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敗荷減翠菊添黃

《一半兒·敗荷減翠菊添黃》,胡祗遹詞作之一。

作品原文

〔仙呂〕一半兒
敗荷減翠菊添黃,
梨葉翻紅梧葉蒼。
繡被不禁昨夜涼。
釀秋光,一半兒西風一半兒霜。

作品譯文

殘敗的荷叢消減了鮮翠的容光,金色的菊花卻陸續開放。
梨樹葉面漸漸泛成紅色,梧桐的葉子越來越蒼黃。
昨夜夜間的寒意,繡被兒已不能抵擋。是什麼造就了秋天的氣象?
一半兒是漫空吹舞的西風,一半兒是遍地灑落的清霜。

作品鑑賞

這首小令起首二句,以荷、菊、梨、梧的物象,交錯構成一幅五色斑斕而又頗顯蒼涼的秋景圖。在鋪排這些色彩時,作者不是平直地敘述某物是如何如何,而是更細膩地強調某物變成為如何如何,並進行了精心的搭配。看“敗荷”與“翠菊”,一個是“減”,一個是“添”,字面相映,而蕭颯的秋意則是一致的。還有“梨葉”與“梧葉”,在昔時同為一片區別不大的綠色,而如今一者翻紅,一者變蒼,可謂涇渭分明。這樣的寫法,不僅避免了在鋪陳中的平板、單調,而且表現出了秋氣漸深而給人帶來的感覺與印象。果然,第三句就更明白地現出了人物的主體。從“繡被”的提示來看,這是一名閨中女子。“不禁昨夜涼”,說明她昨夜沒有睡好。夜不成寐,是純為氣候原因也好,還是別有緣故(元散曲最善於利用這一點,在女子的孤眠處境上大做文章),總之是增補了節令的悲愁感。南唐後主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將闌。羅衾不耐五更寒。”在度景入情的手法上,兩者是頗為相似的。
第四句的“釀”字極為精警。它將“秋光”的形成再度延展為漸積的過程,使下句所指出的兩個“一半兒”的“西風”與“霜”,在“釀”的動態下瀰漫開來,占滿到秋光的整個畫面。敗荷黃菊,紅梨蒼梧,無不直接受到兩者的影響,那“繡被”的不禁涼,就更不用說了。小令的末兩句,暗示了閨中女子感受秋愁已非一日的事實,“釀秋光”還隱約可見她度日如年的愁苦心情
這是作者《一半兒》四時小令中的一首。其表現夏令的一首寫道:“紗廚睡足酒微醒,玉骨冰肌涼自生。驟雨滴殘才住聲。閃出些月兒明,一半兒陰陰一半兒晴。”都是在短小的篇幅中,融情入景,怨而不露。這種婉約多致、崇尚神韻的寫作風格,體現了散曲清麗派的典型特色。

作者簡介

胡祗遹(1227年~1295年),字紹開,號紫山。磁州武安(今屬河北省)人。中統初闢為員外郎。1264年(至元元年)授應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後出為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宋亡後,轉任湖北道宣慰副使。1282年(至元十九年)任濟寧路總管,後升任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使,治績顯著。後召拜翰林學士,未赴,改任江南浙西按察使,不久以疾辭歸。卒,諡文靖。《元史》有傳。祗遹學出宋儒,著述較豐,著有詩文集《紫山大全集》,今存二十六卷本。卷八有《黃氏詩卷序》、《優伶趙文益詩序》、《朱氏詩卷序》等文,為研究元曲之珍貴資料。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秋潭孤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