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史》

《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史》(Tarikh al-Thaqafahal-'Arabiyyah wa a1-Islamiyyah) :論述中世紀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形成、發展及對世界文化巨大貢獻的百科性學術專著。埃及開羅大學教授艾哈邁德·愛敏(?~1954)著。著者是現代阿拉伯世界最負盛名的伊斯蘭學者之一。早年曾在愛資哈爾大學和伊斯蘭高等法學院學習。1911年畢業後,即致力於阿拉伯歷史文化研究。1926年他到開羅大學任教後,即同其摯友、盲人文豪塔哈·海珊和著名歷史學家阿巴迪商定,分工撰寫3部多卷本的阿拉伯歷史著作。阿巴迪寫《政治史》,塔哈·海珊寫《文學史》,艾哈邁德·愛敏寫《文化史》。後來僅艾哈邁德·愛敏的《文化史》寫成。共分3卷8冊,豺卷的書名別為《伊斯蘭的黎明時期》(Fajr al-Islam)、《伊斯蘭的近午時期》(Duha al-Islam)、《伊斯蘭的中午時期》(Zuhr al-Islam)。譯者納忠將書名統一為《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史》,將原來3卷的書名作為副標題刊印。

該書從世界文化史的高度審視阿拉伯千伊斯蘭文化,系統全面地論述了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文化源流、形成與發展的特點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其範圍涉及了文化的各個領域,介紹了伊斯蘭文化各學科的成就、代表人物及著述,對各種文化間的關係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是阿拉伯民族和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結晶。是由阿拉伯人的固有文化、伊斯蘭教文化以及羅馬、希臘、波斯、印度等文,化源流匯合而成,這3種源流互相影響,融會貫通,直至發展創造,形成了光輝燦爛的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著者廣證博引大量原始史料,敘述了伊斯蘭教產生前阿拉伯社會、文化、宗教活動及伊斯蘭教初期阿拉伯人接觸到外來文化後,從伍麥葉王朝開始了翻譯波斯和印度的著作。這種翻譯規模小,缺乏計畫性與系統性,是阿拉伯文化的“黎明時期”。8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建立後,由於哈里發的鼓勵提倡,開展了近百年大規模的“翻譯運動”,希臘、波斯、印度等古典著作被譯為阿拉伯文,並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穆斯林成為東西方古代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者,學術成果纍纍,形成了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的“近午時期”。阿拉伯人在翻譯中,對東西方古籍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勘誤、增補、詮釋,使之更為完善。翻譯運動推動了伊斯蘭學術文化的全面發展與興旺,成為9~11世紀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的“中午時期”,即繁榮燦爛時期。當時巴格達、撒馬爾罕、布哈拉、伊斯法罕、麥地那、庫法、巴斯拉、大馬士革、開羅、拉巴特、凱魯萬、非斯、馬拉喀什、科爾多瓦、西西里等城市成為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的中心。大批穆斯林學者如醫學家拉齊、天文學家白塔尼、數學家花剌子密、化學家賈比爾·本,哈彥、歷史學家泰伯里、麥斯歐迪、伊本·艾西爾、地理學家伊德里斯、哲學家肯迪、法拉比、伊本·西那、伊本,·路世德等,人才輩出,學術成果聞名於世。穆斯林對人類歷史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12~15世紀西方人翻譯阿拉伯典籍始終不衰,對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著者認為,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是在伊斯蘭教的思想旗幟下產生的。全書介紹了伊斯蘭教義對各學科的深刻影響,論述了各教派、學派產生的政治、思想根源,概述了各派別的學說和主張。對古蘭經注學、聖訓學、凱拉姆學、教法學、誦經學及語言文學的發展進行了系統的論證。著者認為,學術文化是人類共同享有的,各民族在自己的文化發展中,必須互相學習、吸收和繼承,這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規律。

本書史料翔實,立論公允,見解精闢。出版後受到阿拉伯及國際學術界的普遍重視與高度評價,被譽為“阿拉伯文化史的光輝巨著”、“阿拉伯文化的知識寶庫”,被稱為“艾哈邁德·愛敏百科全書”。該書已陸續刊印9版。漢譯本由納忠教授譯出第一冊,商務印書館1982年出版,其餘各冊在納忠主持下,由朱凱等繼續翻譯出版,現已出至第3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