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第1版(2008年4月1日)平裝:182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536052987,7536052987
條形碼:9787536052987
商品尺寸:20.8x14.4x1.6cm
商品重量:299g
ASIN:B0019RLEQC
內容簡介
《知道:沈昌文口述自傳》中主角沈昌文先生,著名出版人,1931年9月生於上海,前《讀書》雜誌主編,擁有50年出版經歷的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該書講述了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的處世之道,從頭到尾都透露出積極的生活態度。沈先生的一生都在遵循“常識”,這一為人準則時時在敦促沈先生書寫不平凡的人生路程。《知道:沈昌文口述自傳》中的“知道”,不是尋常意義的知道某事的知道,而是知“道”。這個“道”就是沈先生處事的原則,交友的準則,生活的規則。傾聽沈先生的人生經歷,會暫時忘卻世界,回到過去,回到心底深處的淨土。編輯推薦
《知道:沈昌文口述自傳》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由三聯書店前總經理、《讀書》雜誌前主編沈昌文口述,張冠生整理/記錄的《知道:沈昌文口述自傳》一書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真實記錄了沈昌文先生的人生經歷。在這本不到200頁的書中,從上世紀40年代上海銀樓的童年學徒生涯起,到50年代初考取人民出版社校對員進京工作,直至當上三聯書店的總經理,主編《讀書》雜誌,退休後又發起創辦《萬象》雜誌,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先生首次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作者簡介
沈昌文,一九三一年九月生於上海。在上海上了七年多中國小後,一九四五年三月起在金銀首飾店學徒,訖一幾五一年三月。學徒期間,工余曾在上海一些學校學習。最後學歷是:上海民治新聞專科學校採訪系二年級肄業。一九五一年三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對員、秘書、編輯等。一九八六年一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十年後退休。一九八○年三月起兼管《讀書》雜誌編務,任副主編、主編,訖一九九五年十二月。退休後常在海內外文化出版界奔走,為業內臨時工。著有《閣樓人語》,譯作有:《控訴法西斯》(季米特洛夫)、《列寧對全學界婦女的遺教》(蔡特金)、《阿多拉茨基選集》(部分)、《馬克思恩格斯為無產階級政黨而鬥爭的歷史》(部分)、《蘇維埃俄國與資本主義世界》(部分)、《馬克思主義還是伯恩斯坦主義》(部分)、《出版物的成本核算》等。
目錄
從板縫裡看這個世界上了很多很多補習學校
在人民出版社開始出版生涯
從“反右”到“文革”
《讀書》雜誌創刊過程
當了三聯書店總經理
附錄
後記/張冠生
後記
聽沈公說往事,說得毫無顧忌,是難得的經歷。說難得,與他的故事牽涉到諸多文化事件及當事人台前幕後有關,與他早年因窮輟學晚年聲名曰隆的起伏進退有關,與他從“野雞大學”到出版大家的山重水複有關,但這些並非最主要者。最主要的是,大風大浪的事件、機鋒交織的暗流,是非曲直的漩渦,由他說出時,波瀾不驚,從容到家,一如老農講他的春耕夏播、秋收冬藏。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一個暑天,一位朋友領著沈公到家裡來。那時,《讀書》雜誌在知識分子心中何等地位?我不過是個普通讀者,迎客進門時心想:主編《讀書》的,該是何等人物?居然就坐在我家了?那天,沈公邊吃西瓜邊聊天,時有玩笑,適度,自然。雖是初見,卻不給人陌生感,更沒有某某駕到的架勢,完全像個鄰居串門,隨和,家常,善意十足。說說最近有什麼好書,好文章。吃點水果,又去忙他的事了。
匆匆二十年過去,與沈公交往漸多,對他的平民感、平常心有了更多體驗。比如,見面時說起一本書,沈公有,我沒有,他知道我想看,就會想方設法再弄一本。實在弄不來。他會費點周折複印一本,用牛皮紙包好,或騎車來,或走路至,放在我所在單位的收發室。這些年來。經這樣中轉而得的沈公贈書總有幾十本。
某年臨近春節,是個雪天,沈公又來送書,我剛好走到,在大門口碰上。接過書,我感動得不行,他神色一如既往。這算什麼?一本書嘛。聊上幾句,我欲留,他要走。長年裡,他要見的人多,想見他的人更多,日程總是很滿,當然該讓他走。
看著沈公搖晃於雪中的背影,想起季羨林先生在北大幫新生看行李的事,想到一個詞:古道熱腸。季先生看行李大概不會重複多次,沈公送書可就是家常便飯了。他認識多少人啊,多少好書的朋友啊。相信享受過沈公上門專遞服務的朋友多的是。
有些年,遇有不好買大家又都想看的書,沈公會複印多本,放進雙肩背,騎車出門滿北京城轉,或是專程送到朋友家門,或在餐敘時掏出來,贈人驚喜。
沈公廣交天下名流,遍識各路神仙,時常高朋滿座,為他們備點書,自在情理中。對我這樣一個完全屬於芸芸眾生的人,何必勞神費心?這樣的念頭,模模糊糊地轉悠過,又覺得不該去想。一個老人,見一個孩子餓了,給他饅頭,無非是不忍看他餓著。非要去問為什麼,不是唐突老人么?沈公曆盡滄桑,閱人無數,圓融之中未失真淳,待人接物仍循常理,葆常情。倒是我這樣的,晚他一輩,沒經歷太多磨難,先失卻淳樸,偏離常情,遠離常識,本來簡單樸素之事想到複雜。實在慚愧!
感謝沈公,用其豐富閱歷中那么多有意思的故事,用其一向不動聲色的體恤和愛護,為我開啟了一個題目:回歸常識。
這個題目語不驚人,卻有好好考慮一番的價值。至少。引出這個話題,可以作為我記錄、整理這本口述的一個主要願望。
沈公一位朋友費孝通教授說過,歷史到了一個時候,出那么一個人,出那么一本書,看著平常,實際上是有背後的意思的。繞到事情的背後,去把意思看出來,把正文裡的“旁白”看出來,是他經常會做的事。
按著費先生的點撥和示範,聽著沈公的講述。嘗試著去看看故事背後的意思,有些感悟。從上海銀樓國小徒,到三聯書店總經理,聽著不凡,實際簡單,就是依常識做事,依常理悅人。即便說到修行,也無非是困了就睡,餓了就吃,跟著師傅,擔柴掃地。
早年裡,因家貧而被阻隔於正常社會,就“從板縫裡看世界”;
學徒時,要改變命運,就多進課堂,廣泛求知;
進京後。要為領導當好秘書,就要熟悉他們的脾氣、喜好和工作方式:運動中,要想不陷於被整肅的境地,就不能不積極表現,緊跟形勢:
編《讀書》了,覺得自己“無能”,就向有能耐的人求助;
刊物受管理部門批評警告了,就去作檢討,賠不是;
當領導了,想為同人創造較好的工作環境,就籌劃蓋新辦公樓;
過去保護、扶持過自己的領導後來有了誤解,又不想解釋,就順其自然:
所有這些,都是在常識層面上。最笨的辦法可能是最聰明的辦法。天下聰明人何其多?沈公應該是一個。他沒有被聰明所誤,道理既深又淺,就是他始終守著常識做事做人,即便是總結一生做“編輯這買賣”的經驗,也只是說:“我做出版,就是這么簡單,強調文化第一、質量第一、人脈第一。”還是常識。
過往的閱讀經驗中,海德格爾的哲學思考夠深刻了。他卻表白說:“當農家少年將沉重的雪橇拖上山坡,扶穩鞘把,堆上高高的山毛櫸,沿危險的斜坡運回坡下的家裡;當牧人恍無所思,漫步緩行趕著他的牛群上山:當農夫在自己的棚屋裡將數不清的蓋房頂用的木板整理就緒:這類情景和我的工作是一樣的。”(《人,詩意地安居》)
某次與沈公餐敘,聽他夸一個晚輩,未多言。只說了“有古君子之風”。他如此認同的“古風”,無非是淳樸、坦誠、推已及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這類本著常識的品行吧。
個人如此,社會亦如此。多數人能守著常識,社會自然合乎常理,正常發展。我們這個社會有過大曲折。描述和反思這種曲折,可有多個思路。其中之一可以是:曾經守著常識,後來背離了常識,現在回歸常識。
組織部門要求自己的幹部“公道正派”。
在新聞媒體工作的記者編輯被再三再四要求“不搞有償新聞”。
前任國務院總理曾在任上為國家會計學院題詞:不做假賬。
現任國務院總理在“兩會”上表示,中國百姓應該呼吸清新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
北京大學知名教授剽竊事發,讓很多學者尋思“中國學界的道德底線”。
國家最高自然科學機構成立道德建設委員會,督責院士們遠離剽竊。
當然可以認為這些都太“小兒科”,都是底線,並不值得怎么稱道。但如果確實掉到過底線以下,有過連常識都不顧的時候,則回歸底線、回歸常識就是進步。這也是需要見識和勇氣的。從昏話連篇到主張“實事求是”,從“十五年超英趕美”、“一步跨進共產主義”回歸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強調“主義”回歸到研究和解決問題,從操心效率回歸到倡導公平,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人為本”……都不容易。直到現在,“實事求是”也還遠沒有在整體上成為中國社會的現實常態。
就在今天,北京大學BBS上出現了一封耶魯大學生物學教授StephenStearns寫給選修其課程的學生的信。信中稱,從學生到老師,剽竊學術成果的行為普遍存在,剽竊現象各國都有,中國最普遍。這位教授所言提醒我們:誠信為本,回歸常識,談何容易!
花城出版社秦穎兄建議這本口述題名“知道”,實為見道之囑。沈公的“吃喝玩樂”、“坐以待幣”中,自有一份精神上的肅穆與莊嚴,沉潛不露,卻以諧謔笑談出之。正所謂大莊若諧。他一生讀書編書,緣書知“道”,此“道”就在其不離常識的形跡之間。由此理解沈公及其文化生命的意義,或不致於有大的偏差。
在此,我要向多年老友薛正強先生鞠躬致謝。二十多年前,把沈公領進我家門的朋友,就是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