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融上人蘭若》

《過融上人蘭若》是唐朝詩人綦毋潛的作品之一。

作品信息

【名稱】《過融上人蘭若
【年代】盛唐
【作者】綦毋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過融上人蘭若
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人溪鳥飛。
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鐘聲連翠微。

作品鑑賞

這首詩寫詩人上山寺訪友不遇,卻被山中優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盡興欣賞。過,訪問之意;融,是詩人所要尋訪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對和尚的尊稱;蘭若,梵語“阿蘭若”的簡稱,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過山頭禪室里掛著僧衣的細節,既點明了友人的身份、居處,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禪室里,寫得乾淨利落。
次句緊承首句,指出“窗外無人”,也是靜悄悄的。只聽見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種鳥兒飛來飛去。詩人以溪聲、鳥飛的聲響和動態,反襯出山寺環境的清靜。
接下去,第三句“黃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語,句法簡潔。七個字兼有敘事、抒情、寫景。“黃昏”,暗示詩人儘管訪友不遇卻興致未減,已在山頂佛寺四周流連了大半天。“下山路”,說明此刻詩人正慢慢沿著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個黃昏都消磨過去了。
“卻聽鐘聲連翠微”,“卻”字,不僅起到轉折句意的作用,還能使人想像詩人驀然聞鍾、回首駐足的情狀。“鐘聲連翠微”五個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聲音收束全篇。因為作者凝神聆聽著悠揚的晚鐘聲在深山裡蕩漾、縈繞,所以他感到鐘聲同這浮蕩山間的青翠嵐氣連成一片。“連”字把聽覺形象“鐘聲”與視覺形象“翠微”彼此溝通起來,傳達出詩人獨特而又自然的感受。這一句描繪了暮色蒼蒼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蕩漾山林經久不息的鐘聲,又給這幽深秀麗的山林增添了靜謐的氣氛。詩人流連忘返、迷戀山林的深情,就從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來。
七絕詩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筆墨精煉。這首詩四句二十八個字,無一句、一字是多餘的。攝取的景物雖不多,卻顯得豐富多彩。

作者簡介

綦毋潛
(692-749)唐代詩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荊南(今屬湖北)人。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一度棄官還江東,後復任宜壽縣尉,入為集賢院待制,遷右拾遺,復授校書,終著作郎。晚年退隱江南。他與王維、王昌齡、李頎、儲光羲等人有交遊,彼此有唱和。他的詩歌常寫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境,流露出追慕隱逸之意。風格清秀而峭拔。王維稱讚他“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別綦毋潛》)。《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