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硬體金典(第11版)(含盤)》

第10章硬碟存儲器 硬碟驅動器的進展 硬碟驅動器的操作

PC硬體金典(第11版)(含盤)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PC硬體培訓班用的教材,原書作者用它已培訓了全世界成千上萬的PC技術人員。原書已出到11版,共發行200多萬冊。本書內容涉及PC系統的所有方面,包括主要元器件、主要部件、各種接口、各種外設以及相關的軟體等。除了以簡明的方法闡明基本原理外,養生強調了組裝、檢測和維修PC系統的方法。書中收集了大量罕見技術資料,是選購和維修時極為有用的工具。本書可以作為計算機硬體維修專業的大專院校教材,也可以作為其他專業師生的參考書,同時是PC系統組裝和服務人員的實用手冊,當然也一定會成為DIY愛好者的益友。

PC硬體金典(第11版)(含盤) 本書前言

在鍵盤上敲下最後一個鍵,全部譯文終於脫稿了。半年多以來,始終處於閱讀和翻譯的亢奮之中。我常常為書中的精彩敘述所激動,不斷地為有新的感知而興奮,也時常為如何準確地表達原意而煩惱。作為一個長期從事計算機硬體教學和研究的人,這本書的內容是我所見過的PC硬體書中最全面、最實用、最詳實的一本,這大概也是使我欲罷不能的重要原因吧。實際上,單從本書原版已經出到第11版,在全世界發行了160多萬冊的事實中就已經可以掂出書的份量了。

對我們中國讀者來說,這本書的主要特點表現為:

內容全面。PC這個詞對我們並不陌生,即個人計算機的縮寫。但是在本書中,PC是特指採用Intel系列處理機,延續了IBM最初推出的PC體系結構的個人計算機。書中涉及到PC系統中的所有內容。從主要元器件,如各種處理機、存儲器晶片和各種晶片組,到各類主機板、適配器及各種接口;從結構件,如支架、插座(槽)甚至螺絲,到電源部件;從基本原理,如電磁原理、器件運行過程,到安裝、調試和維修步驟;從主機本身到外圍設備、連網技術。書中還用了相當的篇幅闡述了直接與硬體有關的各種軟體,如主機板BIOS、視頻BIOS以及從各版DOS到最新的Windows作業系統。

取材實用。全書沒有深奧難懂的理論,稍有電子學知識的人就可以讀懂。但是這些材料足以使閱讀者學到很快就可以付諸實踐的知識。通過了解主機板的各種特性,可以知道如何選擇合適的主機板、如何配置或跳線、正確的安裝(包括定位、散熱等各種工程問題)與拆卸。通過了解各種接口和外設的特點,選擇適用的外設,並給它們配以恰當的接口,還給出配置方法和故障查找的步驟。對於PC用戶經常碰到的升級問題,書中給出了獲取資料的途徑、選購部件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及升級的步驟(包括硬體和軟體)。

資料詳實。資料缺乏常常是中國讀者在工作中的一大難題。本書集作者十幾年努力的心血,提供了令人驚嘆的PC機各方面資料。小到各種器件每一版中的每一梯階所作的改進及其優劣,大到各種部件的演化發展及其適用的情況。從較老的器件和結構到最新的器件和設備。考慮到PC系統日新月異的發展,作者除了每年改出一個新版外,還給讀者編織了一張“捕魚”的網,提供了多種有效的獲取資料的方法,避免了在浩瀚的資料海洋中無所措手足的尷尬。

編排合理。要把如此龐雜的內容有機地組織起來的確不是一件易事。作者根據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將材料安排得有聲有色。在每一章中,入門的門檻都不高,而深入的內容也是絕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且可以遵照實踐。當然,如果有較高理論水平的讀者可能會從中體會出更多的東西來。每章相對獨立,敘述PC機中的一個部分或一個方面,但由於機器本來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各章間的互相印證比比皆是,且提供了相應的索引,便乾形成完整的概念。

要把這個大部頭的著作翻譯好,對我們來說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首先是大量的名詞還沒有規範的中文譯名,特別因為書中涉及的內容之細甚至達到即使把實物放在面前也難以用中文表達的程度。對此我們採用了按意思翻譯的辦法,對沒有把握的名詞注出原文以便讀者對照。其次,書中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有些是過去沒有碰到過的。為了正確翻譯這些內容,對其中一些有條件的,親自做了一些實驗,而無法實驗的只好通過全書各部分的關係進行印證。(節選)

PC硬體金典(第11版)(含盤) 本書目錄

第1章 個人計算機前景

 計算機的歷史�D�D個人計算機以前

 現代計算機

 個人計算機的歷史

 IBM個人計算機

 經歷18年後的PC工業

第2章 PC的部件、特性及系統設計

 怎樣才算是PC?

 系統類型

 系統部件

第3章 微處理機的類型及特性

 微處理機

 前PC時代的微處理機史

 處理機特性

 SMM(電源管理)

 MMX技術

 SSE(流式SIMD擴展)

 動態執行

 雙獨立匯流排體系結構

 處理機製造

第4章 主機板與匯流排

 主機板形狀參數

 主機板元器件

 處理機插座/插槽

 晶片組

 系統資源

 解決資源衝突

 該考慮些什麼

第5章 BIOS

 BIOS硬體/軟體

 主機板BIOS

 BIOS的升級

 CMOS設定說明

 BIOS的2000年問題

 即插即用BIOS

 BIOS錯誤信息

第6章 存儲器

 存儲器基礎

 ROM

 DRAM

 高速緩衝存儲器

 未來DRAM存儲器技術

 物理RAM存儲器

 安裝RAM升級

 存儲器故障尋跡與維修

 系統邏輯存儲器的布局

第7章 IDE接口

 IDE接口綜述

 IDE的前身

 IDE接口

 IDE起源

 IDE匯流排版本

 ATA IDE

第8章 SCSI接口

 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

 ANSI SCSI標準

 SCSI信號傳送

 SCSI-1和SCSI-2

 SCSI電纜和連線器

 SCSI電纜和連線器引腳定義

第9章 磁存儲器原理

 磁存儲器

 磁存儲器的歷史

 如何利用磁場存儲數據

 磁致電阻磁頭

第10章 硬碟存儲器

 硬碟的定義

 硬碟驅動器的進展

 面密度

 硬碟驅動器的操作

 基本的硬碟驅動器部件

 硬碟特性

第11章 軟碟存儲器

 軟碟驅動器

 驅動器部件

 軟碟的規格和操作

第12章 大容量可更換磁碟存儲器

 為什麼要使用可更換驅動器?

 可更換介質驅動器的種類

 可更換驅動器盤符分配

 可更換驅動器的比較

第13章 光碟存儲器

 什麼是CD-ROM

 CD-ROM光碟和驅動器格式

 可寫CD-ROM驅動器

 裝入CD-ROM驅動程式

第14章 物理驅動器的安裝與配置

 硬碟安裝過程

 硬碟驅動器的物理安裝步驟

 替換現有的硬碟

 硬碟驅動器故障尋跡和修理

 安裝光碟驅動器

 軟碟驅動器安裝過程

第15章 視頻硬體

 視頻顯示技術

 陰極射線管監視器

 LCD顯示器

 平面LCD顯示器

第16章 串列、並行和其他I/O接口

 I/O連線埠介紹

 串列接口

 高速串口

 串列連線埠配置

 並行連線埠升級為並行連線埠

第17章 輸入設備

 鍵盤

 鍵盤技術

 鍵盤故障尋跡和修理

 拆卸過程和注意事項

第18章 網際網路連線

 異步Modem

 數據機標準

 綜合業務數字網

 租用線路

 高速網際網路接入的比較

第19章 區域網路連線

 區域網路

 分組交換與線路交換

 網路軟體棧

 數據鏈路層協定

 高速網路技術

第20章 音頻硬體

 音頻適配器的套用

 音頻適配器的概念和術語

 音頻適配器特性

 接待音頻適配器

 音頻適配器的安裝

第21章 電源和機箱

 對電源重要性的思考

 電源的功能與操作

第22章 印表機與掃瞄器

 列印和掃描技術的發展

 印表機技術

 印表機的工作原理

第23章 攜帶型PC

 攜帶型個人計算機的發展

 便攜系統的設計

 形狀參數

 便攜計算機的升級與維修

第24章 系統的組裝和升級

 系統部件

 機箱和電源

 主機板

第25章 PC機的診斷、測試和維修

 PC機的診斷

 診斷軟體

第26章 作業系統軟體和故障查尋

 作業系統:從DOS到Windows 2000

第27章 檔案系統和數據恢復

 FAT磁碟結構

 VFAT和長檔案名稱

第28章 結束語

 手冊

 期刊

 線上資源

 研討會

 機器

附錄A

附錄B 辭彙表

附錄C 用好PartitionMagic和Drive Image

(節選)

PC硬體金典(第11版)(含盤) 文章節選

現代計算機

從UNIVAC出現起,計算機的發展變得非常迅速。第一代計算機是用真空管制造的。後續一代使用了小得多且效率更高的電晶體。從真空管到電晶體。

任何現代數字計算機都是大量電子開關的集成。這些開關用來表示和控制被叫作二進制數字(或位)的數據元素及路徑。由於計算機中所用的二進制信息及信號路徑固有的通斷特性,所以需要高效的電子開關。儘管真空管工作時會產生許多問題,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仍用真空管作為開關。

早期計算機中所用的那種真空管叫作三極體,是由Lee deforest於1906年發明的。其中包含一個陰極和一個板極,由控制柵極分隔開,懸掛於被抽成真空的的玻璃管中。陰極由一個電熱燈絲加熱,使之發射出能被吸向板極的電子。處於中間的控制柵極能控制這個電子流。如其上為負電位,將把電子排斥回陰極;而當使之為正時,吸向板極。只要控制柵極電位,就可以控制板極的通/斷輸出。

很遺憾,真空管不是一個高效的開關。他要消耗大量的電力,並散發出大量的熱量,這成為早期系統中的重大問題。源於真空管產生的大量熱量,使其在可靠性方面的名聲不佳�D�D在大型系統中差不多每兩個小時就要失效一個。

電晶體或半導體的發明,是導致個人計算機革命的一項最重要的發展。電晶體是由Bell實驗室工程師John Bardeen、Walter Brattain及Wlliam Shockley於1947年發明的,發表於1948年。實質上電晶體是一個固體電子開關,替代了並不適用的真空管。由於電晶體是如此的小,且消耗功率又是如此低,用電晶體製造的計算機系統比用真空管制造的計算機系統小得多、快得多且更有效率。

電晶體主要由矽和鍺元素製造,摻加適當的雜質。根據摻雜的材料及其電子分布情況,材料變成所謂的N型(負)和P型(正)中的一種。兩種材料都是導體,允許任何方向的電流流通。但是當兩類材料結合在一起時,形成了一個壁壘,即只有當加上正確的電壓極性時,才有一個方向的電流流過。這也就是他們常常被叫作半導體的原因。

電晶體是由兩個背對背放置的PN結形成的。將一種類型的半導體材料薄片夾在兩片另一種類型薄片之間製成了電晶體。如果夾在中間的薄片是由P型材料製成,電晶體就叫作NPN。如果夾在中間的薄片是由N型材料製成,電晶體就叫作PNP。

NPN電晶體中,一側的N型半導體材料薄片稱為發射極,正常情況下接到電源負端。中間的P型材料稱為基極。在基極另一面的N型材料稱為集電極。

將NPN電晶體與三極體相比擬,發射極等效於陰極,基極等效於柵極,而集電極等效於板極。通過控制基極的電流,就可以控制流過發射極和集電極的電流。

與真空管相比,電晶體是個效率更高的開關,此外還可以使之小型化到精微的程度。最新的PentiumⅡ和PentiumⅢ微處理機在單個晶片上包含了2700萬個電晶體。

從真空管到電晶體的轉變,開始了小型化的趨勢,且一直延續到今天。現今的膝上型(或掌上型)PC系統,在電池的供電下運行,卻具有比許多早期的那些塞滿整個房間還要消耗巨大電能的系統強得多的計算能力。積體電路

眾所周知,第三代現代計算機用積體電路取代了分立的電晶體。1959年Texas Instruments的工程師發明了積體電路(IC),這是一個在同一個基底(或基質材料)上包含一個以上的電晶體,且電晶體之間不用導線連線的半導體電路。(摘自6-7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