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背影》

《遠去的背影》

《遠去的背影》是由師鴻光先生所著的長遠民間藝術集,該書記錄了已經消失和即將消失的民間的45個老行當,描寫每一個行業的起源、發展和工藝程式,展現一個完整的民間文化的積澱,是一座無形的民間文化博物館。書中敘述的大多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下一步的發掘和保護,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本書於2012年12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圖書簡介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底色文化,它是最中國的文化。它有很大的張力,負載了歷史及現實。
著名作家莫言,藉助“魔幻現實主義融合民間故事、歷史和現實”,創造了一個世界。他因為表現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和民俗風情,獲得了當今世界文學的最高獎項—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獲獎有力地說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中國民間的工匠,是伴隨著社會第二次大分工,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標誌。這些手工業勞動者以技術為生,以手藝立身,他們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長垣的能工巧匠與眾不同。長垣的油漆匠、鋦鍋匠、眼鏡匠、篦子匠等匠人,他們秉承了長垣文化的精髓“厚德睿智,自強不息”,不怕吃苦,不怕勞累,走東串西,跑遍全國,善於學習,勇於創新,終於靠一把刷子、一副挑子、一把勺子、一把瓦刀成就了防腐、起重機械、建築、醫用衛材等大的行業,精彩的完成了傳統手工業向現代化行業的華麗轉身。
該書記敘了44個行業的工匠,可以說基本上囊括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的所有的傳統行當。一門行業,就是一段歷史,一門手藝,就是一段人生。作為千年存在的古老行當,承載著老一輩人的奮鬥與辛酸。時代的高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傳統手藝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我們無力阻止它的沒落,我們有的僅僅是無奈與同情。
古老的匠人有的已經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有的正在退出歷史舞台,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人們發出的是聲聲嘆息和美好的回憶。多少年後,它將會成為好多老年人的童年故事。

導讀

吹糖人匠

吹糖人又叫捧虛。是舊時的一個老行當。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不如敲鑼賣大糖。”過去的吹糖人,是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的一頭是一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
炭爐不燒煤而燒鋸末子,這裡是有講究的,煤火太硬不好用,而鋸末既能保證爐子不滅,又可以使火的溫度不至於太高。爐子上放一個小銅鍋,盛滿由蔗糖和麥芽米溶合而成的糖稀。
木架上面,則插滿了吹好的糖人,有人物、動物和神仙。這玩意兒好看、好玩,玩完後還能吃,一般孩子都很喜歡,見著就走不動了,不是纏著大人要買,就是跑回家要錢,實在沒錢的也不肯離去,眼巴巴地盯著這些糖人。
早些年糖人不必用錢來買,而是用牙膏皮來換,兩個牙膏皮就可以換一個孫猴或其他的小糖人。常常有小孩子把家裡沒有用完的牙膏擠出來,用牙膏皮換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覺得甜滋滋的。
據傳,糖人的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了“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名埋姓,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他請教此手藝,劉伯溫一一教給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直傳下來,傳到現在有600多年了。
我縣吹糖人行當集中在苗寨鄉南嶽集。據九十一歲高齡的老藝人田符祥講,解放前,每年春節後,從南嶽集流向全國各地的吹糖人匠就有100多人。
如今此行當人數很少,筆者僅訪到兩人——南嶽集田振選和西角集的崔佰選。他們的手藝均為祖傳,老田、老崔都已是將近七十歲的人,此行當瀕臨消失的邊緣。
吹糖人是個很受孩子們喜愛的項目,所以,老田、老崔們總是出現在學校門口及農村集會上。
現場看吹糖人也是一種藝術享受。只見藝人輕輕挑起一塊糖稀,邊吹邊用手捏,雙手象施了魔法一樣,轉眼的功夫,一隻或豬或雞、或狗或牛的物件就呈現在人們眼前。糖人的造型大多來自民間故事和傳說。《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中的人物及戲曲人物,都是吹糖人的常用題材。
一匹馬上騎著一隻猴子,稱之為馬上封侯;一隻老鼠抱著一個葫蘆,謂之老鼠偷油﹔一條蛇纏著一隻公雞叫蛇戲雄雞﹔還有什麼豬背寶葫蘆、神鼠騎牛、金雞報曉等。一雙手一張嘴,就可以將大千世界、人間萬象演繹得出神入化,不能不令人嘆服。
藝人們最喜歡吹的還是孫悟空、豬八戒之類的人物,因為造型生動,價格便宜,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所以很受孩子們歡迎。
在銅鍋里取一塊糖稀,裹在一根竹籤上,捏出一個小頭,然後用剪刀一剪,再用剪刀尖一摁,一個摳著眼咧著尖嘴的猴頭就捏好了,再弄一小塊糖稀捏上幾下,一彎一曲,猴頭上就多了一個打著陽蓬的傘,再一拉一捏,一條腿又盤上了竹籤。捏完了頭、身子、四肢,再用其它顏色的糖稀給配上衣服、帽子什麼的,一個栩栩如生的孫悟空就完成了。連身上穿的黃色虎皮裙、青布直襟也捏得有摸有樣。那火眼金睛也用一道泥金勾著,虎虎生威,最後還不忘弄把牙籤當金箍棒。
田振選已經快70歲的人了,他喜歡這個行當,一乾就是五十年。這個活讓他生活無憂,也給他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老田是兒孫滿堂的人,他不在家裡含飴弄孫享清福,而是常年在縣城租房,每天早出晚歸的。他說雖然現在孩子們玩具多了,不像以前那么單一了,但這個祖傳的老手藝,還是能引來各個年齡段人的追捧。
吹糖人所用的原料為糖稀、白糖。用料比例是1斤糖稀加1兩白糖。
吹糖人的程式分為四步:
一、熬糖稀。熬糖稀是最關鍵的一步。糖稀熬的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吹捏的成敗。熬糖稀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要求。春天是熬糖稀的最佳季節,氣溫在20度左右,熬出的糖稀用手捏焦脆感很好;夏天溫度高,要熬得時間稍微長些,老一點,熬得時間過短,容易發軟塌架﹔秋天爐子的用火量要低於夏天;冬天氣溫低,必須熬的時間短些,嫩些。
二、用筷子將糖稀從鍋中挑起,敲打一下,應聲而斷,顏色透明焦脆,這就證明熬成了。如敲打不斷,說明還欠火侯。
三、將糖稀揉成球形,反覆拉揉,用手指在其上頂個小窩,然後捏住四周拉成透明狀的空管,這一步叫拔管或拉管。
四、吹捏,吹捏是動物、人物的成形階段,也是整個吹糖人的技巧手藝所在。按順序是先拔後腿,再拔耳朵,然後是嘴、頭,最後是拔前腿。吹捏之時,匠人須屏氣凝神,全神貫注,一氣呵成。
生活用品極度匱乏的年代,能吃上一次糖人,對孩子們來說就是最奢侈的東西,每當吹糖人的匠人到來,孩子們總是跟著跑遍全村,最後在村口目送獨輪車漸漸遠去,那些神態各異的糖人,只有在夢裡屬於他們。

作者簡介

師鴻光,河南省長垣人,1957年生,河南大學理學學士;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長垣文化研究會會長;資深地方文化專家。1990年開始文學創作,在國內各種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200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在省內文化界享有盛譽。
先後出版小說集《平淡是真》、詩集《三星集》、報告文學集《黃河大潮》。著有《遠去的背影》、《長垣七尚書傳》、《長垣古今名人》、《長垣名人錄》、《長垣民間技藝》、《長垣喪葬習俗》等書;主編《長垣文化志》和《長垣文物志》、《長垣文化叢書》、《長垣民間故事》、《長垣民間諺語》、《長垣地名趣談》、《長垣烹飪史話》、《長垣文學佳作》、《長垣區域地誌》、《長垣地方方言》、《長垣地方戲劇》、《長垣民俗風情》、《長垣古代名人》、《長垣縣地名考》、《長垣稀有姓氏》、《古蒲文化之謎》等十五種。閒暇研讀《周易》,有較深的造詣。

基本信息

作者:師鴻光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責任編輯:王偉蓮
裝幀設計:劉芳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880×1230mm1/32
字數:150千字
印張:7.00
版次:201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38.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