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迦南地

編輯推薦語迦南地——一片古老、神奇又溽漫著血淚、誤解和仇恨的土地……本書收錄了作者在巴勒斯坦所作53篇散文,包括:“特拉維夫印象”、“登聖殿山”、“記伯利恆”、“游鴿子洞”等。這些文章的記述均為作者的親歷,內容翔實,觀察細膩,資料旁徵博引,文筆流暢,可讀性極強,可為讀者了解讀者了解迦南地——巴勒斯坦的歷史與現實、了解以色列以及猶太民族與文化都將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彭齡,本名曹彭齡,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畢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外事工作幹部,歷任我國駐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埃及使館副武官、武官,少將軍銜。現為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中國—阿拉伯友好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章誼,本名盧章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畢業。曾任新華社駐黎巴嫩分社首席記者,我國駐黎巴嫩、伊拉克、埃及使館三秘、二秘、一秘。新華社國際部阿拉伯文組譯審。彭齡夫婦單獨或合作出版的散文集有:《西亞風情》、《異域走馬》、《而今百齡正童年》、《黎巴嫩散記》、《重返巴格達》、《不盡天涯路》、《受命打通“地獄之門”的人》、《埃及漫步》等。
目錄序一/楊福昌
序二/奧拉·納米爾
特拉維夫印象
登聖殿山
聖墓教堂
記伯利恆
參觀哭牆
有關基布茲的思考
游鴿子洞
基內雷特湖
夜遊雅法
受命打通“地獄之門”的人
巴哈伊花園
芳香之地——傑里科
夢想在這裡變為現實
讓太陽升起
能帶給你“奶與蜜”的人
我們真是一個民族嗎?
食在以色列
科普斯山
黑瞳仁炸彈
“受難之路”
拉結的故事
路過伯利恆郊外的麥田
死海憂患錄
夢十的隱吉狄
永不再陷落的馬撒達
埃拉特——最具青春活力的城市
阿拉瓦谷地的紀念
盟誓井——比爾謝巴
安息日
感受加沙
想起了參孫
再訪海法
美吉多——所羅門的戰車城
做客基布茲
巴尼亞斯縱覽
友好籬笆——邁圖拉
路過“呼喚谷”
賓塔爾山
老海關
在以色列看城雕藝術
走近南月明
來自死海的芳香
祝願逝者永恆
揭開吾珥的面紗
伊甸園在哪裡?
大洪水的傳說
巴比倫與巴別塔
亞伯洞
“瑪納”、檉柳與“雷果”
登摩西山
所多瑪與娥摩拉
摩西泉
尼波山

[點擊隱藏更多內容...]前言序一因為都是從事中東方向的工作,我和彭齡、章誼相識、交往已久。1994年,我出任我國駐埃及大使時,更有緣與他們夫婦同館共事三年多,彭齡時任少將銜武官,章誼也在使館武官處工作。他們文學功底厚實,常在工作之餘,將他們在國外的見聞寫成文章。彭齡還有時畫素描、寫對聯,一派儒將風度。在開羅的那段時間裡,就常常在《大公報》、《世界博覽》等報刊上,看到他們寫的有關埃及、羅馬、莫斯科和以色列的文章。回國之後,收到他們夫婦簽贈的散文集《埃及漫步》,瀏覽之餘,常使我回憶起在埃及的那段緊張、忙碌,又十分有意義的時光。
中東地區文化底蘊深厚,既有古老的尼羅河流域及兩河流域的文明,又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發祥地。大約一年前,我曾在一本刊物上看過他們寫的有關吾珥的文章。讀過《聖經·創世記》的人都知道,吾珥是猶太人先祖亞伯拉罕的故鄉,位於幼發拉底河下游伊拉克境內,距科威特不算太遠。1984年,我出任駐科威特大使時,伊、科尚未交惡,去吾珥十分便利,可惜一直未能抽出時間。他們在文章里對吾珥和亞伯拉罕的描述彌補了我的一些遺憾。
近來,他們將這幾年訪問以色列及西岸、加沙與戈蘭高地後寫的見聞、遊記,以及類似吾珥那樣的與《聖經·創世記》中的人物相關地點的見聞與傳說,編纂成散文集《走進迦南地》,出版之前,希望我寫幾句話。1991年底,馬德里中東和會後,我曾率團訪問過以色列,為兩國正式建交進行準備。這本散文集中提到過的不少地方我也曾經去過,但沒有他們觀察之細膩,更沒有他們的勤奮將其記述成文。他們的這本散文集,雖說不是學術性的理論文章,但可讀性很強,首先,因為文章涉及的地方畢竟是猶太人建立了兩個聖殿、耶穌誕生和遇難以及穆罕默德登霄的所在,是如此地吸引人;其次,他們文章的記述均為他們所親歷,內容翔實自不待言;第三,他們在文章中旁徵博引,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材料,文筆流暢。所以我認為這本散文集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對讀者進一步了解古迦南地——巴勒斯坦的歷史與現實、了解以色列以及猶太民族與文化都將有所裨益。
是為序。
楊福昌2002.7
[點擊隱藏更多內容...]精彩頁(或試讀片斷)距薩赫萊清真寺不遠處,有一堵石塊壘成的牆,稱作飛馬牆,也算伊斯蘭“尊貴的禁地”的聖跡之一,相傳穆罕默德登霄之夜,曾將飛馬停在牆上。
由於聖地不讓衣著不整的人進入,以免褻瀆聖靈。那些熱衷地中海地區的陽光,到哪兒都是T恤、短褲、旅遊鞋,一身“短打扮”的西方遊客到此,難免尷尬,但也不要緊,當地人想出了兩全的法子——出租一種草綠色的裙子,“短打扮”的遊客,不論男女,只要租一條穿上,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走進聖地。我們在這裡常常遇到身著草綠色裙子的男士,在聖地游來轉去,看著那一身奇特的裝束,常令人忍俊不禁。這大約也算旅遊中的一種樂趣吧。
阿克薩清真寺始建於705年,780年毀於地震,後幾經翻修,1099年十字軍攻占耶路撒冷後,將其一部分改作教堂,另一部分充當軍營和倉庫。1187年撒拉丁打敗了十字軍,下令修復清真寺,重建了禮拜堂、神龕和圓圓的穹頂!現在的阿克薩清真寺,大部分是那個時期的建築。
阿克薩清真寺長70米,寬35米,穹頂高88米。長方形的禮拜堂內,聳立著53根圓柱、43根方柱,可容上千人祈禱。
伊斯蘭博物館存放著耶路撒冷出土的有關伊斯蘭文化的文物,如過去的阿克薩清真寺的木門,裝飾在穹頂上的銅鑄的新月標誌,以及寺內歷代陳設及《古蘭經》的手抄本等等。但在博物館入口處對面的牆上,卻赫然掛著17個“聖殿山事件”中遇難的巴勒斯坦人的照片和血衣。“聖殿山事件”發生在1990年10月8日,海灣戰爭爆發前的一個安息日。猶太教徒們那一天照例到哭牆前祈禱,一些巴勒斯坦人為表示對伊拉克的支持,從緊鄰哭牆的伊斯蘭教的聖地,居高臨下向正在哭牆前祈禱的猶太教徒們投擲石塊,打傷不少人。衝突中,以色列士兵介入,17名巴勒斯坦人遇難,釀成了很有名的“聖殿山事件”……這不過是近年來發生在這裡的宗教、民族矛盾衝突中較嚴重的一次。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聖地,也是旅遊觀光客們嚮往的地方。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風俗,應當互相尊重,共存共榮。宗教“聖地”也應看作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它們在某一個歷史時期,為人類文化的發展都起過一定的作用。來這裡是朝拜,是遊覽,全屬個人的事。信者自信,游者自游,相安無事,恐怕是惟一解決的辦法,“較”不得“真”。但不幸的是,還真有“較真”者——在阿克薩清真寺,有一個展櫥里就陳列著猶太極端分子投擲的爆炸物的碎片和沒有爆炸的催淚彈。據說,這些人認為現在雄踞山頂的清真寺,是建立在古猶太聖殿的廢墟之上的,要想恢復故國的榮光,重建猶太聖殿,必須徹底摧毀這些異教的寺廟。這些人曾幾次縱火,幸未成災……耶路撒冷,原意為“和平之城”,但千百年來,為爭奪聖地,不知道動過多少次刀兵。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大趨勢的今天,縱使信奉這種或那種宗教的人們,也更應變得寬容一些,理智一些,正視現實,共創未來……P7-P8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