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

《讀書札記》

《讀書札記》的作者是陳寅恪,該書是作者讀兩《唐書》的札記。

《讀書札記》《讀書札記》

基本信息

作者:陳寅恪

相關內容

《讀書札記一集》是作者讀兩《唐書》的札記,反映出陳寅恪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注重宋人對漢唐故實的研究,如在《舊唐書》卷首空頁處注《石林燕語》關於宋代經筵進講漢唐故事的記載;另一方面重視新史料的運用,包括敦煌文獻和石刻材料,如在高祖本紀之批註中引用敦煌寫本《唐忌辰表》和《金石萃編》所收大海寺唐高祖造像記等(頁26)。至於他所關注的內容,則涉及面非常廣泛。陳美延在《編者說明》中指出,“作者一貫重視之民生、財政、胡族等問題,諸如霜儉、米價、汴路或追蹤黃頭軍銀刀軍、沙陀、回紇阿布思來龍去脈等等均一一標出”(頁651)。除此之外,比較集中關注的問題依次還有李武韋楊婚姻集團、武則天與佛教、憲宗暴崩與順宗實錄、李德裕抑退浮薄與獎拔孤寒及山東舊門之好尚、唐代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兩唐書所載與元白詩相關者、樞密使、宋人對三省制的議論、府兵制及其破壞、翰林學士、唐代開國背景及其與突厥之關係、山東豪傑、常何碑反映的玄武門事變真相、河北藩鎮及五代將帥的胡化與蓄養義子、飲茶之普及、武則天的革命及其意義等。大量的批語還標出了與唐代各種制度相關的名詞和概念。

讀書札記二集》涉及的史籍文獻有《史記》、《漢書》、《後漢書》、《晉書》、《後漢紀》、《資治通鑑考異》、《唐律疏議》等十九部,是作者研讀兩《唐書》之外的正史和其它與唐代相關文獻的讀書札記。這說明陳寅恪並非真的不讀三代兩漢之書。遺憾的是大都沒有標出札記所寫的時間。其《史記》、《漢書》、《後漢書》、《晉書》、《後漢紀》的札記主要是對民族、宗教和文化的關注,包括後來成文的清談與清議、王導處理東晉政權與吳姓士族的關係等問題。《資治通鑑考異》的札記,則多處指出司馬光的疏忽和失誤(頁99、101、103),其隋紀考異部分,則基本上是在做《說郛》本《壺關錄》的輯佚,考證出今本《壺關錄》乃後人掇拾而成,原書元時已佚(頁104—105)。批註《唐律疏議》,則意在證明隋唐制度承襲北齊而不承北周的結論,是對其《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的補充。

《讀書札記三集》涉及的是三部《高僧傳》,並附有《高僧傳箋證稿本》。一般認為這是體現陳寅恪早年學問根基的成果,尤可顯現他的語言文字功力。札記中標出了許多梵文、巴利文等外國文字,側重關注的問題則主要包括來華譯經高僧大德的國別與民族、不同佛經或教派之出處與傳播路線、佛學與魏晉玄學的高下之別、佛經翻譯問題及其解釋傳統、佛教思想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佛教名勝考辯等等。陳寅恪對僧傳下的功夫很深,並著手撰寫《高僧傳箋證稿》,可惜只完成了引論部分。札記中對於佛教東傳、佛教及佛教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皆參引佛教典籍互相補正,互相解釋,是研究佛教史和研讀幾部高僧傳的重要參考書。陳寅恪對僧傳的史料價值高度肯定,對僧傳中體現的文化傳承十分重視,同時也針對其它研究者的錯誤予以批評。日本學者在佛教史領域的貢獻突出,但陳寅恪毫不客氣地指出境野《支那佛教史講話》中對《釋道猷傳》的誤讀“可笑”!)(頁136)。據楊聯升聽隋唐史的筆記,陳寅恪在課堂上對日本的所謂“東洋史”研究評價並不高。他說:“日本人常有小貢獻,但不免累贅。東京帝大一派,西學略佳,中文太差;西京一派,看中國史料能力較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