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志令》

孤始舉孝廉(1),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2),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3),欲為一郡守(4),好作政教(5),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6);故在濟南(7),始除殘去穢(8),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9)。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述志令
創作年代:三國時期
作者:曹操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孤始舉孝廉(1),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2),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3),欲為一郡守(4),好作政教(5),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6);故在濟南(7),始除殘去穢(8),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9)。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10),顧視同歲中(11),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12),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13),欲以泥水自蔽(14),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後征為都尉(15),遷典軍校尉(16),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17),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18),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19),興舉義兵(20)。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21),後還到揚州更募(22),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領兗州(23),破降黃巾三十萬眾(24)。又袁術僭號於九江(25),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26),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27),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28),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29),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30)。又劉表自以為宗室(31),包藏奸心,乍前乍卻(32),以觀世事,據有當州(23),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34)。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35),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36),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37)。”夫能以大事小也(38)。昔樂毅走趙(39),趙王欲與之圖燕(40)。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41),況燕後嗣乎(42)!”胡亥之殺蒙恬也(43),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44);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45),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46),過於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47),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48)。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49),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50),以還執事(51),歸就武平侯國(52),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53)。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54),申胥之逃楚賞(55),未嘗不捨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56),仗鉞征伐(57),推弱以克強(58),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59)。然封兼四縣(60),食戶三萬(61),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62),少減孤之責也。
(出自《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本。)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孤:古代王侯自謙之稱。曹操當時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稱。
孝廉:漢代從漢武帝開始,規定地方長官按期向中央推舉各科人才,分孝廉、賢良、方正等科目,聽候使用,東漢時每年由各郡、國從二十萬人中薦舉一人,曹操被舉為孝廉時才二十歲。孝指善事父母,廉指清廉方正。
(2)岩穴知名之士:指隱居而有名望的人。漢朝風尚,儒生常故意隱居深山,抬高聲價,以待舉薦。岩穴,山洞石室。
(3)海內人:這裡主要指世家豪族。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故被輕視。
(4)郡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即太守。
(5)政教:行政和教化。
(6)世士:世人。
(7)在濟南:曹操於184年(中平元年)為濟南國相,職位相當於太守。濟南國轄境在今山東濟南一帶。
(8)除殘去穢:曹操任濟南國相時,下屬官吏多趨附權貴,貪贓枉法。曹操奏請撤免八個縣官,下令搗毀六百多所祠廟,嚴禁祭祀鬼神,因此得罪了當時的權貴近臣。
(9)違迕(wǔ):違背、觸犯。
諸:之於。
常侍:也稱中常侍,皇帝的侍從近臣,掌管宮廷文書和傳達皇帝命令。東漢末年,中常侍改用宦官,權勢很大,地方官多逢迎他們。
(10)年紀尚少(shào):曹操任濟南相期滿,朝廷調他為東郡太守。他託病辭官還鄉,年方三十來歲。
(11)同歲:同一年被舉為孝廉的人。
(12)譙(qiáo):今安徽亳縣。曹操的故鄉。
精舍:指精緻的書房。
(13)底下之地:低洼之地,指瘠薄的土地。
(14)泥水自蔽:意謂老於荒野,不求聞達。
(15)都尉:官名,管軍事,官階相當於太守。
(16)典軍校尉:武官名,掌管近衛兵,多由皇帝親信擔任。188年(中平五年),漢靈帝劉宏建立西園軍,設定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
(17)討賊:指討伐地方軍閥和鎮壓農民起義軍。
(18)征西將軍:東漢時授征西將軍的有四人,他們對東漢王朝都立過功勞。曹操藉此述志,表示願做東漢王朝的功臣。
(19)董卓之難:董卓原是涼州(今甘肅、寧夏一帶)豪強,靈帝時任并州(今山西太原)牧。189年(中平六年),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外戚何進為了消滅宦官,召董卓領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董卓自封都尉和相國,操縱朝政。各州郡起兵反對,成立討卓聯軍。
(20)興舉義兵:指190年(初平元年),關東各州郡紛紛起兵討伐董卓,都自稱“義兵”。曹操也在陳留郡己吾縣(今河南省陳留縣)招募五千人起兵討董。董卓挾持獻帝和數十萬居民從洛陽遷都長安,沿路死人無數,洛陽被焚。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
(21)汴水之戰:190年(初平元年),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各州郡聲稱討董,實各懷私利,又怕董卓兵強,不敢先進。曹操獨率軍西進,與董卓部將徐榮在滎陽的汴水(今名索河,在河南省滎陽縣西南)一帶交戰,因兵少無援失敗。曹操本人被流矢所中,連夜逃走。
(22)揚州更募:曹操汴水戰敗後,與夏侯惇等到揚州重新召募兵丁。東漢末年,揚州的州治在今安徽省合肥,轄今江蘇、安徽一帶。
(23)兗(yǎn)州:東漢十三州之一,轄今山東西南部和河南東部。
(24)破降黃巾:192年(初平三年),青州黃巾農民軍起義攻入兗州,殺刺史劉岱。濟北鮑信與兗州官吏迎曹操為兗州牧。曹操領兵攻黃巾軍於壽張(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南),追至濟北,黃巾軍三十萬被迫投降。曹操從中挑選精壯,組成自己的強大軍事力量,號為“青州兵”。
(25)袁術:字公路,袁紹的異母弟,九江郡太守,東漢末年江淮一帶世族豪強大軍閥。
僭(jiàn)號:盜用皇帝稱號。197年(建安二年),袁術以九江太守稱帝於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九江:郡名,轄今江蘇、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
(26)露布:布告,宣示。
(27)禽:同“擒”。197年(建安二年)九月,袁術攻陳(今河南省淮陽縣),曹操引兵出擊,大勝,擒斬袁術的四個部將橋蕤(ruì)、李豐、梁綱、樂就。
(28)解沮(jǔ):瓦解崩潰。
(29)袁紹:字本初,袁術之兄。199年(建安四年)三月,消滅了公孫瓚,占有黃河以北的冀、青、幽、並四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30)梟(xiāo):即梟首,斬首而懸之示眾。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年縣東北)之戰中,以少勝多,消滅袁紹軍的主力。兩年後,袁紹病死。後來,其子袁譚、袁尚因爭奪冀州互相攻殺,袁譚求援曹操後,袁尚退軍。但是袁譚背叛了曹操,205年(建安十年)正月,曹操又出兵擊殺袁譚,袁尚和他的次兄袁熙逃奔遼西烏桓。207年(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北征烏桓。袁熙、袁尚又逃往遼東,九月為曹操部屬公孫康所殺。曹操於是將他們懸頭示眾。
(31)劉表:字景升,漢皇族魯恭王劉余的後代,東漢末豪強軍閥。獻帝初平(190年—193年)年間任荊州刺吏。
(32)乍前乍卻:忽前忽後。意喻投機。據史載:官渡之戰,袁紹向劉表求援,劉表暗地裡與曹操勾結,未敢出兵。有人勸他歸附曹操,他也持觀望態度。
(33)當州:當地,即荊州,轄今湖北、湖南等地。208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九月其幼子劉琮即以荊州降曹操。
(34)“人臣”二句:208年(建安十三年),漢獻帝為了表彰曹操平定三郡烏桓的功績,廢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恢復西漢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制度,任曹操為丞相。
(35)不遜之志:不忠順的想法。指別人認為曹操有代漢自立為皇帝的野心。
(36)垂稱:垂名,稱頌。
(37)“《論語》雲”四句:見《論語·泰伯篇》。
(38)以大事小:以強大的諸侯來侍奉弱小的天子。曹操借用《論語》中的話,表示自己擁護東漢王朝,並無奪取帝位之心。
(39)樂毅:戰國燕昭王時名將,曾率趙、楚、韓、魏、燕五國軍隊破齊國,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後封為昌國君。燕昭王死,燕惠王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讓騎劫代樂毅為將,樂毅擔心留在燕國被害,於是投奔趙國。
(40)趙王:趙惠文王。
(41)徒隸:犯人和奴隸,此泛指地位低賤的人。
(42)後嗣:後代,指燕惠王。以上“昔樂毅”以下一段,據《太平御覽》卷四二○可知,系轉引《史記》。但現在流傳下來的《史記》不載。
(43)胡亥:秦始皇嬴政的小兒子,繼始皇立,稱二世。
蒙恬(tiàn):秦始皇時名將,秦統一六國後,他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修築長城。秦始皇死後,趙高偽造始皇遺詔,逼使蒙恬自殺。
(44)三世:蒙恬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連他自己共三代。均為秦國名將。
(45)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騰和父親曹嵩。曹騰在漢桓帝時任中常侍、大長秋(管理皇宮事宜的官),封費亭侯;養夏侯氏的孩子為子,即是曹嵩,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曹嵩生曹操。
(46)子桓:曹操次子曹丕的字。
(47)萬年:死的代稱。
(48)肝鬲(gé)之要:出自內心的至要之言。鬲,同“膈”,胸膈。
(49)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周成王叔。
金縢(téng):《尚書·周書》篇名。其中記述武王病時,周公曾作禱辭祭告於神,請求代武王死,祭畢將禱詞封藏在金縢櫃中。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成王的另兩個叔父管叔、蔡叔等誹謗周公篡位,引起成王懷疑。於是周公避居東都(現河南洛陽市)。後來成王啟櫃發現禱詞,知其忠貞,大為感動,親自迎回了周公。縢,封緘。金縢密封的金屬櫃。
(50)便爾:就此。
委捐:放棄,交出。
(51)執事:指朝廷統率軍隊的主管權。
(52)武平侯國:196年(建安元年),獻帝任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武平,在今河南鹿邑縣西。(53)為萬安計:曹操此令公布後,據《魏書》記載:漢獻帝在第二年,即211年(建安十六年),封曹操之子曹植為平原侯,曹據為范陽侯,曹豹為饒陽侯。
(54)介推(cuī):即介子推,春秋時晉國人,曾隨晉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即位,大封從亡諸臣。介子推不掛念自己的功勞,與他的母親隱於綿山而死。後世又傳說重耳曾燒山要他出來做官,他堅不出山,抱木被燒而死。
(55)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伍子胥率吳軍伐楚,攻下郢都。申包胥求救於秦,痛哭七日,終於感動了秦哀公,求得救兵,擊退吳軍。楚昭王回到郢都,賞賜功臣。他避而逃走,不肯受賞。
(56)威靈:指漢皇室祖宗的威武神靈。
(57)鉞(yuè):古兵器,形似大斧,也是天子出征時的一種儀仗。皇帝授鉞給主將,即象徵代表天子出征。
(58)推:指揮。
(59)天助漢室:這是曹操表示不自居功的客氣話。
(60)四縣:指武平、陽夏(jiǎ,今河南太康縣)、柘(今河南柘城縣北)、苦(hù,今河南鹿邑縣東)。
(61)食戶三萬:受三萬戶人家所納賦稅的供養。
(62)分損:減少,平息。

作品譯文

我被舉為孝廉時,年紀很輕,自以為不是那種隱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無能之輩,所以想當一個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來建立自己的名譽,讓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濟南任國相時,開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選拔、推薦官吏,這就觸犯了那些朝廷的權貴。因而被豪強權貴所恨,我恐怕給家族招來災禍,所以託病還鄉了。
辭官之後,年紀還輕,回頭看看與我同年被薦舉的人當中,有的年紀已五十多歲了,還沒有被人稱作年老。自己內心盤算,從現在起,往後再過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歲中那些剛被舉為孝廉的人相等罷了。所以返回家鄉,整年不出,在譙縣東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棟精緻的書房,打算在秋夏讀書,冬春打獵,只希望得到一點瘠薄的土地,想老於荒野、不被人知,斷絕和賓客交往的念頭。但是這個願望沒有能實現。
後來我被徵召做了都尉,又調任典軍校尉,心裡就又想為國家討賊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當個征西將軍,死後在墓碑上題字說:“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就是我當時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亂,各地紛紛起兵討伐。這時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馬,然而我卻常常裁減,不願擴充;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兵多了意氣驕盛,要與強敵抗爭,就可能重新引起禍端。所以汴水之戰時,我部下只有幾千人,後到揚州再去招募,也仍不過三千人,這是因為我本來的志向就很有限。
後來我擔任兗州刺吏,擊敗了黃巾農民軍,收編了三十多萬人。再有袁術在九江盜用皇帝稱號,部下都向他稱臣,改稱城門為建號門。衣冠服飾都按照皇帝的制度,兩個老婆預先搶著當皇后。計畫已定,有人勸說袁術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開宣布。袁術回答說:“曹公尚在,還不能這樣做。”此後我出兵討伐,擒拿了他的四員大將,抓獲了大量部屬,致使袁術勢窮力盡,瓦解崩潰,最後得病而死。待到袁紹占據黃河以北,兵勢強盛,我估計自己的力量,實在不能和他匹敵;但想到我這是為國獻身,為正義而犧牲,這樣也足以留名後世。幸而打敗了袁紹,還斬了他的兩個兒子。還有劉表自以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進忽退,觀察形勢,占據荊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當上了宰相,作為一個臣子已經顯貴到極點,已經超過我原來的願望了。
今天我說這些,好像很自大,實是想消除人們的非議,所以才無所隱諱罷了。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勢力強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會私下議論,說我有奪取帝位的野心,這種胡亂猜測,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寧。齊桓公、晉文公所以名聲被傳頌至今日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兵勢強大,仍能夠尊重周朝天子啊。《論語》說:“周文王雖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說是最崇高的了。”因為他能以強大的諸侯來侍奉弱小的天子啊。從前燕國的樂毅投奔趙國,趙王想與他圖謀攻打燕國。樂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說:“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獲罪,被放逐到別國,直到死了為止,也不會忍心謀害趙國的普通百姓,何況是燕國的後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殺蒙恬的時候,蒙恬說:“從我的祖父、父親到我,長期受到秦國的信用,已經三代了。現在我領兵三十多萬,按勢力足夠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義,不敢辱沒先輩的教誨,而忘記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閱讀有關這兩個人的書,沒有不感動得悲傷流淚的。從我的祖父、父親直到我,都是擔任皇帝的親信和重臣,可以說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經超過三代了。
我不僅是對諸位來訴說這些,還常常將這些告訴妻妾,讓他們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訴他們說:“待到我死去之後,你們都應當改嫁,希望要傳述我的心愿,使人們都知道。”我這些話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這樣勤勤懇懇地敘說這些心腹話,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書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跡,恐怕別人不相信的緣故。但要我就此放棄所統率的軍隊,把軍權交還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這實在是不行的啊。為什麼呢?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台,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因此不能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不能幹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接受,現在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作為外援,從確保朝廷和自己的絕對安全著想。
每當我讀到介子推逃避晉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賞賜,沒有不是放下書本而感嘆,以此用來反省自己的。我仰仗著國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想要辦到的事,做起來無不如意,心裡有所考慮的事,實行時無不成功。就這樣掃平了天下,沒有辜負君主的使命。這可說是上天在扶助漢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個縣,享受三萬戶的賦稅,我有什麼功德配得上它呢!現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於封地,可以辭退一些。現在我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賦稅交還給朝庭,只享受武平縣的一萬戶。姑且以此來平息誹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別人對我的指責吧!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重要文章。寫於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五十六歲的時候。當時,他完成統一北方大業後,政權逐漸鞏固,繼而想統一全國;但是孫權、劉備兩大軍事勢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脅。他們除在軍事上聯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則抨擊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在這種政治形勢下,曹操發布了這篇令文,借退還皇帝加封三縣之名,表明他的本志,反擊了朝野謗議。文中概述了曹操統一中國北部的過程,表達了作者以平定天下、恢復統一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文章寫得坦白直率,氣勢磅礴,充滿豪氣,表現出政治家的氣度和見識。魯迅評贊說:“在曹操本身,也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可惜他的文章傳得很少。他膽子很大,文章從通脫得力不少,做文章時又沒有顧忌,想寫的便寫出來。”曹操今傳文賦中,此文最具這種特色,值得後人借鑑。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毫縣)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先後削平割據勢力,受封丞相,實際上把持了漢朝政權。但他能接受農民起義的教訓,採取了打擊豪強、抑制兼併、廣興屯田等一系列較為進步的政策,實行“唯才是舉”等開明的政治措施,統一了北方,且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曹丕稱帝後,追謚他為魏武帝。魯迅稱讚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曹操在文學事業上也很有地位和成就,他招集了當時的許多著名文人,形成了一個鄴下文人集團,促進了建安文學的繁榮。他的散文寫得簡約嚴明,思想開朗,不受傳統思想和形式體制的約束,具有清峻、通脫的風格。遺著《魏武帝集》,有明代珍本。近代人整理為《曹操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