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學驪珠字音校注》

《韻學驪珠字音校注》《韻學驪珠字音校注》
《韻學驪珠字音校注》是金升榮先生編著的文學曲韻校注作品集。本編以中華書局2003年3月影印再版的清光緒十八年(1892)華亭顧文善窬刊本《韻學驪珠)屬校注底本。原書分上、下二卷合耵,本褊不分。原書有自序和他序多篇,並有凡例敷頁,一概略去,均請查閱原書。該書集於2013年10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品簡介

本編只封所收韻字的音、羲、形校注,封於原著的版本及相關序跋資料都不在範圍內。凡輿字音無本質意義的內容不關注。
本編以國際音標注音。原窨分別琵有“宮”、“商”、“角”、“徵”、“羽”、“燮富”、“燮徽”五音(七音)名及“清”、“濁”、“陰”、“踢”、“膾踢合”、“穿牙”、“撮口”、“滿口”等字,一概略去,聲母類型和性質及介音情況均見音標區別(詳見下《三、術語析要》)。

作品導讀


最早的曲韻害是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此前的戲曲沒有韻書,“韻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中原音韻•自序》)早期南戲當亦如此。但這裡所說的“自然之音”、“天下之語”並非雜亂無章,而是由因而來的通語——中州韻。《中原音韻》就是封當時流行、並在北曲表演中使用的這種通語的記錄整理。關於《中原音韻》話音基礎,據李新奎研究,是宋元時的汴洛方音(見《<中塚音韻>音系研究》)。這個判斷主調是封的:即使《中原音韻》調查編纂時,大都(令北京)音已如此,就中州韻基楚音是汴洛方音也不會錯。南戲雖然也是這種通語,但因它最初我生、我展、流行在浙江,在語言音韻上當為帶有比北曲略早特點的汴洛音。從歷史層次來說,南戲輿北曲都是中州韻近代音。如果再把近代音分為四期,那末:南戲音韻是第一期(早期)近代音:《中原音韻》是第二期近代音:南北曲是第三期近代音:地方威音韻焉第四代近代音。南戲在後歷史中被割為南曲,但比起後東四大聲腔的“南曲”——水磨腔的南曲,其音韻是有點不同的。如家麻、車遮、歌戈三韻互押,說明那時三韻韻母的讀音相同或相近。但這僅是個別圈題,其他各韻,南戲輿水磨腔都已一致了。把個別同題作特殊魔理外,南戲的整個音系框格也是被看作輿崑曲相同的曲白音韻的。所以,一部完整的崖曲(南曲)字韻署,應當也是一部南威字韻害。

基本資訊

作者:金升榮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址:北京市豐台區六裡橋北裡甲1號
責任編輯:紅玉
開本:889×1194mm1/32
字數:200千字
印張:9
版次:201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48.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