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
《陋巷》是香港邵氏公司1970年出品的TVB電視劇,由當時TVB名演員梁舜燕、張之玨、黃柯柯、黃蕙芬、慧茵等主演。影片影響
影響較深、內容較直接涉及香港社會現實的,要算是姚克的《陋巷》了。《陋巷》曾演於一九六二年,是姚克應香港戒毒會之邀,為向社會人士宣傳吸毒問題的嚴重性而作的。《陋巷》一劇沒有完整的故事,也沒有高度的娛樂性,正如劇作者據說所說:"它所描寫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一鱗半爪,它的方法是連綴和組合;它的性質是所謂的'生活的版段'(trompe-1'cell)。"《陋巷》的成功,一方面固然是由於劇作者能成功地把劇本的內容跟形式緊密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是劇作者大膽的暴露了一些我們熟悉的社會人物的慘況。無可否認,《陋巷》是這一時期里較突出的一個劇本,六十年代末開始出現的一些"社團劇",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綜觀整個時期(一九五0至六五年)的創作劇本,主要還是消閒式的作品居多。一般的創作劇本內容,或取材自歷史故事、傳奇小說,或建基於一些虛構的故事情節,總體上跟社會具體生活關係不大。換言之,從這些創作劇本身上,很難看到當時社會的影子。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在內容思想上不曾直接反映社會情況的創作劇本。其本身的存在實際就是對當時社會情況的一個反映。事實上,任何文學作品,都是時代的寵物,都是受著社會影響的。這時期的劇作未能直接反映社會情況,很大程度上是跟當時社會環境有關。
如上文所述,五十年代的香港社會,經過了戰後的一段復原階段,表面上顯得較為平靜。然而,由於歷史及地理等因素,香港的政治還是比較保守的。胡春冰在一九五四年曾寫道:如今的香港,一切的戲都不容易上演……古裝的演不起,時裝的避忌多。此外,在回顧五十年代香港話劇發展時,兩位話劇工作者(莫紉蘭和李援華)就提到當時政治對話劇的影響。
文學作品
假期真正屬於自己,不多。所幸還有這么小小的一段時間。沒有任何束縛和牽絆的生活,使自己還原為自然人。舒適的家居服,赤腳走在陰涼的地板上,除了洗衣、拖地板,就有大把的時間,看看奧運,看看閒書。沒有目的的讀書真是愜意,豐子愷的散文集《陋巷》非常喜歡。透過他誠意的、素樸的敘述,感悟他亦如常人的喜樂和哀愁。文字真是最偉大的發明,因為它,我們可以感受眼看不到、耳聽不到的事情,它,帶領我們穿越時間和空間。
《陋巷》收集了豐子愷先生從1925到1972年的散文、隨筆,是從一個在日本留學的二十出頭的青年到寓居上海已七十多歲的老翁的生活經歷。正如第一篇《漸》文所言一樣:“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則,造物主的微妙功夫”“由萌芽的春變成綠蔭的夏,由凋零的秋漸變成枯寂的冬”。不由不感嘆人生實在短暫,白居易說的更透徹:“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合攏書,最觸動我的是寫於1938年的有關避難離鄉的文章,《還我緣緣堂》《告緣緣堂在天之靈》《辭緣緣堂》,讓我對歷史書上日軍的行經有了具體的感受。豐子愷先生原來多么寧靜富足安樂的生活就這么“轟”的一聲被全然改寫。我心中本該升騰的是憤,而此時充塞我心的只有悲。
也確只有假期這段時日,才能靜靜地去看作家筆下久遠的歷史,不思考,只是沉浸其中。也許,這就是我喜歡散文的原因。只是詩意的、隨性的、片段的敘述一個人生活的歷程,隱隱地折射出當時社會的鄉情民俗,歷史的起伏變遷。我不大喜歡宏大的敘事,因為宏大,就免不了虛構。而我偏愛真實,憎惡虛假。
豐子愷先生是文人,文章略顯憂柔。也許真正觀照內心的人,是不會張揚的。他帶給人的是笑而不語的智慧,讀者對他唯有深深的讚嘆,以及對他的文章、他的漫畫、他的緣緣堂的再次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