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書籍作者:嚴如平、鄭則民
圖書出版社:中華書局
圖書品相:9成品相
庫存量:1本
圖書售價:20.00元
圖書類別:文學
上書時間:2010-07-12
出版時間:1992-12印刷時間:1992-12
開本:大32開頁數:630頁
裝訂:平裝印數:5千冊
主要的學術觀點
80年代中期以前,大陸由於對蔣介石沒有進行過認真的學術研究,因而對蔣介石只有一個籠統的政治評價,即“人民公敵”。近10年來,隨著對蔣介石研究的展開和不斷深入,大陸史學界對蔣介石的認識和評價越來越趨於真實和客觀。下面筆者對大陸史學界研究蔣介石的主要學術觀點作一扼要介紹。
1.關於蔣介石的總體評價
現在一般都認為,蔣介石的一生有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一個反動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也並不是沒有做過對國家民族有益的事情。對他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事件中的不同表現,要分別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具體來說,在辛亥革命時期,他是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積極參加者,對辛亥革命和反袁鬥爭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雖也做了一些錯事,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他是一個肯定性的人物。大革命時期,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為建立革命軍隊培養骨幹力量。在平定商團叛亂,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他起了重要作用。北伐發動後,蔣介石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立下了一定的功勞。在1927年3月前,他基本上是一個肯定的人物。但在此時期,蔣介石並不真正相信和執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因而先後發動了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排斥異己,打擊中國共產黨,逐漸轉變為國民黨右翼的首領。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政變,屠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站在了革命的對立面。南京十年時期,蔣介石在全國實行獨裁統治,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傾全力於內戰,先後發動了對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五次“圍剿”。而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採取妥協退讓方針,因而這一時期他基本上是一個否定性的人物。但在這一時期里,在各種主客觀因素的作用下,蔣介石的對內外政策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最後終於在西安事變後轉向了聯共抗日。在這一時期里,全國的工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比重有所增加。對此都不應否定。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同中國共產黨重新合作,作為抗日軍隊的最高統帥和政府首腦,指揮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抗擊日本侵略者,雖也曾有過猶豫動搖和消極避戰,但他始終堅持了抗戰立場。抗日戰爭的勝利,有其一份歷史功績。這一時期,蔣介石是一個基本上肯定的歷史人物。但是,蔣介石並沒有改變反共的立場,仍堅持獨裁專政統治,過錯也是嚴重的。從1945年9月至1949年12月的全面內戰時期,蔣介石逆歷史潮流而動,為維護國民黨也是他自己的獨裁專制統治,發動了全面內戰,結果遭到失敗,被趕出了大陸。這一時期他是一個完全否定的人物。在退踞台灣時期,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仍堅持其“反共復國”的立場,念念不忘“光復大陸”,其政治立場是反動的。但他堅持了一個中國的立場,是符合中華民族利益的。而且他在統治台灣期間,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經濟建設的措施,在特殊的條件下使台灣經濟獲得了比較迅速的發展,這也不應否認。總之,蔣介石的一生,“有肯定,也有否定;有基本肯定,也有基本否定。”〔4〕應該說,大陸史學界的上述評價基本上如實地反映了蔣介石的一生,是客觀和公允的。
2.關於蔣介石的身世
關於蔣介石的身世,本來是一個清楚的問題。但自唐人的《金陵春夢》出版後,蔣介石原籍河南許昌,原名叫鄭三發子之說即風靡全國。文革期間,由於大陸幾乎沒有發表過任何嚴肅認真的研究蔣介石的文章,因而這種說法為不少人所相信和接受。從80年代初開始,大陸陸續有人通過認真的考證和實地調查,發表文章對蔣介石原籍許昌的說法進行辨偽。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浙江文史資料》第23輯所發表的何國濤寫的《解開蔣母王采玉身世之謎》。該文通過對《武嶺蔣氏宗譜》和《葛竹王氏重修宗譜》的研究,以及對蔣介石母親王采玉家鄉的實地調查採訪,以大量有根有據的事實,認定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既未去過河南,亦未當過師爺,其來歷是清清楚楚的”。蔣母王采玉的身份也是“很清楚的”,她從未離開過奉化,更未到過河南,亦未嫁過姓鄭的人。在嫁給蔣肇聰時,也未帶來前夫之子,更未在河南留下另一前夫之子。因此該文認為“《金陵春夢》以及有關史料所作的種種傳說和猜測,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該文發表後,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自此,所謂蔣介石原籍許昌之說在蔣介石身世問題上所造成的混亂漸漸得到澄清。現在,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已為多數人所接受。大陸出版的各種版本的蔣介石傳記都採用了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的這一說法。雖然尚有人堅持蔣介石原籍許昌之說不能輕易否定,但這種觀點在史學界很少得到贊同。《河南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發表的《有關蔣介石的身世的幾個問題》(作者王舜祁、胡元福),又進一步澄清了這個問題,認為許昌說的資料基本上都是鄭發的個人自述,而且前後不一,矛盾很多,缺乏對王媽、鄭發歷史的具體調查,因而不可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