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李希貴著
叢書名:大夏書系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1740644
出版時間:2006-11-01
版次:1
頁數:197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把36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如實地記錄下來,作者完全沉浸在哥大教育學院民主教育的濃厚氛圍里,近乎貪婪地尋找著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如饑似渴地吸收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營養。為我國中國小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了解中美兩國教育精髓的極好的視角。
本書為李希貴先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訪學期間,和美國教育專家、教師一起分析課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經歷。在這36天裡,作者完全沉浸在哥大教育學院民主教育的濃厚氛圍里,近乎貪婪地尋找著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如饑似渴地吸收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營養。這36天是智慧激盪的36天,也是作者深入思考、審問的36天。這些思考極有價值,為我國中國小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了解中美兩國教育精髓的極好的視角。本書特別適合中國小教師、校長、教育工作者閱讀。
精彩書摘
主人意識:從棒球場到教室
下午1點10分,應朋友老婁之邀到紐約棒球場看棒球。
比賽是紐約的大都會棒球隊以主場對佛羅里達的馬林魚棒球隊。一上捷運列車,就已經感受到賽前的氛圍,三三兩兩穿著標有“大都會”棒球裝的小伙子,在車上就齊喊著”大都會,加油!”開始為他們喜歡的球隊助威了。
現場的氣氛非常熱烈,可以容納5萬多人的體育場座無虛席。
在棒球比賽的過程中,每一個隊員都面臨著自主判斷能力的考驗,每一位隊員是否果斷也隨時決定著全隊比賽的勝負。不管是主場的發球、傳球,還是客場的擊球、跑壘,都必須具有良好的判斷能力和果敢的行動。
我問老婁,小小的棒球何以成為美國人的國球7他告訴我,在美國聊天,既不談家庭,又不談工作,可以談的事情基本上有兩大類,一是天氣,二就是棒球。如果不懂得棒球,那你與朋友就只有靠談談天氣來溝通了,那實在是太單調了。
同去的另一位哥大博士生小王告訴我,美國人之所以如此喜歡棒球,首先,棒球是美國人發明的,這很重要,因此很普及;再一個就是,不同崗位的人因為同一個愛好,來到同一個球場,有著共同的興趣,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還有,美國人特別喜歡競爭,什麼事都喜歡做到最好,棒球可能正好代表了這樣一種心理。
難怪美國人那么喜歡棒球,因為棒球所體現的價值觀,正是美國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美國人普遍追求的文化。
通過現場的感受,我發現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組織者對現場觀眾的關注。在整個比賽過程中,組織者始終沒有忘記觀眾,不時地想出一些點子,與現場觀眾互動,首先是賽前的唱國歌,全體起立,即使拄著雙拐的殘疾人,也站了起來;第四局結束的時候,組織者又利用運動員休息的時間,用投擲槍向觀眾席拋撒運動衫,把氣氛又一次推向高潮;第六局之後,又是全體起立,齊唱“上帝保佑美國”。有了“9?11”陰影的美國人,這支歌唱得特別投入。
美國是美國人民的,他們每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都自然而然地這樣想,他們都是美國的主人,因此他們可以罵總統,罵議員,但卻始終改變不了愛美國的意識。
為什麼會這樣7因為在各種場合,他們始終感覺自己處於主人的地位。當然,也包括他們的學校教育,他們在校園裡、在課堂上早就收穫了這樣的感覺。
而在我們的校園裡,卻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在課外口若懸河、說話很自信的一些學生,在課堂上面對著老師講話卻唯唯諾諾,甚至噤若寒蟬;剛才在課堂上還是思維僵滯、呆呆的樣子,一下課走出教室,卻是又說又笑,活躍異常。
很長時間,我一直為這種現象所苦惱,卻又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藥方。後來,還是一個孩子一語道破,他說,在老師的教室里,誰敢放肆,還是小心一點為好!
原來,孩子們大都把教室看作是老師們的教室,他們只是客居其中罷了。教室里有什麼規矩,“主人”有什麼習慣,甚至怎么才能贏得“主人”的歡心,都該認真小心地推測、研究,因為,“不識時務者”的下場經常是被老師趕出教室。
難怪我們在教育改革上大做文章,甚至把“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卻很難幫學生從內心深處解開這個由來已久的疙瘩。
後來到西方許多國家的課堂里聽課,發現孩子們全都那么神態自若地坐在教室里,一個個旁若無人的樣子,用我們的話說,就是“大”得很。不管什麼老師進來,都是坐在那裡“按兵不動”,從沒有“起立”、“坐下”這些繁瑣;即使課堂發言,也是穩穩地坐在那裡,說話也並不怎么規範,有的聲音細小,有的吞吞吐吐,但無不率真坦誠,直抒胸臆,像在自己家裡一樣自然、隨意。
中國教師平時主要是坐在辦公室里的,只在上課的時候不斷地變換著教室,學生倒是一直呆在同一個教室里;而美國的中學則恰恰相反,教師是固定在同一間教室的,而學生則走班上課。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中國的學生固定在一間教室卻總感到教室是老師的,美國的學生則不管到了哪間教室,那間教室就成了他們“自己的”教室。
我曾經就此事請教過一位美國的中學校長,她告訴我,她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要讓學生知道,這是他們的教室,而不是老師的教室。
我又就此事請教一位美國的中學教師:如何才能讓學生感到教室是他們的,這位老師說了兩個字:尊重。真是一語道破“天機”!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個性,尊重他們的處境,傾聽他們的聲音,和著他們的心跳想事情、做事情,教室里就會變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有意思!一件如此複雜的事情,解決的辦法又是如此簡單。我想起了我在許多國家的學生中做的一個問卷調查,在“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老師”的答案中,絕大多數學生都把“尊重每一位學生”列為喜歡老師的第一個理由,即使中國的學生也毫不例外。原來,尊重這把鑰匙竟能打開教育中這么多的鐵鎖,這真該引起我們認真地思索。
後來,在我們一些優秀教師的課堂里,我發現了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當教師把教室變成學生自己的教室時,學生同時也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教室里遇到的問題就是他們自己的問題,而不是老師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自己去解決。這樣一來,他們的責任心也隨之而來,尊重這把鑰匙竟又開了一把塵封的鎖頭。
可見,尊重是開展一切教育活動的基本前提。 P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