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第1版(2010年4月1日)外文書名:MusicAlone:PhilosophicalReflectionsonthepurelyMusicalExperience
叢書名:20世紀西方音樂學名著譯叢
平裝:174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40445355,7540445351
條形碼:9787540445355
商品尺寸:22.4x16.4x1cm
商品重量:299g
ASIN:B003IB506C
內容簡介
《純音樂:音樂體驗的哲學思考》(MusicAJone)以一種啟發性的方式探討了有見地的音樂欣賞與膚淺的音樂欣賞之間的關係,音樂愉悅產生之原因,音樂的表現屬性及其動人力量之間的關係,音樂分析的申克學派,還有音樂之理解、意義、深度諸概念的套用。基維對與音樂哲學相關的諸多方面有著非常敏銳的覺察,各種音樂實例信手拈來,論證深入淺出。全文清晰而簡練,並且恰如其分地處理了或許是美學中最微妙和最耐人尋味的問題。編輯推薦
《純音樂:音樂體驗的哲學思考》是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資助。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彼得·基維(PeterKivy)譯者:徐紅媛王少明劉天石等叢書主編:於潤洋張前目錄
導言第一章為什麼有音樂?
第二章什麼音樂?
第三章刺激模式
第四章海倫的方式
第五章瑪格麗特的方式,蒂比的方式
第六章僅是音樂,那么如何理解?
第七章表層與深層
第八章音樂何以動人
第九章聆聽情感
第十章音樂的深度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後記
彼得·基維(PeterKivy)是美國當代哲學家,魯特格爾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哲學系教授。自1980年始,他先後寫作並出版了五部系列音樂哲學著作,對音樂與表現、音樂與再現、音樂與戲劇、音樂與體驗、音樂與表演之論題展開深入的哲學運思。《純音樂:音樂體驗的哲學思考》是他的第四部音樂哲學系列著作,涉及多個音樂哲學問題,其理論和分析方法帶有明顯的分析哲學的印記。譯著具體分工如下:導言、第一章、第二章、封底:王少明;第三章至第六章:徐紅媛;第七章至第九章:劉天石;第十章及其他:徐紅媛、張姝佳;最後由徐紅媛、王少明負責校對全稿,並整理和補譯註釋、參考文獻和索引部分。
譯著即將付梓之際,我們衷心感謝任達敏教授為我們答疑解惑並斧正部分章節譯文中的失誤。感謝陳荷榮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校對有關章節並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感謝趙宋光教授對某些涉及德語、法語、拉丁語的翻譯提供幫助。最後特別感謝湖南文藝出版社劉建輝先生為此書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由於時間倉促,並限於譯者的功力,譯著中難免存在疏漏與不當之處,懇請各專家和讀者不吝賜下。
文摘
我懷疑,近來,為“再現”純器樂音樂而作的其他嘗試的背後會有類似的考慮:也就是說,讓再現自己去完成而不依賴於至少是不可信並且再嚴重些就成為不可能的再現對象。一直支持柏遼茲(Berlioz)的那些無可非議的標題作品的雅克·巴爾贊(JacquesBarzun)在他的一部分辯詞中聲明,“所有的音樂都是標題性的,或明確或內隱,表現手法多種多樣。”除了儘量讓柏遼茲不至於更孤單以外,他試圖支持這種觀點的理由,與叔本華對他自己的再現理論之觀點所辯護的理由十分相像:對於巴爾贊以及叔本華來說,那似乎是我們解釋從(所謂的)“純”器樂音樂中獲得的深層滿足的唯一方式。我認為遺憾的是,巴爾贊贊同純音樂完全是無內容的這種觀點,只是為了表明不知為什麼(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坦率地說,我無法理解)不是把純音樂看作一個假設事實來解釋我們的確在無內容的“純”(正確地說是所謂的)器樂音樂的音響中獲得極大的愉悅,而是認為純音樂必須是不同性質的,並且遠離人類生活。他辯駁道:倘若從人類生活脫離出來的藝術能同時在簡單和複雜的鑑賞力中運用它們的影響,這實際上是很奇怪的。音樂力量之神秘;深刻的內涵、道德價值和心理學滲透;總是說“它們‘真正’的意思是……”這個難以更改的習慣——所有這些普通的現實促使我們承認,音樂以它自己不可言說的方式成為人類體驗的擴展。這裡有兩個關鍵的詞“內隱”與“不可言說”。當然,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Symphoniefantastique)或庫瑙(Kuhnau)的《“聖經”奏鳴曲》(“Biblical”Sonatas)的標題便是很好的例子——關於此無可爭議。但是貝多芬的《升C小調四重奏》或巴赫的《創意曲》(inventions)的標題在哪裡呢?顯然不在觀眾席上——因此,“內隱”:像哈奇森、里德以及叔本華的深層再現那樣,是表層之下的標題。巴爾贊稱之為“隱藏的標題”。但是貝多芬的作品131號或巴赫的鍵盤作品的“隱藏的標題”是什麼呢?不用說,對其進行說明的任何嘗試將會受到鄙視、嘲笑和懷疑;巴爾贊由於音樂過於複雜而沒有落入這樣的陷阱之中。因此,他必須求助於陳腐的“不可言說”這樣的說法。當然,那兒有一個標題,不過,它並不能只是用語詞來表達:它是一種適合音樂這種不可言說的藝術的“不可言說的”標題。要么如此,要么標題本身就是音樂;即作品其形式的音樂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巴爾贊與庫恩斯的觀點同出一轍,巴爾贊更多的是用文學而非繪畫語言:是“標題”而不是“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