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是北宋詞人蘇軾所作詩詞之一。

原文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虞美人 有美堂贈述古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 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 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 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 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 有影響。 《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 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 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賞析

此詞作於公元一〇七四年(熙寧七年)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時杭州太守陳襄(字述古)調任,即將離杭,設宴於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陳襄之請,蘇軾即席寫下了此詞。詞中以白描取勝,緊扣有美堂居高臨下的特點,把景物和情思交織起來,既描繪出杭州形勝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現了陳襄留戀錢塘之意和僚佐們的友情。上片寫攬景興懷,下片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
上片前兩句極寫有美堂的形勝,也即湖山滿眼、一望千里的壯觀。此二句從遠處著想,大處落墨,境界闊大,氣派不凡。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這兩句反映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時方能重來?何時方能置酒高會?他的惜別深情是由於他們志同道合。據《宋史·陳襄傳》,陳襄因批評王安石和“論青苗法不便”,被貶出知陳州、杭州。然而他不以遷謫為意,“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為急”。而蘇軾亦因同樣的原因離開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雖無術,心則在民”。他們共事的兩年多過程中,能協調一致,組織治蝗,賑濟饑民,浚治錢塘六井,獎掖文學後進。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確實做了不少有益於人民的事。此時即將天隔南北,心情豈能平靜?
過片描寫華燈初上時杭州的繁華景象,由江上傳來的流行曲調而想到杜牧的揚州詩,並把它與杭州景物聯繫起來。想當年,隋煬帝於開汴河時令制此曲,制者取材於河工之勞歌,因而聲韻悲切。傳至唐代,唐玄宗聽後傷時悼往,悽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揚州》詩中寫道:“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風行民間。這種悲歌,此時更增添離懷別思。離思是一種抽象的思緒,能感覺到,卻看不見,摸不著,對它本身作具體描摹很困難。詞人藉助燈火和悲歌,既寫出環境,又寫出心境,極見功力之深。
結尾兩句,詞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綠清澈,生動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輝、碧光如鏡的夜景。走筆至此,詞人的感情同滿江明月、萬頃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暫時忘掉了適才的宴飲和世間的紛擾,而進入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境界。這裡,明澈如鏡、溫婉靜謐的江月,象徵友人為人高潔耿介,也象徵他們友情的純潔深摯。
此詞以美的意象,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詞中美好蘊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與外界景物發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詞人自我情感的象徵。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靈深處縷縷情思的閃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