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州水南庵二首》

《處州水南庵二首》是 宋 代詩人秦觀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秦觀

詩詞正文

【其一】竹柏蕭森溪水南,道人為作小圓庵。市區收罷魚豚稅,來與彌陀共一龕。 

【其二】此身分付一蒲團,靜對蕭蕭玉數竿。偶為老僧煎茗粥,自攜修綆汲清寬②。

注釋

①處州:今浙江麗水。宋哲宗紹聖初年,秦觀由於被列為元祐黨人,遭到貶謫,出判杭州。途中,又受到御史劉拯的彈劾,改貶處州監酒稅。

②修綆:汲水的長繩子。清寬:指溪水。

創作背景

秦觀的政治遭遇和蘇軾極其相似,在北宋政治鬥爭中飽受牽連打擊之苦,晚年的他在顛沛流離中漸漸逃歸佛禪,以撫慰心靈的創傷。這首詩作於處州,當時秦觀在處州監茶鹽酒稅,秦觀自幼志向遠大,如今卻在集市之間收稅,與商販打交道。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讓他難以自處。然而禪的智慧讓他在二者之間找到了平衡。他在集市上收稅,不廢俗事;辦完公差,便來到竹柏深處的寺廟裡悟道參禪。以游詠自適,游水南庵時寫下該詩。

作品鑑賞

“竹柏蕭森溪水南,道人為作小圓庵。”這裡沒有官場上的傾軋排擠,也沒有鬧市的紛爭喧鬧,置身其中,胸中的煩惱與不快也會被這片幽靜所驅走,這裡是人間的天堂,心靈的歸宿。在這幽靜的所在,一座小小寺院座落其中,又增添了幾分閒淡、適意。“小圓庵”之“圓”字用得巧,一語雙關,表面狀寺廟之形態,深意則與佛家“圓通”、“圓悟,,之“圓,,相契合。此二句把一個佛門禪寂之地寫得栩栩如生,其清淨之氣欲透過紙背撲面而來。在這裡,“鳶飛唳天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吳均《與朱元思書》),詩人能夠忘卻官場的迫害,忘記人世的紛爭,遠離塵囂,找到心靈的慰藉。因此詩人寧願擺脫俗事來親近寺院,在佛家清淨的世界裡消釋心靈的痛苦和煩惱。禪修的最高境界是鬧中取靜,欲中求禪。前一首詩寫世事煩冗,公餘到這清幽的庵中坐禪,深合情性;後一首詩徑直以蒲團生涯自況,以見出“世緣終淺道緣深”。這二詩在層次上是遞進,讓人看出作者的主觀追求。在風格上很平淡,儘管其中不無某種無奈的成份。應該指出的是,秦觀晚年的生活形態和人生追求,導致了其詩風的變化。前人每認為他的後期詩風“嚴重高古,自成一家”,可以由此看到一點訊息。這兩首詩也是典型例證。

作者簡介

秦觀(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江蘇高郵)人。1085年(宋元豐八年)進士,任臨海主簿。元祐初年,任太學博士、國史院編修官等職。由於黨爭,紹聖間貶官處州、郴州等地,1099年(元符二年),又貶至雷州。召為宣德郎,中道卒於藤州。著有《淮海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