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類把握:現代智慧啟示錄》

《第三類把握:現代智慧啟示錄》

對中國來說,現代的努力已基本走過了兩大步:觀念的引進和消化,以及基礎硬體的廣泛建築架構。於是我們有了表面繁榮,但同時我們亦有了困惑,和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們看起來不見得有什麼不同,我們有了許多的“世界第一流”,為什麼還仍然被列位於不已開發國家呢?這便是此書的存在意義——關注現代戰略的第三步,即“關照概念的維度,將粗獷運用化的精確運作,增強系統解決力度及目的的透視能力”的第三類“到位努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傳統社會應當按照他們自己的速度前進,他們不應該走得過快,使面貌陡變,而應當是緩慢的、考慮周全的進化,以便能從西方文明所提供的東西中選取那些最好的,而不是最壞的東西。”
——讓·馬洛里(法國人種學家、作家)

作者簡介

偉達,筆名宇天,偉航等,男,生於中國。長期致力於哲學、心理和行為學,科技發展模式、國際關係、未來學、東西文化比較及現代化智慧的生成、發展和效應的研究。分別在中國和美國獲傳播學和信息市場管理學碩士學位。從1998年中旬起,受聘為新加坡《聯合早報》周末版“視野新拓”專欄主持人,著重討論現代化觀念、行為、標準及對策的演變和最佳化等問題。

目錄


第一章 觀念之推敲
1.超越“開放
2.心想才能事成
3.科學與宗教的恩怨
4.大眾與創造
5.比智商更寶貴的
6.拳民與牛仔
7.美國不相信“辛酸”
8.最輝煌的時刻
9.上帝與僕人
10.教育與常識
11.效率的追求
12.消費不能決定
13.思維的極限?
14.學會變革
15.我們缺了什麼?
16.體育不是愛好
17.窮的鎖鏈
18.“有我”與“無我”
第二章 標準之沉浮
19.個體不能單薄
20.商業是一種素質
21.競爭是陽性的
22.大小質量統一
23.中國“夢之隊”
24.強盛是系統概念
25.真正的勇敢
26.什麼是標準?
27.誰是“星”?
28.外交官的能力
29.“一根筋”無用
30.為了孩子的前途
31.“聽話”與“好好表現”
32.大閱兵的意義
33.竟然忘了形體禮節
第三章 對策之得失
34.戰爭市場經濟
35.中美衝突探源
36.科普的選擇
37.讓衝擊繼續
38.打一仗看看
39.不足、錯位、趕超
40.東方對西方的溢美
41.天下歸心之目
42.歷史的槓桿
43.強大的海軍
44.社會陋習的“行為”解決
45.腐敗的“曲線”
46.民族主義之劍
47.大國地位是爭取來的
48.拿捏中美關係
49.中國最需要什麼?

前言

在21世紀,中國,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命再清楚不過:振興古老的文明,一改前150年的頹勢,恢復自己作為世界主流文化應有的特質,創造力,和領導地位。
為達成此目標,一個業已形成的共識是:要全力推進現代化。談到推進現代化的問題,一大誤區是人們的興趣點似乎總是在新觀念,新事物,新科技,新風格等“新”的方面,然而,新的東西進來以後,可能還不及被充分消化理解利用,人們就又兩眼朝外,這山望著那山高。長此以往,就導致了現代化的夾生飯和發展異化,似是而非的東西很多。新潮可能只是談資或門面,具體做起事來還是舊習慣方法主導,發展進步也因此而打了折扣。折扣累積起來,就是落後。
對不少開發中國家來說,其現代化努力大都已走過兩大過程:觀念的引進和初步消化,及基礎設施與硬體框架的廣泛建設。猛地一對比,似乎今日所謂已開發國家也不比自己再多出什麼新鮮玩意了,可是為什麼自己還是落後不少,還總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轉?這是因為在深層次上似是而非的東西還很多。於是關於思維,標準,及對策的所謂“第三類把握”就顯得至關重要。這就是做現代化的“內功”,讓現代化從粗獷運用成為精確方法和自覺內悟。最佳化觀察研究問題的能力,設定解決問題的系統,強化策略的目的性,增加思維行為的實用性及成效。
世紀之交,信息社會,知識爆炸,新概念一夜可以走遍全球,為更多人共享。但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真正差距是在實踐行為上,在新思維行為模式能夠得以利用的有效程度上。
內功不足導致失誤、挫折,非現代化對現代化產生歪曲干擾,這樣的例子很多。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給當時的所謂“亞洲四小龍”好好上了一課:身骨沒長強健,就跑不遠;靠
他人資金周轉,自己生產能力不強,就經不起挫折打擊。又譬如,現代化應是可以約束管制經濟腐敗現象的,然而不少東亞國家腐敗盛行,請問這是什麼現代化?!3外,現代社會青睞綜合質量高的人,推崇充滿雄性爆發力式的競爭挑戰,但東亞一些國家地區的教育體系仍只知道追求學分指標,脂粉萎靡之氣充斥為地區文化的主調,有人還抱著壟斷包辦的做法不放。這樣的現代異化只能導致作繭自縛。總之,這些都最終阻礙了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留下了惡性循環的頑症,為許多國家和民族造成了重大挫折。
戰略性的第三類把握,實際上就是一個努力點轉移的問題:從只知浮躁地擁抱新潮,轉到深刻冷靜地進行分辨,選擇和最佳化;主動求新的同時也力爭減少失誤;增加投入的同時也努力去提高效率。一句話,從增加知識轉到增加智慧。智慧,就是能夠聰明地選擇,並由此具備先進的價值觀,有意義的實際目的,和未來發展的方向感。
新世紀業已來臨,中國與世界都處在全面發展競爭的關鍵階段。中國和中國人民如何能在各種挑戰面前表現得更富成效,更有力量,更加明智,更具風範,這便是本書所最關注的話題。

精彩書摘

學會變革
變革是有“變”的道理和規律的,不學是不行的。
儘管經常有人把“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古訓作為中國人不求變革的證據,但實際上中國人對“變革”的理念和實踐從不陌生。從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到近現
代以來的“戊戌變法”,“國民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一直到時下的“國企改革,政府機構改革,加入wID”,中國人對“變革”的熱忱並不顯得有任何消減。
令中國人真正感到困惑的是自己經歷的每場變革並非都能帶來良性的後果,儘管變革的出發點和原始動機可能是美好的、善意的,甚至崇高的。也許,我們在發動一場“變革”之前,首先應對“變革”本身的特點特性有較為充分的認識理解,才能避免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的被動,而能獨領變革大潮的風騷,防止“事與願違”的結果出現。
有效的變革是系統的變革,當人們認識到一種潛在手段或方式可以取代現行手段或方式的時候,就會想到變革,但潛在的手段或方式未必就一定優於現行的手段或方式,即變革不一定就是好的,儘管變革是永遠需要的。任何一場大規模、系統性的社會文化或經濟科技變革,其目標必須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並且是對人類生活富於建設性的。即有利於增進人的基本權利的改善提高,增進社會的民主、自由、和平、穩定、和諧、寬容等良性指標的實現。違反了上述基本目標的所謂“變革”只會帶來災難,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變革”,其教訓至為深切。
變革是講究不同層面及其互動關聯的。有指導思想和核心觀念上的變革,有體制和機制方面的變革,有管理手段和方法的變革,有組織結構和人事安排上的變革,有具體操作程式與過程的變革,有工具、設備和技術的變革,有研究與發展視野及方式的變革。而且,社會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這領域的變革又聯繫著其他領域的變革,經濟的變革又聯繫著政治的變革等等。這些變革的“合力”及相互制衡關係組成了系統的巨觀的變革功能,缺一不可。單一和片面的“變革”舉措經常難以奏效,或流產變形。
變革的系統性也表現在應對其“輸出”與“輸入”,即目標與結果兩端不斷加以對位調整。如錯位增大,就是不善變革。變革不是一種一次性行為,而是持續不斷,循序上升的鏈式演
進,認識不到這一點,便會把“變革”的重要性降格成一種被動的機會主義要求,據報導最近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改沿用了近半個世紀,學自前蘇聯的“大軍區”式指揮管理結構,而開始采
用類似美國軍隊“聯勤制”的“戰區”式軍事指揮布局。據說此舉將有助於對各軍兵種的合成指揮調動,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一方面應該肯定此次“變革”的目標是良性的,另一方
面大家也不禁要問:為什麼中國軍隊的指揮結構要么是蘇式的,要么是美式的?中國軍隊自己的首創精神到哪裡去了?
可能的答案是:中國軍隊沒能有效保持自身戰略“變革”的鏈式演進。原先的發展被“文革”等災難所打斷,目前要重拾斷鏈,談何容易!只好又先抄襲別人,以應付現實需要,實際上,目前領先世界的美國人也絕非生來領先,而是其不斷追求良性變革的結果。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時,日本人在企業管理理論及產品製造監控上頗有創新,促發日本在多方面大舉趕超,直逼山姆大叔。美國人在表面上拿出一副不甘示弱的架式,但其“變革鏈”卻私下裡開始大肆引入並消化吸收“日本經驗”,相關研究成果層出不窮,這才促成了美國新一輪領先優勢。
再者,變革的系統性還表現在“變革”應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結構中進行,即_方面變革應在“次系統”中堅持不懈地進行,另一方面又不能破壞“主系統”的相對穩定。這便是所謂“漸進效應”。以美國為例,柯林頓政府上台後一直推行變革,共和黨占多數的國會也是“變革”不離口,但其“變革”多在法律、條令、經濟政策、社會福利等層次及法律規定的渠道
內進行。在經濟上美國企業界都把“變革”的能力看成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的戰略要素,儘管在內部若干重要層次上正進行著不斷的“靜悄悄的變革”,但是社會總體仍呈相對穩定狀態。事實證明,這種“靜悄悄的變革”比“火山爆發式的革命”來得有效,有利,深刻,持久。也許,這正是變革所講究的藝術。
我們缺了什麼?
近現代的東西方發展的差距到底在哪裡?有回答道:物質錢財的多寡。這恐怕不是正確的答案。正值千年轉換之交,人們都不自覺地願意回首一下自身發展的歷史長河,希望從中獲取蝗重要的啟示,以利在新世紀中能做得更聰明,更有效,更合理。
在美國,這股顧後瞻前的熱潮更是空前高漲。許多專家學者都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就歷史事件,科學發展,軍力競爭,經濟融合,社會重組,宇宙進化等方面發表了不少高論。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麥可·哈特(Michael。Hart)博士的宏篇巨製:“。100個人——最有影響的歷史人物排名”。
早在1978年,哈特博士就隆重推出了此書的第一版。九十年代他又根據歷史對實踐的最新檢驗結果重新修訂了該書,使整體結論更為翔實可信。哈特博士的不同凡響之處在於他不僅從人類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過程中選出了100位超重量級人物,而且還斗膽為這些人物排了坐次
哈特博士的人物選擇標準有三個主項:1.直接影響了千百萬人的命運的人;2.決定了文明盛衰的人;3.改變了歷史進程的人。普遍認為,哈特博士的這部著作是嚴肅認真的,視野
是以人類整個文明進程為中心而非局限在某一文明之內的,證據與標準也是較為可靠和客觀的。
在哈特博十甄選出來的100位人物中,以國籍為標準,領先的足:英過人占18人,德國人占12人,美同人占9人,中過人占7人,法國人占7人。這些人物的職業主要包括:政治家,哲學家,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
筆者最近曾就該書的結論進行了一些有趣的統計歸納。在此願主要介紹一下有關中國和美國的各位人選人物之比較及其啟示。
中國人選的7位人物分別是:1.孔子:古代大哲學家,奠定了東方社會與文化的規範和準則。2.蔡倫:古代大發明家,其發明的造紙技術不僅幫助了中國文化在約1000多年中巍然領先於世界,而且還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學習採納,造福於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3.秦始皇:占代人政治家,作為統一中國的始作俑者,他開創了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政策法規,從此奠定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