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淡泊悠然的處世境界》
自在,是一種淡泊,一種從容,一種對人生處世深切感悟後的包容和超越。人生在世,正因為被太多的事情所羈絆,所以才很難達到心靜的境界。
基本信息
- 名稱:《自在:淡泊悠然的處世境界》
- 作者:明德 著
- 類別:圖書 > 勵志與成功 > 人際與社交
- 價格:32.00
- 語種:中文
- ISBN:9787509005316
- 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社
- 頁數:258頁
- 開本:16開
- 出版時間:2009年6月1日
- 裝幀:平裝
編輯推薦
自在,是一種淡泊,一種從容,一種對人生處世深徹感悟後的包容和超越。它猶如一杯馨香的淡酒,一懷無色無味不濃不淡的忘情水,一杯清香飄溢的清茶。品之讓人氣定神閒,風雨皆能入畫;安然看四季輪迴,人生苦樂。
內容簡介
一個人要能以淡泊的心態寬寬容世上的一切,不居功自傲,也不憤世嫉俗,不得意忘形,也不顧影自憐。理智從容地對待名和利、得與失,固守做人的尊嚴,保持一顆正直坦蕩之心,自然就能省卻很多無端產生的失意和煩惱。此時,你的人生也就達到了淡泊悠然的自在境界。
目錄
第一章花開花落皆無意,雲捲雲舒漫隨天——自在是一種人生真昧人生是有一種味道的,不是放在五味瓶里,也不是在喜怒哀樂的心中,而是在你不以為意,淡然自忘的微笑里。無欲無求,無大喜大悲,無大苦大恨,就是最真的滋味,品之過後,人自會神清氣爽,心和眼明。這種滋味就是自在。這滋味,最淡,不讓人喜,亦不讓人狂,最真。南懷瑾:不染萬境,而常自在李叔同:不惜功名浮雲,澹然於人生禪悟陶淵明:素樸寡慾,神靜心自遠呂端:糊塗才有自在福蘇軾:通達放曠最瀟灑范蠡:封公授侯不在心,得之失之不為意釋迦牟尼:樂做群體中的一滴水東方朔:隱而不退,人之痛苦在於追求錯誤嵇康:掬水月在手,從容淡定過劑從唐伯虎:以平常之心品味人生四季第二章寵辱不驚,盡人事然後聽天命——自在是一種做事的方略不求完美,但求盡心盡力不求盛譽,但求問心無愧不求圓滿的結果,但求持之以恆不求人生內容的豐簡,但求事事皆為對的。大道自然,我早已有了自己生命的軌跡。既然我不知道過去為何為過去,也不知道現在為何為這般景象,更無法預知未來是何種模樣,那我又何必強求呢,一切皆為道,順其自然,就是自在的道了。拿得起,放得下求人不如求己有所為有所不為當行則行,當止即止盡人事然後聽天命無所事事非自在隨緣自適,煩惱即去不要害怕出錯順應規律,自在成事以灑脫的心態面對問題緣起緣滅皆為道第三章與人為善,遠離是非紛爭——自在是與世無爭的處世之道智者說,人的胸懷是被委屈撐大的。是的,誰都有遭遇委屈的時候。與人交往,必然會有不被理解的一方,必然會有一方的意志得不到滿足,人人都會遭受一番,總會輪到我頭上,我又何必憤恨於心呢?落花無意,流水無情,我們應看煩惱如落花,看自身如流水,包容所有的落花,並且不著痕跡地將一切帶去。寬容一切,心中自得自在乾坤。無大包容必無大自在己欲達而達人,己欲樂先樂人想多自在就要少計較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懂得知足才會事事快樂感恩生命給予你的一切不妨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讓給別人是非不入耳,榮辱毀譽不上心第四章適性逍遙,率性自然——自在是秉性的率真自在之人為自在之事,為自在之事方能做一個自在之人。這個世界給我們的束縛已經太多,精神上的條條框框,物質上的捉襟見肘,為人處世中的藩籬,都將我們的真實本性,真實想法拘束在我們自己的園地里。難道永遠只能做一個帶著面具,披著外衣才能好好生活的人嗎?不,這樣不自在:只有亮出自己的本性,率性而為,做自由而真實的自己,才能追雲逐月,通達自在。率性自然成新韻專注讓人得自在人各志,自風流縱橫自在無拘束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以明確的態度拒絕他人第五章世事如流水、心態平和方能從容自在——自在是心靈的快樂法寶第六章悠然南山東籬下,抱琴聽風月中眠——自在是快樂生活的真諦
前言
放眼天地,風,無意花的容顏和芬芳,不懼樹的挺拔、山的偉岸,故能生能消,能大能小,能強能弱,所以自在;水,善歸下,善容萬物而心無萬物,故遇礁更能捲起千堆雪,驚濤拍岸,一往無前,亦自在;雲,安於蒼穹之下,風來則隨形做千萬變化,不慕明月之華彩,不羨太陽之光芒,偶然倒影在水波的中心,轉瞬間又消失了蹤影,是淡泊,是自在。順隨自然,不逼迫,不迷戀,不強求,不做非分的念想,隨緣而來,隨緣而去,則天地自在。一個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每天都以自在的姿態行走世間,保持淡泊和寬容的心態。如果我們都能以淡泊的心態寬容看世上的一切,包括財富和成功,不居功自傲,不得意忘形,理智而從容地對待名和利,成與敗,固守做人的尊嚴,自然就能省卻很多無端產生的失意和煩惱。“不貪、知足、無為、無爭”,作為一種處世態度,皆因有一顆淡泊之心,忍辱之心或仁愛之心。人類本能中總是想跳出籠罩在自己身上的牢籠,渴望成為一陣風,一灣水,一片浮雲,在世俗中自在來去。然而,“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除了要為事業和生活奔忙,我們還得處理好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人際關係,很多的時候,我們爭不過,也不欲爭,可是,竟然都躲不過指責,逃避不了此起彼伏的糾紛。世間林林總總的困難、壓力和煩惱交織在一起,讓我們難以自在地去享受生活。
精彩書摘
水不波則自定,鑒不翳則自明。故心無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現;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幕根譚》沒有被風吹起波浪的水面自然是平靜的,沒有被塵土掩蓋的鏡子自然是明亮的。所以人類的心靈原本就不需要清洗,只要除去心中外來的邪念,那平靜明亮的心靈自然會現出來;日常生活的樂趣也根本不必刻意追求。只要排除內心煩惱,那么快樂幸福自然會呈現。只要排除善良本性中的雜念和邪惡思想,人的心地就會大放光明普照世間,只要這種善良的本性不受雜念困擾,人的日常生活自然就會快樂,根本不必主動去追求。人生就像一趟漫長的旅行,沿途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然而,在塵世間走得久了,原本不著一塵的心靈難免會沾染上一些塵埃,這時不妨停一停,輕拂去墜落的塵埃,還自己一個清淨透亮的心。心靈不能著塵,但是,世間凡塵卻會不斷飄落到心靈上。一天,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把弟子們召集在一起,對他們說:“你們各人都作一首偈子送來給我看,我要把衣缽傳授給有悟性的人,作為禪宗第六祖。”上座神秀先作了一首偈子,五言四句,寫在廊壁上,這首偈子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大師看了,搖了搖頭說:“這偈只到了門檻上,還沒有進入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