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童記》

國小在村子北邊,是用一座古老的道觀改造成的。 我們村本來沒有名字,人們就以這座道觀的名字來稱呼我們的村子。 我們村子就是重陽宮的西北方向的一座道觀,名曰慶貞庵,住的是清一色女道士。

類型:網路小說

作者:關中浪子

內容介紹

我五歲那年春天,被母親送進了村裡的小校。

原因很簡單,我在姑父爺的漿水引子裡摻了涼水。

漿水菜是關中道上鄉下人的一種家常酸菜,我們慶貞庵的人一年到頭頓頓都離不開它。那時用來做漿水菜的絕大部分是從田野里挖回來的野菜,如薺薺菜、麥皮、刺金牙、灰灰菜等等,很少有人用蔬菜來做漿水菜——蔬菜一般是用來細吃,炒菜或涼拌。把野菜洗淨後放在鍋里用開水一煮,快熟的時候和上一點麥麵糊糊進去,在野菜煮熟後連湯一起舀到瓷缸或盆者里,往裡再加少許醋,把瓷缸或盆用東西蓋得嚴嚴實實,捂上半天就發酵就成了漿水菜(冬天時間則需要更長一些時間)。但這時還不是真正的漿水菜,雖然吃起來也有點酸,但那種酸味明顯是一種醋味。在做第二次的時候,菜煮熟後就不能往裡面加醋了,而是要往裡面添一點漿水湯,做為發酵的引子,放上半天就可以了,這時候的酸味和醋的酸味是完全不同的,這才是地地道道的漿水菜的酸味。一般情況下,如果自己家裡沒有漿水菜,就可以到鄰居家索要一點漿水湯來做引子。當然,使用這種引子有一個前提:引子裡絕對不能摻一丁點兒涼水,不然漿水菜就要起白花花,吃不成了。在姑父爺來我家舀漿水引子時,出於惡作劇的目的,我偷偷地往裡面摻了點涼水,姑父爺家的漿水菜就起了白花花。這在村里就成了不可饒恕的彌天大罪

作為懲罰,母親將我提前送進了村裡的國小。

那一天天色陰沉沉的,空氣中透著陣陣寒意。我垂頭喪氣地跟在母親的身後,沿著坑坑坑窪窪的鄉村大路,踢踏著凍土向國小走去。出了村子往北一拐,遠遠地望見了一群破舊而偉岸的建築——那就是村裡的國小,也是我當時心目中最光輝燦爛的建築。

國小在村子北邊,是用一座古老的道觀改造成的。這座道觀靠著大路,坐落在一個巨大的高高的土台上,由四堵一人高的紅牆圍著。厚厚的木製大門塗著純一色的朱紅,但已是斑斑駁駁,不知是磕碰的還是自然脫落的。大門口蹲著兩頭巨大的石獅,煞是威風。紅色圍牆頂上覆蓋著色彩斑斕的琉璃瓦。紅牆上赫然用白灰書寫著兩排標語,一邊是:“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另一邊是:“提高警惕,保衛祖國”。

這座道觀就是慶貞庵。我們村本來沒有名字,人們就以這座道觀的名字來稱呼我們的村子。據說,元朝時由於全真教是國教,作為全真教的祖庭——重陽宮興盛至極,重陽宮周圍方圓幾十里全是道觀。我們村子就是重陽宮的西北方向的一座道觀,名曰慶貞庵,住的是清一色女道士。這些女道士專為重陽宮的道士從事縫補漿洗。不知何時,慶貞庵周圍形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村落。我因此常常懷疑,我們是不是當年那些不守清規戒律的道姑的後代。

現在的慶貞庵,已沒有了香菸繚繞,沒有了晨鐘暮鼓,沒有了清幽寧靜。每天早晨從紅牆綠瓦裡面傳出的陣琅琅讀書聲,在極力向人們證明這裡是一所學校,而不是一座道觀。

和母親走進了學校,也就等於走進了道觀。道觀由正殿和幾個副殿組成。副殿和周周圍的瓦房就是教室和老師的辦公室。道觀正殿前面有一片寬闊的空地,空地上立著兩個木製的籃球架,還擺著幾個用水泥板搭起來的桌球台,於是就像模像樣地成了操場。正殿的位置最高,房檐下高高地掛著一隻巨大的銹跡斑斑的鐵鐘,從鍾里垂下來一條大拇指粗細的麻繩,斜斜地掛在牆上的一個木橛子上。據說這鐘原來是用來召喚道姑們集合、吃飯的,現在用來做上課鈴。正殿大門兩側的牆上,用白灰在土牆上寫著標語,左邊是“團結緊張”,右邊是“嚴肅活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