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人性的弱點》

《看透人性的弱點》

貪婪之人索取無度,為何反而讓被索取者感覺心懷愧疚?人人都有控制欲,男人和女人控制對方的方式有何不同?在各種各樣的假面具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真實?如何由某些徵兆判斷出一個人對你懷有敵意?愛情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戀愛並不會使我們自動變得忠貞?男人為何不懂女人心?有些女人為什麼會只要愛情不要婚姻?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與卡耐基《人性的弱點》齊名的經典勵志書,全球1000萬讀者熱捧的“人際關係聖經”。
人性猶如一潭深不可測的湖水,如果你沒有一套“看透人性”的過硬本領,你將處處碰壁。

內容簡介

當我們整個心靈都被絕望壓得死死的時候,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
勵志大師阿爾貝隆尼在《看透人性的弱點》中對以上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他用客觀、犀利的語言,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善與惡,以幫助我們成為自己的主人;超越重重障礙,在波濤洶湧的社會中屹立不倒;透視愛情的本質,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與子偕老的另一半!

作者簡介

弗朗西斯科·阿爾貝隆尼,與卡耐基、拿破崙·希爾等齊名的勵志大師,義大利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著名作家。早年研讀醫學,後轉攻心理分析,隨後又獲得社會學博士;活躍於政壇,更廣泛涉獵哲學、宗教及文學等領域。他經常為歐洲各大報紙撰寫專欄,代表作有《看透人性的弱點》。《樂觀》、《勇氣》、《愛的初生和愛》等。其著作已被譯為多國語言,並暢銷全球。目前擔任米蘭現代語言大學(IULM)校長。

媒體評論

人性猶如一潭深不可測的湖水,如果你沒有一套“看透人性”的過硬本領,你將處處碰壁。本書為你揭開人性的層層面紗,讓你成為掌握生命旅程的聰明舵手、在複雜的人事中遊刃有餘的人際關係高手。
——美國心理學家安迪
阿爾貝隆尼是與卡耐基、拿破崙·希爾等齊名的勵志大師,在歐洲的影響力甚至超過後兩者。
——義大利著名心理學家帕蒂
作者憑藉其深厚的社會心理學功底,客觀、獨特而入木三分地為我們剖析了人性的種種弱點:假面具、貪婪、控制欲、野心、嫉妒、偏見、情緒不穩定等,堪稱此類主題的經典作品。
——國際知名人際關係專家約翰·格雷
正視人性的弱點,能讓我們看透許多事情。我們的心態將更加開闊,我們的人格完整,我們也必將變得更加寬容、堅強、樂觀。
——弗朗西斯科·阿爾貝隆尼

目錄

第一章人性的光明與黑暗
假面具
貪婪
嫉妒
控制欲
野心
權威
令人窒息的愛
惡行
學習與成長
接受現實
多數暴力
價值觀
偏見
第二章愛的剖析
愛情的開始
愛情的本質
愛情的魔力
忠貞的愛
戀愛的盡頭
愛情的迷思
不懂女人心的男人
自主的女人
只要愛情不要婚姻的女人
父母之愛
第三章我們的生存之道
狗與乞丐
令人感到疲倦的人
不容易相處的人
總是回答“不行”的人
無法說“不”的人
永遠說“好”的人
卑鄙的人
懷著敵意的人
拒絕改變的人
情緒不穩定的人
身體語言
粗俗的年代
低俗的言語
意識形態
忘恩負義
第四章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
不要向失敗投降
群體與自我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領導的藝術
權力的傲慢
競爭
小人與貴人
尋找自己的方向
成功的秘訣
升華
選擇性地遺忘
自私與無私
偉大與膚淺
世界的未來

精彩書摘

第一章人性的光明與黑暗
假面具
每一個人都會學習如何包裝自己的外表,使自己受歡迎。一位母親不僅教導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需求及欲望——特別是傾向暴力、衝動的一面,還會教導孩子替別人著想、考慮到其他人也有自己的禁忌。她們同時也告誡孩子們:願望不會一次全部實現,孩子們必須學會接受這個事實,不能對這種情形有所抱怨。對弗洛伊德而言,“自我”是由自己的衝動與團體生活需求之間的妥協形成的,這正是文明社會在形成的過程中帶給每個人的沉重負擔。
每個人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和他的社會地位一樣,都有特殊的要求。他必須發展某些特質,或壓抑另外一些特質——就像戴上面具一樣。就算是在最親密的人際關係中,例如親子、夫妻、朋友甚至情人之間,都必須依照某些規則,小心行事。在這些關係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無心的過失。而受到傷害的一方只能自我克制,不能採取報復或攻擊性的行為。“以牙還牙”的原則只能用在敵人身上,互相喜愛的人必須學會真心寬恕對方。
但是絕大多數的人並不會消化、吸收這種學習到的行為,讓它變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這些行為只是一個外殼,一個掩護衝動本性的面具,一個保護、隱藏不同人格的盔甲;有時這個面具甚至呈現出一個和真實性格完全相反的人格。貪婪的人會用慷慨的假象掩飾自己的貪婪,結果卻造成了浪費——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得到別人的讚賞,他們在過度慷慨之下反而造成無謂的浪費。
同樣的,吝嗇的人會用節儉、謹慎、有智慧的面具隱藏自己的本性;只不過真正節儉的人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只有在因為貧困而擔心未來的生活時,節儉才是一種慷慨,就像節儉的母親是為了自己兒女的需求著想才省吃儉用的。
當人們放棄一段友好的關係,當他們爭吵、斷絕關係時,觀察這些面具、盔甲的消失過程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人們會在最嚴重的爭執中撕下所有的面具,因為它們已經沒有用了;他們已經沒有必要對外塑造一個和藹的形象,而對方的友善和好感對他們也毫無用處了。一個人拋開寬恕和諧的面具之後,他以前一直小心隱藏、不為人知的一面就會顯露出來。
現在讓我們以之前提到的兩種人——貪婪的人和吝嗇的人為例。當貪婪的人終止一段關係時,他們想要奪取一切的個性立刻顯露無遺。他們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所有的東西,就算用搶的方法也在所不惜。有些人離婚時甚至會將保險箱一掃而空,把家具全部搬走。貪婪的人和吝嗇的人不一樣,他們不在乎一個物品是否有價值,他們會連沒有價值的小東西也拿走——個擺飾,一疊白紙,甚至是一面紀念獎牌。在爭奪遺產時,他們不惜用偷的方法也要把東西弄到手。爭執會在這種人心中引起一股無法抗拒的掠奪欲望.讓他們沉醉在強烈的滿足感中。他們完全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任何不良的後遺症。
吝嗇的人則會以不同的方式流露出真正的自我。吝嗇的人對物品價值的判斷力遠遠超出貪婪的人數倍。只要一段關係中出現小小的不如意,這種人就會開始把最貴重的物品據為己有。一般的人際關係都會不時發生摩擦及衝突,這不但使吝嗇的人得到的物品數量日漸龐大,還讓他們用“未雨綢繆”來解釋這種行為。吝嗇的人的另一個特點是:除了累積物質之外,他們還會儲存“記憶”,這種人對自己受到的委屈會一直耿耿於懷;他們並不是因為害怕,所以不敢把心中的怨恨形諸於色,而是因為吝於表達感情——他們連憤怒之情也吝於給予。正是因為過度克制,所以他們更容易通過報復討回所謂的公道。
觀察隱藏嫉妒心的人也很有意思。嫉妒通常會隱藏在對不公平待遇的憤怒之下;而嫉妒最原始的本質就是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的怨恨。嫉妒產生的第一步是確認彼此之間的差距。此時可能會產生試圖消除這些差距的行為——提升自己來拉近與對方的距離,屬於羨慕或模仿,嫉妒則是通過貶低對方的價值、把對方拉低到自己的等級來消除這些差距。嫉妒心強的人會一直想向自己和大眾證明成功者不配得到這些讚賞。所以,當我們遇到一些永遠都憤憤不平、永遠都見不得別人成功、跟別人談話時永遠都是用酸溜溜的口氣、對別人做的事永遠都抱持懷疑或批評態度的人時,不要懷疑,這些人可能都戴著假面具隱藏自己的嫉妒。他們就是尼采和席勒所說的“憤怒的人們”。
當這種人和別人發生爭執、斷絕關係時,他們隱藏在靈魂深處的真實面目——也就是拚命控訴他人的無情法官——就會出現。每個人在爭執中都會翻出舊賬、挑出對方最難堪的錯誤,但是一般人也會記得甜蜜的時光和對方的種種優點。當嫉妒心重的人發生爭執時,他們把對方的優點忘得一乾二淨,滿腦子只記得對方的缺點。他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連串令他們感到極度憤怒、只能不停譴責的惡行,此時他們會完全沉醉在扮演大法官的角色中。
真正慷慨的人也會在爭執中顯露出真正的性格。為了保護自己不被貪婪的人不斷剝削、利用,這種人有時會表現出一副冷酷、漠不關心的樣子。他們會試著維持客觀的立場。但是一旦關係決裂,這種安寧的假象被粉碎時,他們往往會手足無措,感到非常不安。他們最常見的反應是不解,接著會想找出自己的錯誤,並且責備自己沒有試著挽回情勢。慷慨的人會儘可能避免對立和衝突,因為他認為對立、怨恨等負面情感會傳染給周圍的人。但是這種避免衝突的行為反而會讓他們受到貪婪者的掠奪、吝嗇者的怨恨以及嫉妒者的譴責。慷慨的人並不了解這些人這么做的真正原因,所以會慢慢遺忘他們對他做過的種種惡行,但是這種遺忘反而被敵視他的敵人視為愚昧和健忘。
貪婪
有些人總是覺得自己虧欠別人;另一些人則總是覺得別人虧欠自己。第一種人,雖然很慷慨、很努力,總是儘量多做事,心裡卻一直有一個疑問,有一種不安的感覺,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他們會替別人著想,把他人的問題視為自己的問題,了解他人的願望、訴求以及那些問題的緊迫性,並扛起解決問題的責任。然而,當他們為自己做些事時,卻覺得自己很自私。正因為周圍的人不斷地提出需求,而他們本身的力量卻有限,所以這種人永遠都覺得虧欠別人。
相反,另一種人則一直覺得沒有人真正關心他的願望和需求。他覺得所有人都很自私,只關心自身的問題,沒有用慷慨公平的態度對待他。這種人非常清楚自己的權利,一直覺得其他人對他不公平、對他有所虧欠;他認為別人替他做事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和他實際應得的還差一大截呢。在他們眼中,別人永遠都處於負債的地位。
這是兩個極端對立的例子。然而,每個人在他生命中的某一時期,都可以在自己和周圍的人身上看到“永遠的債務人”與“永遠的債權人”的影子。一般來說,孩童和青少年是父母的債權人,這很符合邏輯,因為他們完全依賴父母。孩子那種以債權人自居的態度是精神健康的象徵,因為他們一定要“接受”才能生存,所以必須學習如何要求;父母則有義務照顧自己的孩子,並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一切。父母關心自己的孩子,常常替他們擔心。當他們忽視孩子時,會有罪惡感——到這裡,一切都還算正常。可是,如果孩子們長大後,還繼續保持幼年或青年時期對父母予取予求的態度,或是期待擁有同樣的權力,那就不正常了。對這些孩子而言,就算父母老了、病了,他們做得還是不夠多;這些孩子會成為永遠的債權人,而父母則變成永遠的債務人。這些父母會儘量為孩子付出,可是永遠會被說成做得不夠,永遠被指責,永遠處在罪惡感中。
當然,也有可能發生相反的狀況:有些父母會奴役孩子,特別是和他們住在一起的女兒。他們永遠都需要孩子的幫助,只要孩子離開一下,他們就覺得不舒服。他們用各種手段對孩子進行精神威脅,直到孩子們不得不覺得自己是永遠的債務人為止。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只要孩子們為自己做任何事,就會有虧欠父母的感覺。
在兩性關係中,有些男女成功地將對方置於“永遠的債務人”的地位。例如,如果是男方在工作,他會一直讓妻子感到在經濟上對他的依賴,或是常常責備她不會賺錢,還拚命花錢。同樣,也有許多女人確信自己被剝奪了應有的權利,所以把另一半置於一個永遠覺得自己無能、貪心、自私,而且永遠都虧欠她們的地位。
各種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也都在玩相同的把戲——把看法不同的對手放在“永遠的債務人”的地位。加爾文主義者將財富與成功視為上帝的恩寵,他們崇拜有錢人、歧視窮人,認為窮人應該永遠都處於債務人的地位。相對的,馬克思主義則嚴厲譴責這種想法,並且灌輸給它的信仰者一種“無限制的權力”的感覺:不管資本家做什麼、賺多少錢、散播多少財富,他永遠都是債務人。因為他們覺得資本家剝奪了他們的權利。而女權主義者則認為男人剝奪了女人的人權,所以女人有權利提出任何要求。
“提出要求”、“成為債權人”以及“把對方推向債務人的地位”這三種權利,可說是成功者的獎品。因為在“永遠的債務人”與“永遠的債權人”的對決中,一定是後者占上風,他們總是能將對手釘在無力反擊的位置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