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大學生音樂鑑賞》
《大學生音樂鑑賞》體現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把“音樂基礎知識”、“音樂欣賞入門”、“中國民間音樂欣賞”、“西方音樂欣賞”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以中國民間音樂為基礎,讓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各地的民歌、器樂、曲藝等特點的同時,了解中華優秀文化之豐富。通過了解吸納中外優秀音樂作品,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提高審美素養,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基本信息
- 名稱:《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大學生音樂鑑賞》
- 作者:鄧睿卓,劉輝華 編
- 類別:圖書 > 勵志與成功 > 青少年勵志/大學生指南
- 價格:22.80
- 語種:中文
- ISBN:9787122061003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143頁
- 開本:16開
- 出版時間:2010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大學生音樂鑑賞》可作為各高職高專院校音樂課的選修教材,還可供廣大音樂愛好者閱讀參考。
目錄
音樂入門篇第一章音樂基礎第一節簡譜、五線譜第二節音樂的表現手段第三節人聲聲部的劃分及演唱特點中國民族音樂篇第二章中國民歌第一節民歌的發展第二節漢族民歌的體裁分類及特點第三節中國民歌風格色彩分布特點第三章中國民族器樂第一節民族器樂的發展第二節民族器樂的分類第三節中國民族器樂欣賞第四章廣東民間音樂第一節廣東民歌第二節廣東民樂第五章中國近現代音樂第一節聲樂作品欣賞第二節器樂作品欣賞第三節其他藝術形式第六章中國戲曲、曲藝音樂第一節中國戲曲第二節中國曲藝西洋音樂篇第七章西方音樂的發展與作品欣賞第一節西洋樂器介紹及常見樂隊編制第二節各時期的音樂特點第三節西方音樂作品欣賞第四節西方常見曲種參考文獻
前言
中國自古有“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傳統。孔子將音樂列為四行之一。中國有“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樂也”的說法,可見中國的傳統思想是將“人品”與“樂品”放在同等地位的。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為: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說透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說明音樂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為了發揮音樂在當代社會中的作用,美國於1967年7月、8月間在唐歌伍德召開了音樂教育會議,並在會後發表了著名的唐歌伍德宣言。宣言認為“教育必須把生活的藝術、個性的建構和創造性的培養作為主要目的。鑒於學習音樂對實現這些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倡議把音樂置於學校課程的核心。”宣言同時指出:“藝術使人類歷史上的美學傳統得以延續。音樂與其它藝術從根本上講大都是非語言的,它們在人對個性和自我實現的追求中接近人的社會、心理和生活的根基。”因此,中國小和大學應該為從學前到成人或繼續教育的各種音樂教育提供充分的時間。唐歌伍德宣言將美國的音樂教育推向了新的階段。高校是傳播文化的重要陣地,理應成為文化建設的“橋頭堡”,但由於商品經濟的影響,網路中某些消極頹廢東西的巨大衝擊,我們中有些同學不真正理解文化的深刻內涵,有時甚至良莠不分,美醜不辨,對於主流文化,精品文化不屑一顧。現在的學校教育不僅應重視專業課程和技能的培養,更應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非常看重個人全面的、綜合素養。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著眼於全面提高青年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的音樂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其分別定位為樂以輔德、樂以益智、樂以促體、樂以怡情。西方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文化的最後成果是人格。”2006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使“音樂欣賞”正式成為高等學校非音樂類專業教學計畫中的八門藝術類限選課程之一,教育部在該檔案中強調:公共藝術課程是為了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多元文化教育不僅是世界音樂教育的新潮流,更是新世紀音樂文化方面的一個新起點,我國教育界已經認識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欣賞音樂時,應中西兼聽,對於世界各國的音樂,應該了解,以開闊視野,增進知識。特別是歐洲文藝復興後逐漸發展起來的西洋音樂,不論在題材上,創作方法上、形式上、體裁上的豐富性和嚴密性上都已達到相當完美的境地。在技法理論的建設上也確實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系統化。它在世界音樂發展進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使讀者能更好地欣賞、理解音樂,本書按音樂入門篇、中國民族音樂篇、西洋音樂篇三大類,共七章進行編寫。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突出基礎性內容,學生容易入門。教材做到圖文並茂,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了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教材的編寫上突出了對中國民間音樂的欣賞學習。作為中國人,應該對自己的民族音樂,民間音樂有更深的感情和廣泛的了解。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長期耕耘在這塊土地上,各自創造了自己燦爛的文化。因此,通過教學,使學生領略中國傳統音樂之美,了解中國民族文化的優秀和豐富,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用民族音樂陶冶學生的性情,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提高學生的民族心理素質,傳承、創新民族文化。去積極地傾聽音樂吧,它會使你品格高潔、性情儒雅,會使你的生活美輪美奐、情趣昂然。
精彩書摘
(二)節拍節拍是按拍號要求相隔一定時間反覆出現重音的模式,它是固定的強弱音循環重複的序列。每一種節拍都由時值固定的單位構成,這種節拍單位叫做拍子。拍子的時值可以是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也可以是八分音符。節拍通常用分數來標記,它的含義是例如2/4“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兩拍”,或簡單地說“每小節有兩個四分音符”。比較常見的拍子有:2/2、2/4、4/4、4/8等,這些拍是對稱的,帶有行進的特點;3/4、3/8、6/4、6/8等;它們聽上去帶有旋轉性,因此常常和舞曲有關。在樂譜上標記節拍的方法,除了上面這些“2/4、3/4”以外,還有小節線,這短短的垂直線,將音符隔成一個個有規律的強弱交替的單位,看起來很直觀。通常小節線後面的第一拍是強拍,如2/4,這是進行曲常見的節奏,它是-強-弱的交替,而3/4,則是一強兩弱的交替;4/4,是強-弱,次強-弱;6/8,是強-弱-弱;次強-弱-弱。節奏和節拍是音樂作品的重要表現形式,在音樂的進行中是同時存在的。音樂離不開節奏,節奏同樣離不開節拍。正如節奏離開了節拍將成為無強弱對比的和無組織的一群長短不同的音符,在音樂上的意義也將不明確。如《春之祭》中《春之輪舞》,它的第一小節是5/4拍,第二小節是7/4拍,第三至第五小節是6/4拍,第六小節又是5/4拍,如此頻繁的變化,給人以非常不穩定的感覺。而由於這裡的強拍不突出,所以給人的整體感覺是鬆散的,缺少推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