颱風式的忍從,在持續反覆的忍從中每一瞬間都隱藏著突然爆發的可
能。總結日本人的國民性格,便是靜穆的激情,戰鬥的恬淡。豐富而外露、活潑敏感,於變化中見沉靜,且持久。相反也造就了日本人易疲勞,無持久性,崇尚昂揚的感情,又忌諱執拗……這使日本人的性格具有柔軟的、適應力強的特徵,也削弱了日本人的長期計畫力。因而不會產生耗費千百年才完成的萬里長城和大聖堂式的建築”。
難怪日本人喜歡榻榻米,涼蓆一鋪,進門都是炕,省卻了床和許多箱子、柜子。一是不怕震,二是震壞了不心疼,重建起來電簡單方便。即便是京都德川家康的二條城,又稱“元離宮”,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實
就是一座巨大的木房子,裡面喟木隔斷根據居住者的級別分成大小不等的房間,不論什麼房間無一例外都鋪著榻榻米。木板牆上有壁畫,但房內沒有多少擺設,不要說和中國的一些王宮相比,就是和一些大財主的豪宅相比都顯得非常儉樸、潔淨。
這倒在其次,是外在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日本性格,源了圓所說的“颱風式的忍從,在持續反覆的忍從中每一瞬間都隱藏著突然爆發的可能”……1945年戰敗之後,日本“忍”了許多年,儘管“心裡對歷史問題一直有很多想法,卻認為還是不說為好而保持了沉默”。現在則覺得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了,又是要改憲法,又是出兵伊拉克……再加上過去經濟上的成功,這便染上了“大國病”。鑒於日本人是世界“步行速度最快的”民族,有人就說他們是“慌慌張張地建成大國”。那他們為什麼要當大國?為什麼非要爭世界第一?莫不是又要“爆發”點什麼?還有,日本對其在“二戰”中的惡行,幾乎從沒做過真正的懺悔。有時不得不說上幾句,過後又推翻,半個多世紀來就這么反三復四,惹得深受其害的東南亞諸國十分惱火。我也一直想不明白,日本為什麼會這樣呢?讀了源了圓的書才知道,“地震性格”也表現在日本人缺乏罪惡意識上:“戰爭中,盛行的‘撥釋’人們大概仍記憶猶新吧。這種將罪與惡‘隨波流去’的生活態度至今仍未消失。在這裡看不到祈神釋罪的深深懺悔……”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接受新加坡記者採訪時說:“日本硬得像一根鉛筆芯,但這根鉛筆芯太狹窄。與中國相比,日本給人一種難以理解和沒有明確方向的印象。”是啊,地震的晃悠不是人工的定向爆破,會砸向哪裡誰
能說得準呀?經常生活在晃悠中的人,想要脾氣不乖戾、不反覆無常,恐怕也是相當困難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