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珠穆朗瑪》

《走進珠穆朗瑪》

《走進珠穆朗瑪》,康世昌著,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11月1日出版,講述了我國自1959年先後對珠峰地區進行了3次較為系統的多學科的綜合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該地區的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的歷史。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屹立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以下簡稱“珠峰”),因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複雜的地質構造和舉世無雙的高度,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為世界各國的科研工作者所注目。珠峰地區的登山和科學考察活動始於1921年,但早期的科學考察資料比較零散。自1959年我國先後對珠峰地區進行了3次較為系統的多學科的綜合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該地區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近十幾年來珠峰地區開展的冰芯、冰川變化、大氣等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對珠峰地區的認識在不斷加深。然而,在全球近20年來的急劇增溫背景下珠峰地區的環境變化仍是目前急需研究的項目之一。珠峰地區的科學研究不僅能夠深刻理解該地區獨特地域單元對全球變化的回響,也是揭示人類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的重要途徑。
喜馬拉雅山脈長2500千米、高6000米、總面積達40萬平方千米,占青藏高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是高原隆升和大型山地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青藏高原特殊大氣過程中集中表現的典型區域。屹立於喜馬拉雅山脈段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1985年測量高度為海拔8848.13米,因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複雜的地質構造和舉世無雙的高度,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
2005年珠峰科考活動為新世紀規模最大的一次綜合科學考察,分別對大氣物理、大氣化學、冰川及水文、生態與環境、珠峰高度變化歷史進行研究。科考隊隊員首次上到了7200米的高度,對垂直高度從海拔800米至7200米、面積達4萬多平方千米的區域進行了研究,採集了大氣、河水、湖水、雪冰、岩石、氣溶膠、植物、人類毛髮等樣品近2000個,其中包括非常珍貴的珠峰峰頂的岩石和雪樣以及3支20多米長的冰芯。獲得的樣品和資料將為深入研究珠峰地區的環境變化奠定基礎。
此次珠峰科考活動,絕大部分年輕的科考隊員是第一次來到青藏高原,第一次“創造”了自己的高海拔記錄。對於長期在城市生活的人來說,第一次參加科學考察,特別是青藏高原這種極端環境下的科考活動,感觸總是很多,也不斷的有新鮮事發生。劉勇勤等同學的日記比較細緻地描述了科考中自己的感受和點點滴滴的小事,讀起來頗有新意。30多年來的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和汗水,無數人默默的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值得慶幸的是年輕一代的青藏科研工作者繼承了老一輩科學家吃苦和奉獻的精神。希冀《走進珠穆朗瑪》的出版能讓讀者對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有一些了解,更希望能激發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熱愛青藏高原的激情。

圖書目錄

大氣物理與大氣化學
冰川變化監測
生物多樣性及生態
珠峰高度變化歷史研究
2005珠峰地區綜合性科考研究目標及內容
研究目標
研究內容
考察日程概述
登山季節選擇
登山時間選擇
劉勇勤考察日記
想要好好錘鍊,儘快適應高原環境,儘快成為青藏高原上的雄鷹
如搓板一般,一路狂顛
我由先前的大呼小叫,到最後的無聲,再後來,便倒在後面沉沉地睡了過去
這些東西都是大口吐著氣在寫,滿腦子只有兩個字“痛苦”。但今晚也是最難過的,熬過今晚就是勝利
想想青藏線上走過多少科學家,他們也一定受過同樣的磨難,不都是為了青藏的科學研究事業嗎
美麗而神秘的珠峰,引無數英雄競爭折腰,使多少人嚮往珠峰並獻身於珠峰
劉老師和秦老師兩個科學家在大風中抬著鋼管趟著水,完全找不到文弱書生的樣子
昨夜我們見識了女神暴戾的一面,狂風大作,躺在小賬篷里,真擔心自己會和賬篷一起飛起
每天早上起來洗臉刷牙是要下些決心的,所有的東西都凍得硬邦邦的,老青藏們的經驗是用消毒溫巾擦一下臉,剛開始不以為然,現在越來越覺得是個好主意
腿仿佛灌了千斤的鉛,每走一步都要動用意志去克服不想動的惰性
採樣需要戴著薄的無菌手套,手早凍得不行,但為了採樣防污染,連氣都不能呵
……
叢志遠考察日記
仲雷考察日記
附錄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