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雞毛[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

一地雞毛[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

《一地雞毛》是劉震雲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主要描寫了主人公小林在單位和家庭的種種遭遇和心靈軌跡的演變。從菜籃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單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里,反映了大多數中國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狀態。它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大多數中國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內鏈變更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給人們內心和外在的變化。1993年《一地雞毛》獲第五屆(1991——1992年)《小說月報》優秀中篇小說“百花獎”, 2000年《一地雞毛》被《中華讀書報》評為“二十世紀世界百部文學經典”之一。

基本信息

內容梗概

小說敘寫的是當代生活中一個小職員極其平庸瑣碎且窘困的生存狀態,主人公小林本是躊躇滿懷、心比人高,有著高品味的追求的大學生,分配到國家某部委機關上班,接受社會大環境的磨礪。

小林為了買豆腐而耽誤了單位的班車,又因趕公車而忘了把豆腐放進冰櫃,致使豆腐變餿,為此和老婆小李爭吵起來,當爭吵即將升級時,查水錶的瘸老頭來警告他們說有人舉報他們晚上偷水,小林夫妻馬上想到了對門自稱長得像印度人的女人告的密。小李晚上又想到了最近調動工作的事,本來小林已經托人了,可由於心急,讓人事處的頭頭知道了調動工作的事也擱置下來。小林的老家在農村,家鄉人來北京都到小林家,時候長了,引起了小李的不滿。小林的孩子感冒了,由於小李在單位開的藥還沒有吃完,因此省了不少錢,為此一家人很高興,晚上還商量九月份孩子入托後辭去保姆。九月份,小李的單位開通了班車,小李不用在調動單位了,但因為是頭頭的小姨子搬家才加開這線班車時,心裡有些彆扭,但想到不用調動工作,又高興起來。但孩子入托又面臨困難,好的幼稚園不能去,而這時保姆又辭職了,家裡很亂,可在這時對門印度女人的丈夫卻給了他們一個好幼稚園的名額,後來才知道是讓自己的孩子當陪讀。小林在菜市場碰到了賣鴨子的大學同學“小李白”,“小李白”讓小林幫他賣十天的鴨子,每天20元,開始小林面子上有些掛不住,可是每天能捏200塊錢,又感覺好了些,當同學回來後,自己還有些戀戀不捨。元旦過後,由於沒給幼稚園的老師送禮物,女兒鬧著不肯去,於是小林跑遍全城高價買下了女兒指定的炭火。晚上,小林夢見自己蓋著一堆雞毛睡覺。

創作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全面深刻的變革。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處於一種類似“圍城”似的境地之中,既艷羨物慾橫流的生活,又拋不下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生活中奮鬥掙扎淹沒於世俗中,它們放棄了責任感與憂患意識,無望的融入民間,成為世俗小市民。 在這一總體格局背景下產生的新寫實小說,反映了民眾生存狀態和生活中的價值追求,尤其展示了知識分子在現實中的掙扎與沉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劉震雲的《一地雞毛》。 寫《一地雞毛》時作者才20多歲,純粹一個毛頭小伙,所以作者把看到的都記錄下來,從人的身體出發忠實記錄人的日常生活。劉震雲的寫作是在批評和非難聲中成長起來的,寫《一地雞毛》時不少老前輩教導作者說,“小說要有故事、有情節,怎么能這樣寫。”

人物介紹

小林

主人公小林開始是一個躊躇滿志、心比天高的大學生,分配到國家某部委機關上班,接受社會大環境的磨礪。因為交通條件差,他的老婆只得每天擠四個小時的公共汽車上下班;因為住房條件差,就要過痛苦的“法西斯”的合居生活;因為經濟條件差,只好厚著臉皮偷水、買廉價劣質的處理菜。於是為了改變現狀,達到理想的生活狀態,小林變得世俗而墮落。從不入黨到積極入黨,從不願送禮到接受送禮,從輕視金錢到坦然賣鴨,小林在生活的打磨下再不敢以“精英”自居,在貧困中逐漸放棄自己的知識分子身份。

小李

小林的老婆,她沒結婚之前,是個文靜而眉清目秀的姑娘。別看個頭小,小顯得小巧玲瓏,眼小顯得聚光,讓人見了從心裡憐愛。結婚前言語不多,打扮不時髦,卻很乾淨,頭毛長長的,通過同學介紹與小林戀愛。她見人有些靦腆,與她在一起讓人感到輕鬆、安靜,甚至還有一點淡淡的詩意。婚後不得不應付自身緊張的工作與拮据的生活,還要周旋於自己的孩子、家裡的小保姆和隨時可能闖入家庭私密空間的抄水錶老頭和老家來人之中。在日子的流逝中,她變成一個愛嘮叨、不梳頭、還學會夜裡滴水偷水的家庭主婦。

查水錶的瘸腿老頭

查水錶的老頭是個瘸子,每月來查一次水錶。老頭子腿瘸,爬樓很不方便,到每一個人家都累得滿頭大汗,先喘一陣氣,再查水錶。但老頭工作積極性很高,有時不該查水錶也來,說來看看水錶是否運轉正常。老頭一在誰家坐下,就是高談闊論一番,說他年輕時候曾給某位死去的大領導餵過馬。

老張

小林單位的副局長,也是小林同學,小林幫老張搬過家,十分賣力,老張對小林看法不錯。老張自與女老喬犯過作風問題以後,夾著尾巴做人,對下邊同志特別關心,肯幫助人,只要有事去求他,他都認真幫忙。

女老喬

小林這個處的黨小組長,女老喬54歲,身上有狐臭,子宮又出了毛病,脾氣不太好。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人生存困境

作家對人生存困境主題的揭示主要是通過兩個意象來實現的:“餿豆腐”和“一地雞毛”。小說開篇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變餿了”,豆腐是日常不起眼又離不開的生活食品,而作者讓它變壞,就拉開了整篇鄙俗、黯淡、讓人喘不過氣的煩瑣序幕。由“餿豆腐”生髮出小林上班遲到的不快,小保姆推卸責任的辯駁,小李的指責嘮叨,打破花瓶、暖水瓶陳年舊事的積怨重提,把情緒的焦躁、不安激發到無法抑制的怨恨宣洩上,個人承受的負擔之重已經轉化為對他人的苛責厭惡。平息怨氣的也非人物自身的反省調解,而要依靠他者———查水老頭的介入,解決家庭戰爭的方法多虧偷水這一外在問題的掩蓋轉移,小林阿Q式自我安慰對老頭心生感激之意。事情還沒有結束,“餿豆腐”是影響家庭氛圍的導火索,它一刻不扔,小林心理就不得安穩,直到晚上睡覺時,小林還覺得它像個定時炸彈那樣使人不安。即使具體實在的“餿豆腐”消失了,可是無形的“餿豆腐”又接二連三地浮出水面。妻子上班的辛苦,孩子生病的焦急,曬白菜的得不償失,對付保姆心理耗損,這些都是開篇出現“餿豆腐”意想的延續。每天早上買豆腐是小林程式化生活的開端,在這裡“豆腐”除了喻指人生存不可缺少的糧食層面外,還代指那日復一日的花樣繁多的生活瑣事。小林的一天以“買豆腐”催促起床開始,以擔心明日“買豆腐”早睡結束,這種一成不變、乏味的生活便是小林存在意義。豆腐的變質則折射出人在承受世俗瑣事下的不堪重負的焦慮無力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緊張衝突關係,從而真實地反映出當代人低微、孤獨的生存處境。另一個意象“一地雞毛”,更加給人醜陋、卑瑣的厭惡感。小說以“一地雞毛”為標題,卻未在它上面大寫特寫,直到篇末作品才出現“一地雞毛”這個意象,“半夜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睡覺,上邊蓋著一堆雞毛,下邊鋪著許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軟舒服,度年如日。”

小林正是借夢中雞毛的覆蓋來表達他對生活矛盾複雜的認識:即讓人飽受無休止的這樣、那樣煩惱的折磨,同時又享受著生活本身施捨給人的撫慰般的舒適。當然“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人只能懷著卑微的願望在艱難的境遇中求得無奈自嘲的心理滿足。儘管“一地雞毛”的意象僅出現一次,可是整篇作品到處充斥著雞毛般的凌亂、令人不快的緊張情緒。雞毛煩亂、無關痛癢又擾人不安的特徵,與張愛玲在《天才夢》“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中的“蚤子”意象相得益彰,它們細小、無法撇清的齧咬人的共性傳達出兩位作家對人生無法擺脫世俗掌控下煩惱、怨氣的認同。不同的是,張愛玲借“蚤子”表達了一種現實生活未曾圓滿的蒼涼感,劉震雲則重在突出世俗毀滅人性自尊、驕傲後甘於流俗的卑微感。縱然國家政策不明、計畫經濟的禁錮的政治因素也是造成小林生活窘態的因素之一,但根本原因還是生存自身的矛盾致使的。即使沒有排隊買豆腐的耗時擁擠,也會有“餿豆腐”引發的夫妻爭吵;即使沒有小保姆的多次失職,也會有小林夫婦對她的種種不滿;即使沒有晾曬大白菜的心理損耗,也會有占小便宜的爭先恐後;即使沒有拉蜂窩煤的重任,也會有無法看球的其他原因。在強大的現實面前,小林不斷地改變適應著,也以個性的喪失、崇高的消解為代價換取生存的籌碼。最終因此而致的人性的屈尊和醜陋的放大,增添了當代人存在的灰色和黯淡。

通過上面對《一地雞毛》中“餿豆腐”和“一地雞毛”兩個主要意象的解讀,能讓人們體會到現代人在殘酷的客觀環境下的被動、無力,尤其是作家對在此境遇下個體主體性、自由性喪失的關注,正契合了西方存在主義重視“人”的理念。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也稱為“人學”,他認為自由是個人存在的基礎,自由是人的一切,是人的本質屬性,否定了人的自由,也就否定了人本身的存在,這種自由性表現在活動的任意性、可塑性、無限性、主動性、想像性等諸方面。人在現實世界中“非自由性”的痛苦,人與人之間的“他人就是地獄”不斷衝突,深刻體現出世俗人生的荒誕與苦悶,作家借對當代人尷尬境遇的呈現來表達對個人存在狀態的深情關懷,以及探尋自由人性可能途徑的思考。自由人與無情的現實世界之間的巨大反差,加劇了人無法把握自己生命的不定悲劇色彩,讓人對慘澹的凡人世界深感絕望,但最讓人絕望的卻是主體的不想反抗與無能反抗的完全接受。儘管作品中不時提到小林對自己絕情、小氣、自私、市儈的自責與懊悔,而這一瞬間的人性回歸又被巨大的世俗風浪所吞噬,轉而小林又投入到千人一律的同化洪流中,正如摩羅所說:“不是愚弄本身,而是民眾對於愚弄的認可和承受。”這種主體心理上的接納認同毀滅了希冀人自由自在的最後奢望,使人深感生存的無望、虛無。透過新寫實作家原生態的冷漠基調,讀者還是能感受到深隱於“零度情感”介入下的強烈“批判意識”。

藝術手法

反諷

結構反諷

《一地雞毛》單從題目上看就很具有諷刺和幽默的意味,開篇以“小林家一斤豆腐變餿了”引發小林與妻子的家庭爭吵,續而向讀者展開了小人物林林總總的家庭瑣事、摩擦和糾紛。作為新寫實主義小說的重要代表作家,劉震雲把那些處境和人們最相近的人的不幸打入到人們的靈魂深處。《一地雞毛》除了其來自深刻的生活寫實的藝術魅力外,也有來自它敘述的動人和富有特色。劉震雲用反諷的手法將小職員平淡無奇的生活細節自然連綴起來,不斷出現問題又被出其不意地解決。正如博爾赫斯所言:“真正的藝術家應該全方位地來觀察世界,描繪氛圍和網結人和事,打破依靠因果、性格的刻畫來平面敘述小說故事的模式。”《一地雞毛》中劉震雲塑造了在現實生活中掙扎的小知識分子形象,通過對雞毛蒜皮的生活小事的敘述,展現了現實生活在官權和物質雙重壓力下的不可對抗性,劉震雲運用反諷的手法對現實和人性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反諷正是由於詞語受到語境的壓力造成意義扭轉而形成的所言與所指之間的對立的言語現象。”

情景反諷

《一地雞毛》中的人物心理活動,運用了“自由間接引語”即“以第三人稱從人物的視角敘述人物的語言、感受、思想的話語模式。它呈現的是客觀敘述的形式,表現為敘述者的描述,但在讀者心中喚起的是人物的聲音、動作和心境”。劉震雲以冷靜、客觀的敘述態度,不做直接的主體介入,只將事件以藝術的手法呈現出來,讓讀者去領悟箇中奧妙。《一地雞毛》中寫到了不少典型的社會現象,“送禮”和“走後門”成為托人辦事必不可少的程式。中國是一個“官本位”歷史悠久的國家,2000年的封建專制將權力推到了最高地位。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正是處於改革開放階段,以市場經濟為中心的社會轉型必然導致人們精神文化、價值觀念、社會文化的轉型,這些也勢必對文學觀念和文學創作產生重要影響。《一地雞毛》中查水錶的老頭、小保姆和幼稚園的老師都有其可悲之處,但是他們都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而且他們身上帶著人們所處社會的烙印。這些“小人物”絲毫沒有抵抗權力庸俗化的意識,甚至無意識地充當著權力的世俗幫凶,因為權力的運作根本無法抗拒,它在每個人的生活的每一個點都可以產生,人們自覺地認同權力,不僅僅在心理認可、屈從於它,一旦自己掌握了權力便會自覺的使用,以權謀私。對於這些人物形象的安插,看似不經意,實則有著作家深層的含義隱在其中。劉震雲把生活的真相告訴讀者,將小人物磕磕碰碰的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以樸實無華的筆觸呈現出來,勾勒出社會中各種醜惡面。

人物反諷

劉震雲在揭露社會弊端反庸俗的時候,並沒有選擇時代大英雄作為主角,而是將目光投向了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這裡有分配到機關單位的大學生,有十幾歲就外出打工的小保姆,有在官場上浮浮沉沉的倚老賣老熬工齡的老孫、老季們。劉震雲以反諷的敘事手法,以“小”寫“大”,從小人物的小生活寫出了大時代大背景。魯迅曾提到“這些極平常的,或者簡至近於沒有事情的悲劇,正如無聲的言語一樣,非由詩人畫出它的形象來,是很不容易覺察的。然而人們滅亡於英雄的特別的悲劇者少,消磨於極平常的,或者簡至近於沒有事情的悲劇者多。”劉震雲正是通過“幾乎無事”的小人物的悲哀中直刺社會的靈魂。揭示了在物質和權力影響下的懦弱、虛榮、逆來順受的國民劣根性,從而達到“反庸俗”的批判。最後小林已經不再憧憬什麼,唯一渴望的是“老婆用微波爐給自己烤半隻雞,喝瓶啤酒”,他就“沒有什麼不滿足的了。”看似平淡無奇的寥寥數筆,勾勒出的是一個安於現狀以“混世”為人生態度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作者的高明之處就是在於此,隱而不露。只有把握住“反諷”的藝術手法,就不難看出作者隱藏的那些深刻的諷刺與批判。如果說小林等小人物同體制的抗爭到屈服到最後變為體制的一部分,這是中國式的悲劇,那么“官本位”立場則是對人身權利的肆意踐踏和對權力的崇拜與畏懼的複雜結合的產物。[12]

平淡的敘述

《一地雞毛》可看做是對小林性格變化過程的如實記錄。在敘述這些平淡瑣碎的生活事件時,劉震雲始終以冷靜客觀的口吻敘述小林遭遇的各項生活瑣事,這敘述看來如同現實生活本身:油鹽醬醋、雞毛蒜皮、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完全按照真實的日常生活邏輯,依次地呈現出大大小小的各種事件。在對家長里短、針頭線腦的敘述中卻極少有主觀意義的評論,主體情感的傳達被弱化到一筆帶過的程度。作者所敘述的內容,完全來自於普通百姓的現實生活經驗:小林經歷的正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國中國社會生活中最為普遍、幾乎每個普通家庭都曾遇到過的一些事件。而這些事件還會在讀者的生活中不斷地重複或者以其他面目出現。這樣,劉震雲寫出了一個人人都會認同又都會感到無奈的社會生活現象。

這正是《一地雞毛》的美學價值之所在——通過平淡瑣碎的現實生活,反映客觀、真實的社會人生。同時,這也是作者以接近零度的寫作姿態書寫生活而能夠給讀者所製造的獨特的閱讀快感和審美新體驗。作品之所以能達到這種效果,是與作者對現實的認識和思考以及客觀冷靜的創作風格分不開的。劉震雲是新寫實小說的重要作家之一,面對現實生活持一種理解、同情和貼近的姿態,他沉潛於生活的底層,對那些艱難地生活在現實生活環境中的普通人,以一種比傳統現實主義更開放的眼光和更理性的認識進行審視和表現。即使是現實生活中的庸俗、醜陋以及人性中難免的屬於魔鬼的那些現象,也都會成為他關注的焦點。但作者在敘述時只老老實實地擔負起講故事的職責,對原生態中的生活現象從不妄加評議,生活是什麼樣子,就按什麼樣子去敘述。可以說,作者是採取了一種更為冷峻、客觀、也更真實的“零度”敘事態度。這樣,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所遭遇的雞毛蒜皮和家長里短等生活細節,被一個冷峻、不露聲色的敘述者客觀、細膩、精確地敘述了出來。這種冷靜、客觀、充滿理性的“零度”敘事態度賦予了新寫實小說更為真實的藝術魅力和一種獨特的審美品格。儘管小林夫婦庸俗、瑣碎、斤斤計較等令人們感到醜陋和厭惡,但是,人們卻從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原生態中,悟出作者對人性中醜陋的一面所持的嚴肅無情的批判態度,以及作者對平凡小人物的日常悲劇所寄予的同情態度。《一地雞毛》確實是平淡的、瑣碎的,人物之間的關係也是極簡單的,但又的確是真實可感、耐人尋味的。平常的小人物,一些生活當中很常見的甚至留不下什麼印象的小事情,小人物小事情後面雖沒有什麼大道理,但是作者卻以其獨特的手法和風格給人們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這正是《一地雞毛》的平淡瑣碎之美。

作品評價

劉震雲的小說《一地雞毛》,以人生切片的形式,從幾個層面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困頓、瑣碎的生活場景,再現了當代社會底層人灰色的原生態生活樣貌。這種生活樣貌體現了現代社會中小人物的生活圖景。創作中顯示出作家對現實生活詩意的無奈尋求和深切期盼。

——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講師劉彬

劉震雲有意讓《一地雞毛》里的小林擔當這種困境中的符號。他慣用瑣碎的日常生活描寫了一個曾經懷著儒家“修身、齊家、平天下“立人思想的人沉浸在威權話語下的弱勢地位中。從嚴格意義上講,小說的主人公小林身上和行為之事都成為了這種聲討式話語的符號,人物在劉震雲的筆下不過是“自我”的符號而已,對威權(權威)的批判顯得比故事更為重要。

——上饒電子工業學校教師徐雲芝

作者簡介

劉震雲劉震雲
劉震雲1958年生,河南延津人,中共黨員,作家。1973年入伍。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歷任《農民日報》記者、文化部主任、編委,高級記者。中國作協第五、六、七屆全委會委員,北京市青聯委員,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 著有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面和花朵》(四卷)等,中短篇小說集《塔鋪》、《一地雞毛》、《官場》、《官人》、《劉震雲文集》(四卷),中篇小說《新聞》、《新兵連》、《頭人》、《單位》、《溫故一九四二》等。《塔鋪》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小說選刊》優秀短篇獎、《人民文學》優秀短篇獎,《新兵連》獲第三屆《小說月報》優秀中篇小說百花獎、第一屆青年文學創作獎,《單位》獲《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慶祝建國40周年優秀文學作品獎,《一地雞毛》獲《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第五屆《小說月報》中篇小說百花獎,《溫故一九四二》獲首屆《中華文學選刊》獎,另獲莊重文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