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多媒體技術基礎》

3.1 3.2 4.3

基本信息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

叢書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院校通信與信息專業規劃教材

平裝:28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111323433,7111323432

條形碼:9787111323433

產品尺寸及重量:25.8x18.2x1.4cm;481g

品牌:機械工業

ASIN:B004HB3410

內容簡介

移動多媒體技術基礎》主要論述移動多媒體技術的基本原理,介紹移動多媒體技術採用的語音/音頻/圖像/視頻等編解碼技術、聯合編碼技術及傳輸協定、移動多媒體的開發平台以及移動多媒體技術的套用系統等,並參考目前國際上不斷發展的技術3GPP和3GPP2移動通信標準,介紹了目前國內外最新成果。

目錄

前言第1章移動多媒體技術概述1.1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1.1.1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1.1.2不同制式的3G系統的比較1.1.3開通的3G網路介紹1.1.4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1.1.5移動通信中數據業務的發展1.2多媒體技術與移動多媒體技術的概念1.2.1多媒體技術1.2.2移動多媒體技術1.3移動多媒體技術的特點與分類1.4移動多媒體的關鍵技術1.5移動多媒體的系統架構1.6移動多媒體技術的套用實例1.7未來前景1.8全球性的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OMA1.9本書內容安排第2章移動多媒體的信源編碼與信道編碼2.1信源編碼的理論依據2.1.1離散信源的信息熵2.1.2信源的機率分布與信息熵的關係2.1.3信源的相關性與序列熵的關係2.1.4無失真信源編碼定理(香農第一定理)2.1.5信息率一失真理論簡述2.1.6信源編碼的性能評價2.2信道編碼的理論依據2.3取樣頻率的轉換2.4多媒體數據的轉碼2.5移動多媒體數據格式簡介第3章移動多媒體的語音/音頻編解碼技術3.1語音編碼概述3.1.1語音編碼的分類3.1.2語音編碼標準的發展3.1.3語音編碼標準的研究現狀3.2語音信號的數學模型3.3移動多媒體中的語音編碼基本技術簡介3.3.1線性預測技術3.3.2線譜對分析3.3.3矢量量化技術3.3.4基音周期估計3.3.5合成分析3.3.6感知加權濾波器3.3.7碼激勵線性預測3.3.8變速率編碼3.4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中的語音/音頻編解碼技術3.4.1QCELP-13k編解碼技術3.4.2EVRC編解碼技術3.4.3SMV編解碼技術3.4.4VMR-WB編解碼技術3.4.5AMR編解碼技術3.4.6AMR-WB編解碼技術3.5音頻編解碼技術3.5.1MPEG-1AudioLayerⅢ編解碼技術3.5.2MPEG-4AAc編解碼技術3.5.3MIDI檔案格式簡介3.5.4WAVE音頻檔案格式簡介第4章移動多媒體的圖像/視頻編解碼技術4.1移動多媒體的圖像編碼概述4.1.1圖像概念4.1.2圖像編碼基本原理4.1.3圖像編碼中的信道抗誤碼技術4.2JPEG(靜止圖像)編解碼技術4.2.1概述4.2.2基本模式DCT編解碼4.2.3漸進模式DCT編解碼4.3視頻編解碼技術4.3.1H.263編解碼技術4.3.2MPEG-4編解碼技術4.3.3H.264編解碼技術4.3.4AVS編解碼技術4.4圖形編解碼技術4.4.1WBMP編解碼技術4.42GIF編解碼技術4.4.3PNG編解碼技術4.4.4SVG編碼技術第5章移動多媒體的信源信道聯合編碼技術5.1概述5.2信源編碼5.2.1經典壓縮編碼方法5.2.2現代壓縮編碼方法5.3信道編碼5.3.1里德一所羅門碼5.3.2卷積碼(ConvolutionCode)5.3.3Turho碼5.3.4低密度校驗碼(Low-DensityParityCheck,LDPc)5.3.5空時碼(Space-TimeCode)5.4信源信道聯合編碼的基本原理5.5信源信道聯合編碼的系統框架5.6信源信道聯合編碼的目標函式與研究分類5.7信源信道聯合編碼的研究進展5.7.1信源信道聯合編碼基本理論的研究5.7.2信源信道聯合編碼的具體設計方法5.7.3編碼器結構5.7.4信源信道聯合編碼在實際中的套用5.7.5信源信道聯合編碼在近年來的研究熱點5.8信源信道聯合編碼的套用範圍5.9信源信道聯合編碼的率失真最佳化問題第6章移動多媒體的通信協定6.1概述6.2移動多媒體非實時業務的實現方式6.2.1M:MS體系結構6.2.2多媒體訊息業務環境6.2.3M:MS的實現6.2.4MMS的工作流程6.3移動多媒體實時業務的實現方式6.3.1移動流媒體的概念與分類6.3.2移動流媒體的體系結構6.3.3移動流媒體的技術特徵6.3.4移動流媒體的業務特徵6.3.5移動流媒體的實現6.3.6移動流媒體的內容分發網路6.3.7移動流媒體的工作過程6.3.8移動流媒體的QOS6.4移動多媒體技術的套用層協定6.4.1HTTP6.4.2SMTP6.4.3POP36.4.4IMAP46.5移動多媒體技術的WSP無線會話協定6.5.1WSP概述6.5.2無連線的會話服務過程6.5.3面向連線的會話服務過程6.6移動多媒體技術的傳輸層協定6.6.1TCP6.6.2UDP6.6.3實時傳輸協定(RTP)6.6.4實時傳輸控制協定(RTCP)6.6.5實時流協定(RTSP)6.6.6資源預訂協定(RSVP)6.7移動多媒體技術的IP6.8移動多媒體通信協定的最佳化第7章移動多媒體技術的開發平台7.1移動多媒體技術的開發平台概述7.2CDMA2000開發平台7.2.1CDMA移動通信系統的概況7.2.2CDMA標準的演變7.2.3CDMA移動通信系統的優點7.2.4CDMA移動通信系統中的多址方式7.2.5CDMA移動通信系統的基本擴頻原理7.2.6CDMA移動通信系統的組成7.2.7CDMA移動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7.2.8CDMA移動通信系統存在的問題7.3WCDMA開發平台7.3.1UMTS的網路構成7.3.2UMTS接口7.3.3接口協定7.4GPRS開發平台7.4.1GPRS概述7.4.2GPRS的主要特點7.4.3GPRS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7.4.4GPRS網路總體結構7.4.5GPRS邏輯體系結構7.4.6GPRS網路主要元素7.4.7GPRS的主要接口7.5時分同步的碼分多址技術開發平台7.5.1時分同步的碼分多址技術系統簡介7.5.2TD-SCDMA的聯合檢測與智慧型天線7.5.3TD-SCDMA的物理層與物理信道7.5.4TD-SCDMA的傳輸信道7.5.5TD-SCDMA的傳輸信道與物理信道之間的映射7.5.6TD-SCDMA系統對多媒體業務的支持第8章移動多媒體技術的套用8.1移動多媒體實現系統介紹8.1.1移動多媒體訊息系統(MMS)的組網方案8.1.2幾家著名通信公司的MMS解決方案分析8.1.3移動流媒體組網方案8.2移動多媒體業務終端的現狀和發展8.3移動多媒體技術的業務發展8.3.1移動通信MMS增值業務產業鏈8.3.2中國移動的業務措施和發展策略8.3.3中國聯通的業務措施和發展策略附錄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