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簡介
‘一中框架’是胡錦濤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他在關於台灣的部分中指出: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
首次提出
中共十八大令人矚目。胡錦濤總書記的十八大報告中關於台灣部分這樣表述: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11月8日 新華網)。敏感的香港媒體立馬刊出評論,認為十八大提出的“一中框架”具有驚人意義。人們記得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關於台灣部分是這般論述的: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反對台獨,寄希望於並團結台灣人民。與十八大新提法相比,顯然,十八大關於台灣論述又大進了一步。而“一中框架”的概念正式進入十八大報告當然會對兩岸產生震撼性的意義。其實,胡錦濤總書記在最早開始運用“九二共識”一詞的時候,它是被強調用在恢復兩岸協商談判的前提上。譬如說:2005年3月26日胡錦濤同美國總統布希通電話時,是說“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是北京的一貫立場。“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是中共首次對台使用的用詞,胡錦濤在“胡六點”中先提到說“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國台辦主任王毅隨後就在美國舊金山訪問時,也多次用了這個用詞,他說:“增進互信的關鍵在於雙方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框架”。 在中共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王毅在北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談到大陸方面與國民黨之外的其他台灣黨派交往的問題時表示,我們與台灣的政党進行交往是有原則和前提的,那就是絕不能搞“台獨”。今後,我們願在保持和加強國共兩黨交往的基礎上,與其他一切反對“台獨”、認同一中框架、支持兩岸關係改善發展的台灣政黨開展對話與交往 。
“一中框架”,在大陸而言,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反分裂國家法》;在台灣,恐怕就是《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和《國統綱領》。顯然,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談論“一中”,都會想到包括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在內的中國。堅持“一中框架”,就能維護中國和中華民族統一。因此,“一中框架”就是兩岸談判的公約數,也是推進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在莊重的承前啟後的中共十八大,把“一中框架”寫進報告,就有著指路明燈的意義。
“一中框架”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新概念。對於國民黨而言,“一中框架”將進一步鞏固中共與國民黨關係。多年來中共與國民黨都堅持“九二共識”,但在很長時間內,國民黨解釋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而大陸則堅持“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箇中儘管都有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語言,但一個“一中各表”也略顯微妙。 “九二共識”對“一個中國”的定位還處於各說各話的層次,對北京來說,政治議題中的“一個中國”原則,即使不需定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也不能去默認對手宣稱是“中華民國”,畢竟那是屬於官方層級的談判,雙方政治的定位己經很難再被模糊。同時,馬英九當局在主張“一中各表”時,極力強調兩岸政治差異,為兩岸政治對話設定政治障礙。而今,中共十八大提出“一中框架”就可以減少分歧促進國共雙方向前邁進, “一中框架”彰顯中共對台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一。
“一中框架”對民進黨乃是召喚。前段時間,民進黨中常委謝長廷大陸行的“破冰之旅”引爆了台灣政壇,特別是在民進黨內形成震盪。細析謝長廷推出的“憲法一中”及“憲法共識”,不難看出,箇中也含有“一中框架”的意思。可見,大陸提出“一中框架”,是因應台灣各方面的政治需求,一個十分務實而富含政治智慧的新概念,會得到方方面面的認同,啟迪兩岸求同存異推進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在兩岸形成良性互動。
中共十八大感召著台灣。一件不尋常的事情令人們耳目一新。在11月8日中共十八大開幕當天下午,新華網播出了中國國民黨中央給中共十八大的賀電,而中共中央迅速於同日鄭重複電。如此敏感互動,心心相印,開創了國共新關係。而在“賀電”與“復電”中,國民黨表示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進一步擴大及深化交流,提升互信;而中共的復電中,強調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進一步增進互信,良性互動,鞏固和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不難看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多,國共兩黨在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中不斷推進關係。人們看到未來五年以至十年的對台工作路線,將是在繼承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江澤民“江八點”,胡錦濤“胡四點”、“胡六條”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系列論述的基礎上,既反“左”,也反右,既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推動兩岸政治對話創造模糊空間,又反“獨”,繼續以“一手硬一手軟”的辯證手法,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向縱深發展。可以說,中共十八大“一中框架”的提出,對於兩岸具有啟迪意義。
框架意義
2013年6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及其率領的國民黨大陸訪問團。原定一小時的首次“習吳會”談了近兩小時。吳伯雄在會見中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國共兩黨一致的立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行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最近重申不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及“台灣獨立”,堅持了中國國民黨的一貫路線。與此同時,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繼當年提出“大膽西進”的兩岸主張之後,日前又提出了所謂“大膽一中”的兩岸新主張。他表示正視“一中框架”已不可避免,他將首度在大陸提出兩岸比照歐盟模式共組“中國議會”的構想,相關兩岸的任何議題,未來都可以在這個架構下討論。
從國民黨及民進黨相繼認可或默認一中原則和框架來看,兩岸關係的進步與發展比想像的還要快。首先,這再次印證了筆者去年10月作出的判斷——大陸對台政策進入收穫期。實際上,馬英九5月8日接受“台北之音”專訪時就明確表示:“我們與大陸不是國與國,所以沒有外交問題。”馬英九從否定大陸與台灣的“國與國”的關係,來肯定兩岸屬於一個中國。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競爭力論壇5月9日的民調結果顯示,57.5%的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89.3%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民族,45%支持兩岸簽署和平協定。對國家與民族認同的提升,更是兩岸和平和發展的可持續基礎。此外,許信良6月19日啟程前往北京,參加由“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主辦的北京會談,謝長廷宣布其所創辦的台灣維新基金會將於29日、30日在香港舉辦“兩岸關係發展與創新”研討會,並親自主持圓桌會議,主動積極地以民間交流模式,開啟兩岸對話與互動。這些都表明兩岸經過5年和平交流與開放,相互信任與理解已從量變開始邁入第二次質變的前夜。
其次,兩岸要吸取歷史教訓,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在堅持“一中”原則問題上,筆者相信大陸是不會退讓的,但若有了“一中”的框架,就有了兩岸和平和繼續深化合作與互信的基礎。回顧歷史,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紛爭,使中國在二戰後無心、無力接管釣魚島,這直接導致了中日現在的衝突;由於國共沒有合作,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越南、菲律賓等搶占南海諸島時,沒有有力回擊,目前呈現出來的是南海爭端;1996年台海危機爆發,李登輝等開始走向台獨,大陸把戰略的主攻方向集中於台海,又導致菲律賓借中國駐南聯盟使館遭美國轟炸之際沉船仁愛礁,並派出士兵輪流進駐,形成對此礁的實際控制。
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開始破冰。為了避免兩岸炮火相向、讓局外人得利的局面重現,台灣與大陸方面最為核心“就是要在鞏固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因為對大陸而言,“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主張和活動”,大陸不會也不能有任何的妥協。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清楚明白地告訴兩岸人民: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一中框架”就是兩岸和平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