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艾學蛟,管理學博士,著名危機管理專家,中國危機管理教學專家,中國危機公關品牌聯盟秘書長,北京大學危機管理課題組組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EHBA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危機傳播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工商聯常年特聘危機管理培訓和諮詢專家。艾學蛟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企業危機管理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為眾多企業指點迷津、化解危機,提供危機解決之道。
目錄
第一章 袁寶璟天堂與地獄的生死輪迴第二章 唐萬新資本狂人的冒險遊戲
第三章 孫大午民營企業家融資之難
第四章 楊斌“烏托邦”鬧劇的始作俑者
第五章 周偉彬再次踏進稅務門
第六章 顧雛軍從風光無限到四面楚歌
第七章 喬金嶺誰動了他生命中的乳酪
第八章 吳志劍是首富還是詐欺犯
第九章 張良賓資本市場沉浮中的陌生人
第十章 周正毅“資本市場彗心”的隕落
前言
最不願回憶的,往往最有價值對改革的頂禮膜拜在些許質疑中迅速蔓延開來,消費欲望不斷膨脹,一場空間的經濟變革在短短三十年時間裡,就造成了鴻溝巨大的階層分野。
富豪群體就在這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時間荒原中騰空而出。不可否認,這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群體,的確擁有一些積極且顯著的不同之處。如對於改革的熱情擁護,創富驅使下一往無前的勇氣,尋找市場盲點的執著與堅韌,嘗試向西方的百年品牌企業靠攏等。他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為中國提供了數量龐大的就業機會。
富豪群體中不止是王者。還有一些富豪,在富豪榜上一度風光,但卻未能逃脫失足跌下的厄運:
袁寶璟雇兇殺人,與法律狹路相逢,買命無果,魂歸黃泉;唐萬新擴張無度,成為坐在火山口上的理想者,轉動資本魔方反陷囹圄;不會攀附權貴的孫大午,受困融資,因挑戰融資底線遭遇法律拷問;孤兒楊斌上演?烏托邦”鬧劇,頭頂“騙子”的帽子黯然退出;億萬富翁周偉彬只見財富不見其道,栽進稅務門;顧雛軍,格林柯爾系的締造者,布好了所有的局,卻被郎鹹平的一支筆攪得七零八落;喬金嶺,外人看來恰是功成名就時,出人意料地以自殺的方式終結了自己的前程;湖南首富吳志劍,其政華集團只是一個靠銀行貸款“輸血”的“吸血公司”;“西南第一富豪”張良賓因違規擔保而焦頭爛額;上海首富周正毅背負累累原罪……
最不願意回憶的,往往最有價值。
浮華悲涼的故事不斷交錯,我們更願意對光鮮亮麗的商業描述一再重複,卻對失敗的印記諱莫如深,似乎只要一揭開傷疤,傷疤就能復活,把現實攪得人仰馬翻。如果我們繼續隱瞞,不願正視,我們可能會兩次走進同一條挫敗的河流。
中國富豪落榜,不能簡單以劣根性與貪婪概括。
一方面,源於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伴隨超常規發展的,是制度“摸著石頭過河”,是不斷的蛻變、轉型與“試錯”。制度尚且如此,更何況企業家個人。很多企業家羽翼並不豐滿,盔甲並不堅硬。他們既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應對制度的不確定性,還要接受市場變幻、對手殘酷的考驗。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企業家群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銷聲匿跡,使得原本就不夠堅韌的企業家精神一度斷裂。改革開放之後的企業家群體,幾乎是從天而降,並未接受商業精神的薰染。相反,一種新的價值焦慮正悄悄發生。傳統的價值觀與信仰,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撤退。新的價值觀,卻遲遲未來。我們不斷地用西方古老的、時髦的、基業常青的概念,來武裝我們的頭腦。可是,我們似乎只是在皮毛之地徘徊,我們實在很難洞察與我們膚色、語言不同的人的靈魂。
不否認,中國的企業家群體,也包括落榜的富豪們,具備激情十足、敢闖敢沖、擅長學習、逐漸富於市場契約精神等優秀品質,但這還遠遠不夠,時代的養分,還不足以讓這個年輕的企業家群體一夜長大。
除了制度缺陷,相當一大部分落榜富豪具有致命的缺陷:對成功過度痴迷,熱衷於一夜暴富;一擁有財富,就牢牢粘上“大富驕橫,以暴制暴”的富豪法則;野蠻生長過頭,患上“鑽法律、制度空子”的依賴症……
本雅明在《經驗與貧乏》中告誡我們,“我們變得貧乏了。人類遺產被我們一件件交了出去,常常只以百分之一的價值押在當鋪里,目的僅僅是為了換得‘現實’這點零花錢”。我們不能對危險的局勢視而不見,記住過往的教訓,我們獲得的就不止百分之一的價值。
精彩書摘
一個外來的和尚胡潤為中國定身打造的百富榜單上。悉數落人法網的知名企業家,哪一個不是商界精英,哪一個不是長袖善舞,創下財富傳奇,哪一個不把經營經讀得滾瓜爛熟。又有多少人站在他們的影子下、光環中,仰望他們在商海的大智慧、大氣魄與大手筆。袁寶璟亦是叱吒商海的行業新貴,在他的人生字典中,財富寫滿字裡行間,令多少追求富貴的人望其項背。
提及袁寶璟,很多人都稱其是苦孩子。他出生於遼陽市一個貧窮家庭,全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勉強餬口,無奈之下,排行老三的他被寄養到鄉下親戚家中。寄人籬下的袁寶璟一直過著半農半讀的生活,直到1985年袁寶璟如願以償考入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才開始了人生的希望之旅。但袁寶璟大學的生活依然艱難,與其後來的富甲一方相比,無疑是冰火兩重天。沒有富爸爸,也沒有貴人的慷慨解囊,貧窮如影隨形,使得在象牙塔里的他整日四處奔波,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字——錢。為了掙錢,他以每萬字2塊錢的“計件工資制”給教授抄書稿,無怨無悔;他以每千個5塊錢的“佣金”給公司填寫信封,堅持不懈;他從不敢主動退出學校體育運動會,僅僅是為了每天兩毛錢的一伙食補貼;四年的空閒時間,袁寶璟絲毫不敢懈怠,見縫插針,一有空閒時間就倒賣賀年卡、明信片;每逢放假回校,總不忘把從家鄉帶來的特產擺到校園,從中賺回家的火車票錢;他用掙來的錢買了一輛舊三輪車,為京城雜貨店配送油、鹽、醬、醋等快速消費品,風雨無阻;他還推銷過天龍、天橋的股票,那時在北京崇文門、玄武門一帶,總有人看到一個男孩賣白菜般沿街叫賣股票……
對於袁寶璟,苦難並未讓他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反而成為他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上帝是公平的,在把苦難撒向人間的時候,也準備好了厚重的回報等著勇敢者去拿。苦難鍛鍊了他的意志,與此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為他日後超人的經商才能積蓄力量。忙於在校園為錢不斷穿梭的袁寶璟,始終不忘學生的天職——學習。在大學校園的角落裡,總能捕捉到他埋頭苦讀的身影,他的內心深處對經濟總有難以言狀的嚮往與憧憬,經常到人民大學去旁聽一些經濟類課程,大學四年的學業結束的時候,其經濟理論水平甚至超越了經濟專業的學生。對經濟如饑似渴地學習,也為他後來在商海的如魚得水增添了砝碼。
窮則變,變則通。苦行僧般的大學生活,讓袁寶璟明白了於芸芸眾生中獲得一席生存空間的意義,毫無背景的他除了自我推銷別無他擇。1989年畢業前夕,當很多大學生在校園裡守株待兔,等待用人單位像對待香餑餑般將其錄用時,袁寶瓊已背起背包,開始了漫漫自薦路。從北京的建國門開始,一家家大公司、銀行,袁寶璟敲門、問候、遞上自我推薦表,毫無厭倦地重複只為了換得一紙就業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中國建設銀行似乎看出了袁寶璟是只潛力股,接納了這位毛遂自薦的年輕人。
捧得鐵飯碗的袁寶璟,一直在北京郊區懷柔縣支行信貸科鍛鍊,娶妻生子、養家餬口,三年的銀行生涯,袁寶璟走的是一條平淡之路。當然,即使日子波瀾不驚,也總會有珍珠在沙灘上熠熠生輝。在中國建設銀行證券部里,袁寶瓊在中國證券市場創下連某些證券前輩也望塵莫及的紀錄,曾在一天之內成交證券高達6700萬元。
小試牛刀,即有石破天驚之舉。袁寶琛顯然不安分於偏居建行一隅,更不滿足於繼續平淡無奇的生活。改變現狀,突破人生瓶頸的想法日益清晰、強烈,讓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人生到了岔路口,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難免會讓人之徘徊猶豫。對於袁寶璟,左邊的風景是捧著人人羨慕的鐵飯碗,盡享天倫之樂,簡單的幸福再加之簡單的生活;右邊的風景則充滿了未知,改革開放的號角剛剛吹響,很多下海者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或許能淘到金子,或許一敗塗地、血本無歸。嫻熟證券規則的袁寶璟同樣懂得風險與收益的正向相關性,高收益總是伴隨著高風險,右邊的風景固然璇旎秀麗,但風光無限處皆在險峰。經過權衡,不甘為人後的袁寶璟還是選擇砸破鐵碗飯,加入經濟汪洋中第一個吃螃蟹者的行列,而這經濟汪洋到底深淺幾許,誰也不知道。
1992年,袁寶璟以20萬元啟動資金,在懷柔註冊了建吳實業發展公司。他用10萬元購買黑小麥的專利,以5萬元向當地農民租了300畝地,半年後,袁寶璟通過出售麥種,變魔術般賺了200萬元。有了200萬元作為種子資金,袁寶璟開始轉戰上海證券市場,在一個熟悉的領域,袁寶璟更懂得如何捕捉商機、規避風險,玩轉資本魔方。在袁寶璟的資本遊戲中,最為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的借船出海之道,建昊實業先以資金購買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權,然後進行重組,等到行業利好時就脫手轉賣,一進一出,淨賺5000萬元,袁寶璟也由此戴上“中國股票第一人”的冠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