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⑴
夫子何為者⑵,棲棲一代中⑶。
地猶鄹氏邑⑷,宅即魯王宮⑸。
嘆鳳嗟身否⑹,傷麟怨道窮⑺。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⑻。
作品注釋
⑴經鄒魯祭孔子: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到泰山祭天,途經孔子宅,派出使者祭孔子墓。魯:今山東曲阜,為春秋時魯國都城。
⑵夫子:這裡是對孔子的敬稱。何為者:猶“何為乎”。者:無義。
⑶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無處安身。《論語·憲問》:“丘何為是棲棲者歟?”
⑷鄹:春秋時魯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孔子父叔梁紇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於此,後遷曲阜。鄹氏邑:鄹人的城邑。
⑸“宅即”句:相傳漢魯共(恭)王劉余(景帝子)曾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及升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不敢壞。
⑹“嘆鳳”句:《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說鳳至象徵聖人出而受瑞,今鳳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親見聖之嘆。否,不通暢,不幸。身否,身不逢時之意。
⑺“傷麟”句:麟,瑞獸,象徵太平盛世。相傳孔子見人捕獲了麟,曾大為悲痛地說:麟出而死,我的願望無法實現了。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
⑻“今看”兩句:《禮記·檀弓上》,記孔子曾語子貢云:“予疇昔之夜,坐奠於兩楹之間。……予殆將死也。”兩楹奠:指人死後靈柩停放於兩楹之間,喻祭祀的莊嚴隆重。兩楹:指殿堂的中間。楹:堂前直柱。奠:致祭。整句大意為:孔子說他曾經夜夢自己坐於兩柱之間受人祭奠,他的夢於今天實現了。
作品譯文
孔老夫子一生奔波,究竟有何所求?
忙忙碌碌周遊列國,疾惡鄙陋世俗,
先聖誕生於鄒氏邑,後來遷居曲阜;
這宅院魯王原想毀它,而擴建宮府。
孔子曾經嘆息:鳳凰不至生不逢時;
見麒麟他傷心哭說,我已窮途末路!
而今到此,瞻仰兩楹間對他的祭奠;
與他當年夢見坐享其間,並無不殊。
創作背景
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十一月庚辰,唐玄宗到泰山行封禪大禮,丙申順道曲阜至孔子宅,遣使以太牢祭孔子墓,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此詩意在“感嘆”孔子的際遇。孔子一生生活複雜坎坷,詩只選擇他的棲遑不遇的一面,簡單幾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兩句是嘆惜,三、四句是嘆美,五、六句是再嘆惜,後兩句再嘆美。處處用典,句句切題,整齊有序,一絲不亂。
這首詩語言樸實含蓄,思想沉鬱,在帝王之作中應算是難能可貴的,但詩中為追求典雅卻寫得板滯又缺乏文采,不能說是好詩。
作者簡介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隴西成紀人。李旦第三子。青年英武有才略,初封為楚王,後為臨淄王。韋氏殺中宗,密謀匡復,起兵誅韋氏,奉父睿宗即位,不久禪位。以姚祟、宋璟為相,勵精圖治,海內殷盛,史稱開元之治。天寶年間,寵貴妃楊玉環,荒於政治。又用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導致“安史之亂”,避亂奔蜀。太子於靈武即位,尊為上皇天帝。在位四十四年,廟號玄宗,謚曰明。喜好詩文,有文集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