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野色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非煙亦非霧,冪冪映樓台。
白鳥忽點破,殘陽還照開。
肯隨芳草歇,疑逐遠帆來。
誰會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作品賞析
“野色”泛指郊野的景色。李白詩“芳草換野色”,杜甫詩“竹風連野色”,姚合詩“嫩苔粘野色”,都可以這樣理解。然而,范仲淹這首詩里的“野色”,卻別有所指,指一種具體的東西。這東西,非煙非霧,可開可合,能歇能行,而又難以實指,不可名狀,無法形容。但是,春日郊行,詩人凝神四望,觸目皆是這種東西,只見它在浮動,在蕩漾,在閃爍;它是空氣,還是水汽,抑或是一種光的折射,單憑直覺,是很難分辨清楚的。這東西本身已不好描繪,至於喝足了酒,醉眼朦朧所見到的這東西的模樣,更是難以捉摸了。這首詩的成功之處正是把這種看不清楚的東西清清楚楚地表現出來了。即梅堯臣所說的“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
傳統國畫中,有所謂實者虛之,虛者實之的藝術手法。要畫煙嵐雲氣這類虛的東西,常常要藉助于山峰草樹。草樹山峰為嵐氣所遮,觀者便知有嵐氣在。這首詩表現野色,也正是用這種虛者實之的手法。這“野色”既不是煙,也不是霧,但卻是深密濃重地遮著亭台樓閣,這樓台便是點染野色的實物;白鳥飛起,夕陽斜照,詩人恍惚看到了野色的開合,這白鳥和殘陽也是烘托野色的實物;野色像是在春草之上行走,不肯隨草而歇,又如伴隨著船帆,自遠處而來,芳草和帆影,同樣是映襯野色的實物。末聯“誰會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在朦朧之中翻進一層。山公,指晉朝山簡。山簡鎮守襄陽時,經常至習家池飲酒,大醉而歸。作者以山簡自況,說他登山喝酒,歸時醉眼模糊,見到這種野色。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是寫老眼昏花,這裡則是以醉酒眼花,來突出野色的迷離恍惚。總之,無論是物,或者是人,都是為標現野色服務的,都是“虛者實之”的實體。
烘托野色的實體,並非實打實地端出來,不是照像式的再現,而是實中有虛,因而使讀者透過朦朧野色,看到一幅玲瓏剔透、筆墨淋漓的山水畫:天上掛著紅色的夕陽,空中飛著白色的鳥兒,煙嵐籠罩著樓台,芳草連線著江邊,帆影露出於江中,還有自遠山醉歸的主人。這些景物與野色相映照,虛虛實實,藏頭露尾,如同雲中龍,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圖畫。在這幅圖畫裡,體現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曠達的情懷。詩的用意正是要通過野色和這美麗的畫面來表現作者的樂觀精神。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進士。1040年(寶元三年)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便,兼知延州,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43年(慶曆三年)任參知政事,與富弼、歐陽修等推行新政,興修水利,為夏竦等中傷,罷政,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後在赴穎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工詩文,晚年所作《岳陽樓記》最為人們所傳誦。有《范文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