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本書是美國著名哲學社會科學家詹姆斯•麥格留戈•伯恩斯的代表作之一。在本書中,作者運用豐富的資料,以開闊的視野,新的方法和新的角度,對世界東西方各國的領袖人物和領導行為進行了跨文化,跨時代的理論概述和論證描述,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啟發性和新穎性。該書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見到的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較高權威性和系統研究領袖地位、領袖品格、領導才能及其形成因素以及領袖集團的學術專著。
領袖的“角色”
本書所說的“領袖”是指客觀存在於組織中的如下三種特殊“領袖角色”之總稱:
第一種角色是對組織精神穹宇的締造、詮釋和演繹。當然,這種角度有可能是由“官方”主導的,也有可能是“民間”自發形成的。無論哪一種形式,本書都稱之為“精神領袖”。需要說明的是,後者即是在“非苖即草”的原理(詳見本書第二章)下產生的“民間的”精神領袖。
第二種角色是對組織的內部控制權——本書稱之為“內權”的行使。本書稱之為“組織領袖”或“法定領袖”,它們擁有組織賦予的法定權力。
第三種角色是行使某種特殊的權力,做出相應的判斷和決策,影響組織的對外行為和前進方向——本書稱之為“外權”。本書稱之“外權領袖”。外權領袖通常是內權領袖的延伸,也有可能是根據內權領袖的特殊授權,如智囊或幕僚。
人們通常所說的“領袖”是相對於“追隨者”的一個概念。本書中“領袖”一詞的概念與“追隨者”無關。必須強調的是,作為特定“角色”的“領袖”是一種客觀的和必然的存在。如果組織官方無人能有效地扮演這三種角色,那么總會有人自然和自發地成為其中的一種或兩種——全部或部分地實際充當著民間的領袖。但是,自發形成的民間領袖完全有可能產生背離組織本身的意志和利益的影響力。最為理想的狀態是組織的管理者集精神領袖、內權領袖和外權領袖為一身——“三位一體”。
讀者推薦
在書的序言,伯恩斯指出了領袖危機,他說:“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中,一個最為普遍的渴望便是對強有力的富有創造性的領導的渴求。”於是作者希望能夠通過尋求對領袖現象作出解釋的人的本源和社會化模式,解決“技巧和天資還起作用嗎?我們能把領袖與純粹的權力行使者區別開來嗎?”等等問題,藉以形成一種有關政治領袖的總體理論,使其具有實際意義。
書的第一部分從權力和意圖的角度提出了領袖的概念,第二部分則從心理根源,社會根源,政治根源三個方面揭示了領袖的起源。兩個部分可以用兩個關鍵字聯繫(非概括),一為(掌握)權力,一為(需要)權威。權力和權威隱藏於經濟社會和其他資源中,集中體現為機構,技術,聯盟,憲法,規則,傳統,選票,金錢,地位,信息,情報,天才,手腕等等。
書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別介紹了變革型領袖和交易型領袖。這兩種領袖類型是根據領袖與追隨者關係的形式加以區分的。交易型的權力基礎是作為砝碼而相互聯繫的,而變革型中領袖與追隨者是為共同的目的提供相互支持,並最終形成一種道義上的關係。領袖與追隨者從事共同的事業,他們相互依存,興衰與共,他們一起分享計畫變革帶來的成果。人們能夠被提高到更好的自我境界這一點,是變革型領袖的奧秘。變革型領袖又可以分為知識性領袖(提供作為道德力量的思想觀念),改革型領袖,革命型領袖,英雄與思想家(英雄型領袖與意識形態型領袖);而交易型領袖可細分為輿論型,群體型,政黨型,立法型,行政型5種類型領袖。
而該書的在道德上和實踐上的核心是變革型領導,它有三個主要支點:
第一,領導應當被定義為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應當區分交易型領導與變革型領導;
第三,變革型領導應當是一種道德領導。
在這本書的最後,作者將領袖置放到決策制定者的地位,定義了關於領袖的一般理論,並以設問的形式提出誰的領袖,領向何方的問題。就誰的領袖領向何方這一問題,作者從領袖(尤其是變革型領袖)的定義出發,著眼於領導的含義(領袖與追隨者之間的關係),提出“從棋子變成象棋”概念,同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這一歷史觀有相近之處。
以上僅僅是擺出框架,似乎是簡單直白的,似乎是如此而已。但作者令人佩服之處就在於運用豐富的資料,以開闊的視野,以新的方法和從新的角度,對世界東西方各國的領袖人物和領導行為進行了“跨文化跨時代”的理論概括和時政描述,特別是在運用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知識研究領袖和領袖集團方面提出了許多深刻獨到的見解,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啟發性和新穎性(譯校者的話)。用“字字珠璣”來概括並不為過,有時候,一小段話就足以讓人品味良久,真是“一沙礫一世界”。同時,作為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普利茲獎和國家圖書獎獲得者伯恩斯取得迄今為止最高成就的著作,這本書值得反覆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