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費正清(Fairbank,J.K.) 著,傅光明 譯
出 版 社: 世界知識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1-9-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292
印刷時間:
開本: 大32開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501216239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文學 >> 紀實文學
編輯推薦
費正清在20世紀美國的中國觀察家中居泰斗之位,歷數十年而不衰。這套《費正清文集》集中了費正最有代表性的著述。費正清筆下對於中國人與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所發的精簡、深入、權威之論,史學界一時無出其右者。
費正清博學而不拘泥於傳統的風格——大師風範以及風趣、清晰——在他的著作中可以一覽無餘,有充分的學術資料,也有奧妙的個人領會。不論是初涉中國歷史者,還是中國歷史研究者,乃至政治家、企業家,同樣能在閱讀中獲益匪淺。
內容簡介
費正清在本書中論及中美兩國和兩國人民的交往,記錄了他對近、現代中國歷史的敏銳觀察和精闢分析。全書共收文26篇,分成五輯:一、外國帝國主義在中國扮演的角色;二、中國革命的領袖們;三、中美邦交恢復正常化;四、文化大革命的弊端;五、美國訪華人士的觀感。費正清表達了一個美國學者的獨特視角下的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
蕭乾在中文版序言中寫道:“《觀察中國》是15年來費正清在美國報刊上所發表的關於中國論文的結集,記錄了他對近、現代中國局勢的觀察及評論。不同於一般外國人的評論中國著作,他一向以歷史學家的眼光,透過中國數千年的演變,來分析、評論當前所發生的一切。這是對我國感悟最渾厚而成見最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國學者的論著。無論如何,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作者簡介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是世界上最負聲望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在中國研讀、旅行、教學。1955-1973年費正清擔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並擔任哈佛的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歷史講座教席。直至他逝世前(1991年),他領導著美國的中國問題的學術研究。當今美國諸多有影響的中國問題專家皆出於其門下。在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前夕,兩國高層領導人案頭擺放的就是他的《美國與中國》。
費正清的主要著作有:《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年)》(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觀察中國》(China Watch)及《中國:傳統與變遷》(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等。主編了《劍橋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等。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導言 美國人看中國歷史的變遷
第一章 新帝國主義觀
1 鴉片的動力
2 傳教士與牛仔:美國與中國的“特殊關係”
3 在中國的傳教士的新聞寫作
4 小說中所反映的傳教士歷史
5 漢學研究誤入歧途:一個北京騙子
6 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兩面性
7 喬·史迪威及其中國使命
8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與美國軍國主義
第二章 毛的中國之內幕
9 第一印象,197l一1972
10 毛的勞改營
11 統治階層支配的歷史
12 探究中國的個人主義
13 江青:一個極端的個人主義者
14 1976年的危機起伏與“毛周時代”的結束
第三章 正常化之路
15 重新評估中國的擴張性: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
16 毛的對外策略與尼克森初訪北京
17 解決“一個中國”的難題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
18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19 山西一個村莊的革命與改革
20 如何做一名紅衛兵
21 毛為建立新教育制度所作的努力
22 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長
第五章 餘波:美國樂觀主義的破滅
跋
費正清:解不開的中國結
譯者簡歷
書摘插圖
第一章 新帝國主義觀
1 鴉片的動力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們以為近代歷史始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這場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國人為謀取自身利益而採取的典型的侵略行動。中西交往的大門就是以這種方式打開的,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在這以後同帝國主義國家所進行的幾次戰爭的性質似乎都一樣。雖然美國在一個世紀中同中國保持的友好關係以及在中國享有特權的不平等條約隨著韓戰和越南戰爭都已
成為過去,但學者們越來越緊密地把西方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經歷作為一基本事實來研究。一個世紀前,我們的先人雖然沒有今天的強大火力,卻充分利用了新式的類似英國“復仇女神”號的明輪炮艦。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他們所需求的貿易利益與當時文明的傳播相一致。
從印度販賣鴉片到中國是近代持續了很久的有組織的國際犯罪,但由此而造成的罪責卻被其經濟利益沖淡了,以致鴉片貿易延續了百年之久。鴉片產於印度,然後由英國人統治的印度政府進行定期販賣。那些把鴉片販到中國的人只是些私商,他們把鴉片運到海岸,由中國的走私者負責銷售。1800年以後,中國人口過剩,時世維艱,貪污腐敗嚴重,中國對鴉片的需求日益增長,中國強大的銷售網路——對此我們至今尚未認真研究過——正好滿足了這種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