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作者:張堯學等/
出版日期:1999年7月
版別版次:2000年2月第三次印刷
本書勘誤:有(0)條勘誤
國標編號:ISBN7-302-03573-3/TP.1966
條形碼 :9787302035732
字數:570千字印張:24
印數:16001-28000頁數:370
開本:787*10921/16
附帶物 :無附帶物
章節
第一章引言
1.1為什麼要學習計算機網路
1.2計算機網路的組成
1.3計算機網路發展簡史
1.4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與分類
1.4.1網路體系結構
1.4.2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5本書的構成
第一篇數據通信基礎
第二章傳輸介質
2.1簡介
2.2雙絞線
2.3同軸電纜
2.4光纖
2.5無線傳輸
練習與思考
第三章傳輸技術
3.1簡介
3.2信道頻寬與傳輸延遲
3.2.1信道
3.2.2信道頻寬
3.2.3傳輸延遲
3.3信道容量與信道復用
3.3.1信道容量
3.3.2信道復用
3.4異步通信與基帶傳輸
3.4.1異步通信
3.4.2傳輸信號的編碼方式
3.4.3基帶傳輸
3.5遠距離通信與載波傳輸
3.6有關傳輸介質的幾種常用標準
3.6.1有關機械特性的標準
3.6.2有關電氣特性的標準
3.6.3有關功能特性的標準
3.6.4有關規程特性的標準
練習與思考
第二篇區域網路與分組交換技術
第四章網路體系結構及其基本概念
4.1簡介
4.2計算機網路協定
4.3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4.4ISO/OSI網路體系結構
4.5Internet網路體系結構
4.6幀與分組的概念
4.6.1分組
4.6.2幀
4.7傳輸誤差與檢測
4.7.1校驗和方式
4.7.2循環碼CRC檢測方式
4.8地址
4.8.1用戶地址、網路層地址與物理地址
4.8.2物理地址的配置和作用
4.9服務模式
4.10網路協定與作業系統
4.11網路性能
4.11.1網路性能參數
4.11.2性能參數之間的關係
4.11.3幾種性能評價用排隊模型
練習與思考
第五章網路拓撲結構與訪問控制
5.1簡介
5.2幾種常見的區域網路拓撲結構
5.2.1點到點直接連線方式
5.2.2匯流排結構
5.2.3環形結構
5.2.4星形結構
5.3ALOHA訪問控制方式
5.4匯流排形區域網路訪問控制方式
5.4.1CSMA方式
5.4.2CSMA/CD方式
5.5環網訪問控制方式
5.5.1令牌環訪問控制方式
5.5.2FDDI訪問控制方式
5.5.3星形結構訪問控制方式
練習與思考
第六章區域網路技術
6.1區域網路的基本概念
6.2區域網路的參考模型
6.3區域網路地址
6.4IEEE802.2
6.4.1LLC層的服務訪問點SAP
6.4.2LLC層所提供的服務
6.4.3LLC幀的結構
6.5IEEE802.3:乙太網
6.5.1802.3區域網路的組成
6.5.2802.3以太網的體系結構
6.5.3衝突退避算法
6.6IEEE802.5:令牌環
6.6.1令牌環MAC幀格式
6.6.2令牌環的維護
6.7FDDI
6.7.1 FDDI概述
6.7.2FDDI的物理層
6.7.3FDDI的MAC層
6.7.4FDDI的SMT
6.7.5FDDI-Ⅱ
6.8虛擬區域網路
6.8.1交換區域網路
6.8.2VLAN的定義
6.8.3VLAN的套用
練習與思考
第七章廣域網技術
7.1概述
7.2廣域網的參考模型
7.3廣域網的構成
7.4廣域網的地址與路由
7.4.1廣域網中的物理地址
7.4.2廣域網中分組的轉發
7.4.3層次地址和路由的關係
7.4.4廣域網中的路由
7.4.5路由表的計算
7.5X.25
7.5.1概述
7.5.2X.25技術基礎
7.6幀中繼
7.6.1概述
7.6.2協定參考模型和工作原理
7.6.3網路組成和用戶接入
7.6.4幀中繼業務套用
7.7ISDN
7.7.1概述
7.7.2ISDN協定參考模型
7.7.3ISDN基本結構
7.7.4ISDN的業務功能
7.8SLIP和PPP
7.8.1概述
7.8.2PPP的組成
7.8.3PPP的工作原理
7.8.4PPP套用舉例
練習與思考
第八章ATM技術
8.1概述
8.2B-ISDN協定參考模型
8.3ATM信元格式
8.4物理層
8.5ATM的虛路徑與虛通道
8.6ATM的連線與交換
8.6.1 ATM的連線
8.6.2ATM交換
8.7ATM業務類型
8.8擁塞控制
8.9AAL層
8.9.1AAL的服務類型
8.9.2AAL層的結構
8.9.3AAL1
8.9.4AAL2
8.9.5AAL3/4
8.9.6AAL5
8.10ATM局網仿真
8.11MPOA
練習與思考
第三篇網路互連技術
第九章TCP/IP
9.1簡介
9.2IP報文格式
9.3IP位址
9.3.1 IP位址的分類和表示
9.3.2子網和掩碼
9.3.3廣播地址和組播地址
9.3.4回送地址
9.4地址解析協定與反向地址解析協定
9.4.1地址解析協定(ARP)
9.4.2反向地址解析協定(RARP)
9.5IP路由表
9.5.1路由表的構成
9.5.2路由表的搜尋
9.6IP報文轉發過程
9.7數據包的分段和重組
9.8ICMP協定
9.8.1ICMP報文分類
9.8.2ICMP差錯報文
9.8.3ICMP控制報文
9.8.4請求/應答報文
9.9組播和IGMP協定
9.10TCP協定
9.10.1 TCP協定功能概述
9.10.2接口和套接字
9.10.3TCP包頭
9.10.4TCP連線管理
9.10.5TCP協定狀態轉換過程
9.10.6數據傳輸
9.11UDP協定
練習與思考
第十章網路互連
10.1簡介
10.2網橋技術
10.2.1透明網橋
10.2.2源選徑網橋
10.2.3遠程網橋
10.2.4比較和總結
10.3路由器和路由協定
10.4RIP
10.4.1RIP包格式
10.4.2RIP協定的工作過程
10.4.3RIP協定的無限計數問題
10.5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定:OSPF
10.5.1OSPF概述
10.5.2網路拓撲資料庫
10.5.3網路層次結構的劃分
10.5.4鏈路狀態公告和毗鄰關係
10.5.5OSPF協定報文及其工作過程
10.5.6路由表的計算
10.6邊界網關協定:BGP4
10.7組播路由
練習與思考
第四篇網路協定工程
第十一章協定工程的教學基礎
11.1簡介
11.2有限狀態自動機
11.2.1引言
11.2.2FSM
11.2.3通信有限狀態自動機
11.2.4CFSM的簡化
11.2.5CFSM的執行
11.2.6擴展有限狀態自動機
11.3Petri網
11.3.1基本概念
11.3.2Petri網的定義
11.3.3Petri網的基本性質
11.3.4Petri網與協定工程
11.4抽象數據類型和多元代數
11.4.1引言
11.4.2多元代數
11.4.3等式邏輯
11.4.4抽象數據類型
練習與思考
第十二章協定的開發過程
12.1簡介
12.2協定工程的研究內容
12.2.1協定標準的制訂
12.2.2協定開發
12.3協定開發模式與工具
12.4協定綜合技術
12.4.1協定邏輯錯誤
12.4.2協定綜合方法分類
12.5協定形式描述技術
12.5.1什麼是協定形式描述
12.5.2形式描述語言
12.6協定驗證
12.7協定實現
12.7.1面向實現的協定形式描述
12.7.2協定實現的基本方法
12.8協定一致性測試
練習與思考
第五篇網路管理與套用
第十三章網路管理
13.1簡介
13.2Internet協會的管理
13.3網路信息中心
13.4基本概念
13.4.1SNMP管理模型
13.4.2網管代理
13.4.3網路管理站
13.4.4SNMP網管協定
13.5管理對象的描述
13.5.1模組
13.5.2對象類型和對象值
13.5.3對象識別符
13.6SMI與MIB
13.7SNMP工作機制
13.7.1SNMP的訪問控制
13.7.2對象實例的搜尋
13.7.3SNMP協定機制
13.8網管實例
13.8.1網管工具的選擇原則
13.8.2CiscoWorks
13.8.3CWSI
13.9網路管理的發展
練習與思考
第十四章網路安全
14.1簡介
14.2網路安全的層次劃分
14.3訪問控制與口令
14.4防火牆與監督工具
14.4.1防火牆
14.4.2監督工具
14.5套用網關與代理伺服器
14.6密碼技術
14.6.1密碼技術概述
14.6.2DES算法
14.6.3RSA公開密鑰算法
14.7認證與數字簽名
14.8IP協定加密與網路安全信息
練習與思考
第十五章網路系統集成
15.1簡介
15.2基本原則
15.3套用業務分析和流程化與標準化
15.4網路拓撲設計
15.5流量問題
15.6結構化布線
15.7網路擁塞問題
15.8網路產品和計算機產品的選擇
15.8.1ATM產品
15.8.2路由器
15.8.3乙太網交換機
15.8.4訪問伺服器
15.8.5計算機軟硬體產品
15.9網路套用
15.9.1信息發布與獲取類服務
15.9.2通信協作類服務
15.9.3管理類服務
15.9.4網上商務
練習與思考
第六篇計算機網路發展方向
第十六章IPv6
16.1簡介
16.2IPv6的技術要求
16.2.1IPng的基本原則
16.2.2IPng的技術要求
16.3IPv6的基本規範
16.3.1IPv6與IPv4的主要區別
16.3.2IPv6的報文頭
16.4IPv6的地址結構
16.4.1IPv6地址的表現形式與標識符
16.4.2IPv6的單一通信地址
16.4.3任意通信地址
16.4.4組通信地址
16.5IPv6的開發界面
16.6IPv6的主要研究課題
16.6.1域名伺服器DNSv6
16.6.2IPv6路由器
16.6.3IPv6的平滑過渡
16.7IPv6的有關信息
練習與思考
第十七章QoS與RSVP
17.1簡介
17.2服務質量QoS
17.2.1QoS的一般描述
17.2.2OSI參考模型中的QoS定義
17.2.3CCITT(ITU)的QoS定義
17.2.4ATM的QoS定義
17.2.5IETF的QoS定義
17.3Internet集成服務
17.3.1集成服務模型
17.3.2服務類型
17.3.3資源共享要求與服務範圍
17.3.4QoS控制的實現框架
17.4IETF的QoS控制參數的定義
17.4.1控制參數的基本功能
17.4.2SENDER-Tspec參數格式
17.4.3FLOWSPEC參數格式
17.4.4ADSPEC參數格式
17.4.5ADSPEC參數對象舉例
17.5資源預約協定RSVP
17.5.1RSVP簡介
17.5.2RSVP的工作原理
17.6QoS研究的主要技術課題
17.6.1QoS定義與標準
17.6.2QoS協商和準入控制
17.6.3資源分配和報文調度
17.6.4基於QoS的作業系統
練習與思考
第十八章計算機網路發展趨勢
18.1簡介
18.2下一代Internet
18.3傳輸的高速化
18.4路由與交換技術
18.5主動式網路
18.6端主機系統
18.6.1NC的出現
18.6.2PDA與移動設備
18.6.3影響PDA產品發展的關鍵因素
18.7移動通信與無線區域網路
18.7.1簡介
18.7.2動態主機配置協定(DHCP)
18.7.3虛擬IP位址
18.7.4無線區域網路
18.8網路智慧型體
18.9網路套用
練習與思考
相關圖書
通信設備接口協定手冊
數位訊號處理—原理、算法與套用(第三版)
數據與計算機通信(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