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十二參軍赴蜀州,因呈楊五侍御》

《送張十二參軍赴蜀州,因呈楊五侍御》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

作者

杜甫

詩詞正文

好去張公子,通家別恨添。兩行秦樹直,萬點蜀山尖。
御史新驄馬,參軍舊紫髯。皇華吾善處,於汝定無嫌。

注釋

①呂祖謙曰:凡詩人於張姓者,稱為張公子,蓋因漢成帝時童謠曰:“張公子,時相見。”故公贈張垍曰“天上張公子”,杜牧贈張祜亦曰“誰人得似張公子”。

②《世說》:孔融十歲見李膺,門下不為通,融曰:“我是公通家子弟。”膺問何親,曰:“先君孔子,與老君有師資之道。”

③《唐會要》:開元二十八年正月,令兩京道路並種果樹。庾信碑文:“寒關樹直。”

陳子昂《送友序》:“蜀山有雲,巴水可涉。”江淹《江上之山賦》:“嶢嶷河尖出。”

⑤《後漢書》:桓典拜侍御史,常乘驄馬,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

⑥《晉書》:郗超為桓溫參軍,超有髯,府中號曰“髯參軍”。《獻帝春秋》:張遼問吳降人:“有紫髯將軍是誰?”曰:“是孫會稽。”

⑦皇華,指楊。《詩序》:皇華,勞使臣之詩。《陳平傳》: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

⑧《詩》:“於汝信宿。”

詩詞格律

這首五律的用韻方式是首句不入韻仄起式,其韻腳是:添尖髯嫌,韻部均為:十四鹽(平水韻)

好去張公子,通家別恨添。●●⊙○●,○○●●△。

兩行秦樹直,萬點蜀山尖。⊙○○●●,●●●○△。

御史新驄馬,參軍舊紫髯。●●○○●,⊙○●●△。

皇華吾善處,於汝定無嫌。○○○●●,⊙●●○△。(說明:○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品評析

黃鶴註:楊侍御使蜀,而張參軍往依之,故作此詩。以舊次考之,恐在十三載(指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作。《唐書》:都督諸州,俱有參軍事,掌出使贊導。蜀州唐安郡屬劍南道,垂拱二年(686),析益州置。上四句寫送張赴蜀,下四句呈楊侍御,乃兩截還題格。黃生註:楊必為蜀中諸道使,而張參其軍,此四十字薦書也。五六用事頗熟,以新舊二字點化之。“好去”作慰詞,與“無嫌”相照。《杜臆》:秦樹,言所經之途。蜀山,言所至之境。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甫的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運用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後的一些年,沒有受到多少嘉獎和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風格和格律上的創新所導致的,某些評論家認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膽古怪。在世時關於他的資料幾乎沒有,只有6名詩人共11首詩。而且這些詩關於他的影響這一方面,都沒有提及他是詩歌和倫理觀點的模範。
公元九世紀時他的作品開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積極評價來自白居易,他推廣了杜甫部分作品倫理觀點,儘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這些觀點。除了白居易,還有韓愈,他撰文以此批駁反對李杜的聲音,捍衛了他們的美學地位。同時,這兩位詩人的詩文中都有杜詩的影子。杜甫就像孔慶翔說的一樣是“中國唯一影響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詩人”。
公元十世紀初,五代前蜀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這一個時期,中國颳起了“新樂府運動”的狂潮,杜甫作為這一次現實主義詩歌運動的啟發者備受推崇。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自白居易後,影響了皮日休、曹鄴、聶夷中、杜荀鶴等人的創作,從而形成一個現實主義詩派,在晚唐的詩壇上獨領風騷。
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黃庭堅、陳師道等,專門探究杜詩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詩派”,之後的王安石、陸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響,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而杜甫更廣泛的影響是,杜甫的作品將律詩從文字上的遊戲變成了抒發政治抱負的載體,對後來的詩人政治題材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宋朝理學的發展確保了杜甫作為詩的典範和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蘇軾闡釋了理由:“古今詩人眾吳,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他思考的能力鑄就了他的影響力,出於他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嚮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學習他對窮人的悲憫,文學家學習他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歎,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讚賞。
杜甫對後人的影響還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紀,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認為杜甫所關心的是人跟人之間的愛,人跟人之間的寬容和同情:“我的詩歌毫無疑問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響。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
杜甫不只在中國流名,還揚名海外。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他對日本文學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杜甫對松尾芭蕉的影響尤深。杜甫也是美國作家雷克斯羅斯(KennethRexroth)最喜歡的作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