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譚飛 著
出 版 社: 大眾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245
印刷時間:
開本: 16開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802402690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藝術 >> 影視藝術 >> 影視理論
編輯推薦
著名導演(馮小剛)作序推薦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推薦並跋
張國立 高希希 海岩 黃健翔 許戈輝 陸毅 林心如 陳坤 劉儀偉 李承鵬 司馬南 孟廣美 等50餘位名人強力推薦
文化韻、娛樂神、頑童心,在嬉笑怒罵中展示深度。
一個行走在圈兒里的文字使者
——譚飛
一個行走在圈兒里的文字使者
他的有些觀點,別人不一定都贊成,但一定會重視他的論證過程,文字工作者也要“非誠勿擾”,只有帶著真誠寫作,才可能受人尊重。
馮小剛
譚飛怎么寫其他的人我沒細看,不好評論,但譚飛說我可能成為中國最賣座的商業電影導演,這太不靠譜了,或者說這完全不可能,因為那不是我的理想。希望譚飛轉型成功,文章更睿智,事業更順利。
張國立
譚飛的文字詼諧幽默,我喜歡讀,希望他成為娛樂圈的大才子。
高希希
譚飛的評論特點大概就在“非典型性”幾個字上,語言生動詼諧,讓人耳目一新。
海岩
譚飛的文字視角獨到,語言詼諧,在娛樂大眾的同時,自得其樂。
鄭淵潔
譚飛的評論文章總能給人以啟迪,徜徉其中,流連忘返,這些文字總有些營養適合讀者,當然,也適合我。
陸毅
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恩齊!縱觀會讀心之人,都會但觀己過,待人以敬!時光荏苒,讓歲月磨礪掉文字表面的銳利,還之以敦厚的共鳴與包容!譚飛先生的文字有質感,詼諧靜默,亦動亦靜,讓人內心首肯之餘坦然一笑!特薦之!
陳坤
一個善於用文字剖析人性,善於觀察的人,往往一針見血,自動到位。
林心如
內容簡介
收入此集的七十幾篇短文,可以視之為影視以及文化隨筆,既有評論當下影視以及娛樂圈種種現象的——由影視作品到從事影視創作的導演、演員,也有對各種文化現象進行口評的。讀之視野大開,興味盎然,大有當年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誇大家之作的“豁人耳目”、“沁人心脾”之感。
作者簡介
譚飛:男,蜀人,三張多,學中文,刨根問底型,時常娛樂,偶爾嚴肅,愛書碟美女,飛樂娛樂副總裁。
目錄
序:豁人耳目沁人心脾(何鎮邦)
序:文字工作者也要“非誠勿擾”(馮小剛)
自序:我看譚飛
影像痣
史蒂芬·周式自戀主義
華麗噪音擾亂馮小剛野心
閨怨章子怡的上海秘辛
女人變態那是男人逼的
重慶工廠、情慾以及貓之死
神聖與苟且的極端對比
一段痛史的結案陳辭
景泰藍“花瓶”點綴的濫俗風雲
憨豆揭了坎城電影節的西洋鏡
簡單力量和它的偉大之處
愛情花開霍亂中
關於東北亂燉與《意亂情迷》的長相問題
周氏食譜與洋蔥甜麥圈
物慾時代的影畫神經試劑
“人性的,更人性的”賈樟柯
陳可辛告訴你什麼是兄弟鬩牆
全球化語境下的金箍棒
拯救口碑,還是拯救“封建”?
拯救光榮——以老兵之名
熊貓打虎,冬粉變偶像
《赤壁》引發的腦僵現象
影人志
吟唱,在午後的悶騷里
人人都愛ANG LEE
文藝女青年徐靜蕾的成功秘訣
對金城武的另類歧視
張國榮隕落:明星制最大的成本支出
誰知道李麗珍啟蒙了多少粉嫩男人
流淚的硬漢最真實
光頭李進的精神“裸奔”
以樂之名。以琴之名。
假如小宋佳不叫小宋佳
終究悲哀的出口轉內銷
見過全智賢,一夜無艷夢
小瞧誰,都不能小瞧了章子怡
打給張國立的601個電話
不是王寶強一個人在戰鬥
甚么江湖
湯唯的問題在於無“裸替”可用
蘇東坡的軟文讓小喬很值錢
黃金寶黃金榮黃金甲
葉錦添沒大逆不道
被預約的暗地妖嬈
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
歡迎,歡迎瓊瑤奶奶重歸江湖
打翻了一壇陳年醋
文娛界終於跟國際接軌了
國學大師的高門檻
震後,幼稚的許知遠與撒嬌的余秋雨
匕首投槍
一頭獨立特行的豬
關於“偽善”的終極PK
至少,韓寒還比較真
小s的尺度與周渝民的尷尬
周杰倫歌詞在推廣中國古典文化嗎?
誰幫賈平凹嫖的娼?
《鹿鼎記》之一地雞毛版
科恩兄弟啟示錄
馬悅然的智力
秀·逗
李宇春當戶織?
06年超女流行露底及其他
尚三奪冠到底動了誰的神經?
嘆紅樓:芸芸眾生里誰是夢中人
業餘超女的蒙娜麗莎微笑
阿穆隆是誰?
蔫狠男人
蔫狠男人的“前世今生”
“好男兒”是皮,“蔫狠男人”是瓤
蔫狠男人郭濤:讓《瘋狂的石頭》終極瘋狂
“蔫狠男人”比“花樣美男”更討人喜歡(楊若兮)
蔫狠男人之七宗罪(劉威葳)
別把蔫狠男人捧上天(董路)
別把“蔫狠男”和“猥瑣男”混為一談(曾子航)
譚飛的物質結構
譚飛的閱讀人生——《新華書目報》專訪
譚飛,遊走在娛樂圈(北京青年周刊記者/高鵬)
戈輝手記(許戈輝)
在娛樂圈討生活(孟廣美)
朋·語
跋:在兩個世界之間
後記
書摘插圖
非典型性娛樂(影像痣)
史蒂芬·周,他得明白,他不需要、終究不是、永遠也成不了史蒂芬·史匹柏。
史蒂芬·周式自戀主義
當頭髮蓬亂、臉色蠟黃的周星馳被吊在斧頭幫總部時,面部充滿日本式驚竦感。《功夫》這張海報容易讓人聯想到恐怖片標桿之作《午夜凶鈴》。
當這個原來叫星仔,現在叫星爺的40多歲小個子跟前走紅劇集《霍元甲》中陳真扮演者梁小龍在一處虛擬的貧民窟中斗得天昏地暗的時候,《黑客帝國》般的特技居然讓一座居民樓鏤空而不倒。
《功夫》炫耀的是特技而不是演技;被強姦的除了觀眾的智商還有評論者的筆。
為了照顧內地市場,周星馳安排了馮小剛;為了照顧日本市場,《功夫》部分畫面及造型充滿東洋味;為了照顧歐美市場,周星弛花費不菲做特技。為了票房,他什麼都照顧到了,除了他自己。
周星弛這樣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動作場面的處理上,《夜宴》里太多天才了:章子怡、周迅、葛優、譚盾、郎朗、張靚穎,當然還有馮小剛。他不僅天才,還有野心。
華麗噪音擾亂馮小剛野心
乙酉年八月,秋風起,《夜宴》出,賀歲版馮小剛“薨”,張藝謀+陳凱歌版馮小剛“誕”,電影魏蜀吳三國有望渾然一體。
《夜宴》里有“海豚音”,也有“葛氏中音”。當厲帝用他那獨特的嗓音對侄兒無鸞說出“天才的藝術家,朕很欣慰”。
我卻找不到任何欣慰的理由,我很想抖落一身雞皮疙瘩突然衝到外面去,買一張郎朗的鋼琴獨奏CD,然後戴上耳機聽,這遠比華麗的噪音讓我舒服。郎朗是天才,無鸞還不像。
《夜宴》里太多天才了:章子怡、周迅、葛優、譚盾、郎朗、張靚穎,當然還有馮小剛。他不僅天才,還有野心,這野心仿《夜宴》里半古半今半中半歐的台詞表述,就是:“汝等千萬別得意,朕也能拍出很有文化有內涵場景大的古裝電影,還帶武打,看傻你們丫的!”
有些人確實看傻了,因為他們看到了“大段大段有賣弄嫌疑的歌舞伎表演”,看到了‘‘殷隼像擁抱情人一樣擁抱親妹妹青女”,看到了“幽州節度使裴洪被杖斃的血腥過程”,看到了“青女突然出現在戒備森嚴的夜宴現場”,看到了“千辛萬苦奪了皇位卻剎那間為愛情自盡的厲帝”。桑拿愛好者甚至還能看到“厲帝為婉後推油”的庸俗場面,用民間的話說,這些香艷場面集多位男女皇帝宮闈生活於一體,肉香撲鼻。
如果不帶偏見地看,《夜宴》依稀能覓到黑澤明、李安的影子,影像效果無可挑剔,情節漏洞掩蓋不了它對敘事的追求,而且它顯然還是站在了《十面埋伏》《無極》的肩上呈顧盼自雄狀。《夜宴》文本不需要過多的自我辯護,它的情節發展總的來說還算能自圓其說,有鋪墊也有高潮,有前因也有後果。厲帝的性格塑造雖然明顯前後矛盾,缺乏必要邏輯性,但如美國佬麥可·法夸爾所總結的“瘋子、傻子、色情狂:歐洲王室共同特色”那樣,厲帝大概集合了“瘋子、傻子、色情狂”三大東西方皇帝的普遍特點,人格徹底分裂,因此無規可循。
演員普遍表現不錯,但馮氏野心基石應該是瞅準了《夜宴》故事比他想PK的那些人編得順,他一定是想把“講故事能力比拼”作為自己大師之路的才藝展示環節,設計得不錯,無奈失之桑榆。一方面故事講得還算有技巧,另一方面馮氏電影殺手鐧——“台詞”卻成了《夜宴》最大軟肋,專業人士與普通觀眾的認知差異導致以辭害意,引誘大部分觀眾陷入前後不一台詞的輾轉糾纏、情緒翻覆中,進而忽略了馮小剛在講故事方面的努力。
《夜宴》笑場絕對正常,一個年齡達標、心智健全的觀眾在面對峨冠博帶的“冷幽默巨匠”葛優諸如“是復仇的xx帶你穿過了死亡山谷,是你的憂鬱打動了女人!”“我不學他!泱泱大國,誠信為本!”或者“我要說三個字!朝綱倫常、春秋大義、替天行道!”這些話時不笑出聲來,才有點不正常,或者極度缺乏幽默感。
馮小剛不該心存給觀眾“發放口罩”的想法。如果《夜宴》是一出北京人藝劇場上演的話劇,觀眾可能不會為裡面如滔滔江水的泛歐化句子捧腹,但《夜宴》的身份是“大眾消費品”,它就一定會在大眾的眼睛和口水裡接受評判。笑與不笑,都是導演一己之力無法掌控的。
看到了努力,但或許這樣的努力方向並不適合——“下一站大師”的馮小剛在用勁的當口可能面臨“用力過猛”或“方向不對”局面。我的意思是:不用急,你已經成功俘獲過觀眾,沒必要那么著急證明你另一方面的能力。中國電影不可能為拿奧斯卡就大段大段克隆《賓虛》或《臥虎藏龍》;英格蘭隊也不可能為奪世界盃就馬上改為巴西隊打法。
最關鍵的是,假如馮小剛不再“思凡”,而一定要追求跟另兩人鑄模般“位列仙班”,中國電影會因為三位票房導演的“同質化”而失去新鮮感和活力。如果中國電影充斥著華麗噪音包裝的“古裝巨片”,這樣的個人野心,實在看不出有多少價值和意義。
呈現在我面前的《茉莉花開》,真實展現的是一段橫亘半世紀的三代閨怨女人的上海秘辛。一種閨怨,兩處焦慮。閨怨章子怡的上海秘辛
如果說張藝謀前御用“掌鏡”侯詠先生一心想拍一部遠超老謀子《搖啊搖》的上海電影,那一定是一庸俗的假設;如果說章子怡在《茉莉花開》里扭著腰肢唱歌是為了證明她可以做得比鞏俐在《搖啊搖》中更好,那一定是一陰暗的猜想。確切定義,呈現在我面前的《茉莉花開》實際上既不是蘇童的“江南婦女生活”,不是侯詠的“上海情愫”,也不是章子怡的“海上旖夢”。它真實展現的是一段橫亘半世紀的三代閨怨女人的上海秘辛。一種閨怨,兩處焦慮。
兩處焦慮當然指男人焦慮和生育焦慮,這也是所有身心正常女人都會遭遇的終極命題。只不過,放在上海女人這個特殊群體,上演於逼仄壓抑同時又充滿隱喻的上海閣樓,這兩處焦慮就顯得更為突出,更有戲劇性。這種戲劇性便成為《茉莉花開》的基石,《茉莉花開》的看點絕不僅僅是章子怡在大雨滂沱中獨自產子。被電影公司老闆始亂終棄的茉;無法生育唯有領養女兒的莉;被丈夫拋棄仍堅持生孩子的花。每一代女人都受了男人或後代影響至深,這種影響過程漫長,痕跡深刻。
在此過程中,每一個女人都受到了她上一代或兩代女性的思想、行為壓制,這種鉗制談不上“金枝欲孽”式封建,但絕對是“害怕重蹈覆轍”的長輩意識使然,內里還夾雜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母女之間或祖(母)孫(女)之間的微妙情結。待字閨中的如花女兒,孀居多年的母親,英俊有活力的未來女婿,毛巾、汗水、背心,這些因素在狹小舞台的尷尬與交融,讓《茉莉花開》擁有了細節的張力,也讓很多觀眾能回到過去重品特殊年代的另類真實。
“男人焦慮”始於“孟老闆”對“茉”的拋棄,喜歡水銀燈下生活的“茉”終敵不過“盂老闆”要捧紅她的誘惑,委身於這個講一口洋涇浜英語的男人,但戰事鏇即來臨“孟老闆”逃港,“茉”只得帶著身孕返回母家。“男人靠不住”從此成為“茉”的一生噩夢,特別是母親被“老白臉”所騙自殺後,“茉”心中對男人二字真正有了一生未變的定論。“茉”的這種焦慮傳遞給了私生女兒“莉”,“莉”的男人焦慮讓她甚至懷疑丈夫“鄒傑”跟自己的母親有不苟之事,無法生育的痛苦最終迎來了養女“花”,但由男人+生育的過度焦慮導致“妄想之舉”最終逼死“鄒傑”,也讓“莉”隨夫而去。由於自己和“莉”的多舛命運,“茉”對外孫女“花”的擇偶多番勸導,但“花”仍然被出國後的丈夫拋棄,“花”最終選擇堅強地在大雨里產下自己小孩。
對舊時代中國女人來講,唯一真正屬於自己的財產可能只有“男人”和“孩子”,但這樣的財產是相對的,並不絕對,在一定環境與時段里這種財產也是孽債,用掉一輩子都不一定還得清。《茉莉花開》拉開的五十餘年畫卷,是女人不懈爭奪個體財產同時也是拿生命還債的過程。點睛之語大抵就是“茉”對母親說的:如果不這樣的話,可能結果更糟(大意)。女人對命運的把控顯然受到諸多外力影響,她真正想逃避的閨怨實際上是命中注定。換一種活法?這可能會是另一段悲劇的開始。
《茉莉花開》其實還可以套用方方的一個中篇題目——《在她的開始就是她的結束》,裡面的兩個“她”是老練淡定的陳冲和日見圓熟的章子怡。三段式結構以及女主演繁複的角色轉換略顯“以辭害意”,但只要真正入了戲,就會發現《茉莉花開》不光有《良友》雜誌、明星高占非幻象、質地優良的旗袍等“上海符號”。它比拼的重點不是情調營造、氛圍描摹而在其他。它當然不是另一部《長恨歌》,不是《理髮師》,也談不上陝西男人或北京女人的濫俗“上海想像”。觀眾面前的《茉莉花開》,這段秘辛,是上海的,也注定是中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